分類
|

從《COP29氫能宣言》檢視台灣未完成的國家氫能戰略

COP29落幕,其中一個焦點是提出《COP29氫能宣言》(COP29 Hydrogen Declaration),宣言強調國際應加速潔淨氫、低碳氫和綠氫(再生能源產製的氫)的發展,刺激全球氫能需求以及其相關規範的標準化。

《COP29氫能宣言》說些什麼?

國際能源署(IEA)指出,目前全球氫能生產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每年約9,500萬噸的氫氣生產來自未減排的化石燃料,導致超過9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相比之下,低碳氫的產量不到100萬噸,佔比不到1%,凸顯現有氫能生產模式與氣候目標的嚴重不符。

《COP29氫能宣言》呼籲各國將氫能納入國家的淨零戰略中,並提出幾點行動方向:

首先是擴大潔淨氫能生產規模,加速化石燃料氫能生產的脫碳進程;其次是透過各種政策工具刺激市場需求,特別是難減產業部門的應用。在實施層面,宣言強調建立全球統一的標準和認證機制,促進國際貿易與合作,並加強研發創新與示範項目的推廣。

宣言中也特別重視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承諾提供財務和技術支援,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公平且具包容性。同時要求在發展氫能的同時,必須最小化對氣候、空氣、水資源和土地使用的衝擊。

全球氫能發展的障礙與突破

《COP29氫能宣言》的內容也呼應了國際上氫能發展的障礙:綠氫成本高昂、投資風險以及技術標準化不足。

首先,綠氫的生產成本遠高於傳統的灰氫,這主要是因為再生能源的成本仍高於化石燃料。除了生產成本外,相關的儲存、運輸和分配基礎設施的建設也需要龐大資金投入,進一步推高綠氫成本。

風力發電公司Enercon的代表Gonzalo便在COP29周邊論壇中表示,綠氫成本降低的速度比預期緩慢,需要政策支持、加速綠能建設以及技術創新讓加速成本下降。

其次,氫能產業的標準化問題亟待解決。ISO副主席Christoph Winterhalter在COP29的會議中強調,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認證體系,使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綠氫產品難以進行比較和交易,也增加了投資者和使用者的風險。因此ISO正在積極制定全球通用的氫能標準,預計將於2025年初發布;氫能理事會執行長Ivana Molnar更進一步指出,標準化是氫能產業發展的基石,呼籲業界和政府攜手合作,加速標準化進程。

投資風險的管控也是氫能發展的重要課題。氫能產業面臨「供給、需求、基礎設施」三者皆不足的困境,進而提高了投資氫能產業的風險。若要降低投資風險,需要政府提供明確的政策支持,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並建立長期的承購協議機制,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市場預期。

克服這些困境需要多管齊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以降低成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統一的標準認證體系、培育市場需求並提供充分的政策支持。

COP29也提出「氫能突破計畫:2025國際優先行動」(Hydrogen Breakthrough: Priority International Actions 2025),藉由在COP28與COP29中所取得的成果推進各國的氫能發展與合作,在此計畫中提出了五個優先行動項目,分別是標準認證、創造需求、研究創新、財務投資以及協調一致目標(表一)。透過這些項目推動氫能發展突破,達到「2030年全球皆可取得可負擔的潔淨氫能」的目標。

優先推動 目標 推動方式 COP30前預期成果
標準和認證 建立全球通用的潔淨氫標準和認證體系,確保氫能品質、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 • 制定年度工作計畫,並支持制定國際標準和認證方案

• 協調制定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標準

• 支持制定安全協議和標準化操作程序

COP30前,將交付一個協調一致的國際標準和認證方案,為潔淨氫的生產、運輸和使用提供清晰的規範。
需求創造和管理 通過協調一致的承諾和政策,刺激對潔淨氫的需求,加速其在現有和新興應用領域的部署。 • 實施促進需求方的策略

• 制定支持性政策和全球目標

COP30前,將宣布行業特定需求目標和總體承諾,並在後續氣候大會上更新,推動潔淨氫應用。
研究與創新 增加全球潔淨氫研究和示範項目,涵蓋不同部門和地區,並建立機制以快速分享經驗教訓。 • 支持創新研究和示範項目

• 建立經驗分享機制

COP30前,將顯著增加新的、創新的潔淨氫研究和示範項目數量與地區。
財務和投資 加強對潔淨氫項目的國際援助,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克服投資障礙。 • 促進獲得融資工具和風險緩解機制

• 通過10GW示範項目倡議,支持可行的氫能項目

COP30前,將制定綜合援助方案,並試點運營配對平台,促進潔淨氫項目在新興市場的融資和發展。
協調一致目標 改善國際倡議之間的協調,促進資訊共享加強全球合作。 • 加強支持潔淨氫國際合作的論壇和機構

• 定期審查和更新國際氫倡議地圖

• 促進對角色和計劃的共同理解

建立更協調的全球潔淨氫發展格局,促進資訊共享、協調和資源有效利用。

表一、氫能突破計畫的五個優先推動項目

台灣氫能戰略與《COP29氫能宣言》

在《COP29氫能宣言》強調了加速低碳氫發展,並認為化石燃料製氫與氣候目標嚴重不符。國際氣候團體350.org便強調,唯一符合永續發展路徑的氫能就是綠氫,其他生產方式的氫如藍氫、灰氫都可能會導致碳排放持續以及環境不正義等問題。

然而台灣現階段的氫能戰略中,氫能應用的路徑規劃並未完整給出不同類型氫的佔比與時間點,僅在「2050氫應用技術藍圖」中提到,2050年110萬噸的自產氫中藍氫和綠氫的佔比分別為30%與70%,如此高佔比的藍氫可能會延宕化石燃料汰除的時間,成為達到淨零目標的絆腳石。

除此之外,目前台灣在氫應用的不同部門中以電力部門佔比最高,交通部門次之,最後才是工業部門。然而《COP29氫能宣言》特別強調,應該加速氫能在難減部門的應用。

COP29周邊會議中指出,在一個去碳化的經濟體中,有60%-70%的去碳化可來自於再生能源和直接電氣化,像是電動車、建築供暖等等,剩下的難減部門才需要藉由低碳氫來達成,在電力部門去碳化中,也應以再生能源為主,氫主要作為輔助再生能源長期儲能的效果。

總結來說,氫能雖可應用在難減部門與儲能上,但主要的減碳工具仍是以直接電氣化和再生能源建設為主,COP29在大會中也重申2030年再生能源3倍的目標,台灣也應以前述兩項工具作為減碳的主力,並重新評估氫能在各部門的優先應用與占比,避免將氫能用於效率低落的減碳措施如:氫混燒發電,落入「虛假解方」的陷阱,方能讓氫能發揮最大減碳效益,成為邁向淨零的最佳助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