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 三月淨零轉型新訊

【研究小組整理】

  • UNDP NDC 3.0 五大維度檢核表(資料來源,內含檢核表下載連結)

為了協助各國制定高品質的 NDC 3.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開發了一份品質保證檢核表,整合了 UNDP 在 125 個國家協助 NDC 強化與實施的經驗,並納入第一次全球盤點的相關成果與指引。這份檢核表基於 2020 年發佈的先前版本,並結合來自關鍵夥伴的 NDC 指引工具,為各國提供具體的審查標準,以確保其 NDC 符合資訊透明與理解(ICTU)的原則。

這份檢核表明列五大核心維度:

  • 國家自主性與包容性(Country Ownership and Inclusivity)
    • 政策協作與決策參與:確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組織、企業、學術機構、原住民族、婦女與弱勢群體皆參與 NDC 制定與實施。
    • 考量社會多元需求:確保 NDC 涵蓋性別平等、青年與兒童、地方社群與其他弱勢群體的需求。
    • 公私協力:確立私部門在 NDC 中的角色,並納入在民間推廣氣候行動的教育與倡議活動。
  • 野心(Ambition)
    • 減排目標的野心:NDC 必須明確對齊 1.5°C 升溫目標,並與全球盤點(GST)的結果一致。
    • 強化溫室氣體減量承諾:提升2030 年與 2035 年的減排目標,設定具體、可量化的減排指標(如溫室氣體排放量、部門目標)。
    • 涵蓋更廣範圍:擴大 NDC 對能源、住商、運輸、工業、農業、林業與廢棄物部門的溫室氣體/碳匯涵蓋範圍,並強化對非二氧化碳氣體(如甲烷)的減量行動。
    • 與長期低碳發展策略(LT-LEDS)對接:確保 NDC 與國家的長期低碳發展戰略一致,包含淨零排放目標、階段性目標與具體政策。
  • 公正轉型與永續發展(Just Transi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確保社會公平與經濟多元化:促進綠色就業、經濟轉型與社會包容性,確保能源轉型不會對弱勢群體與勞工造成衝擊。
    • 與全球倡議/協議對齊:確保 NDC 符合 SDGs、《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承諾。
    • 考量不同群體需求:確保婦女、原住民、地方社區、弱勢群體在減緩與調適政策中獲得保障。
  • 清晰度與透明度(Clarity and Transparency)
    • 資訊公開與一致性:確保 NDC 符合清楚、透明與理解(ICTU)原則的資訊揭露
    • 追蹤機制建立:說明 NDC 執行所需的財務資源,並追蹤技術轉移與能力建構的進展。
  • 可行性(Feasibility)
    • 財務規劃與資金動員:說明 NDC 所需的財務資源與投資策略,包含國內外公私部門資金來源,如綠色債券等投資工具。
    • 技術轉移與能力建構:辨識出技術需求,促進低碳技術研發、轉移與應用,確保氣候行動的技術可行性,並強化政府、私部門與社會的能力建構。
    • 政策支持:建立明確的法規架構與市場機制,確保 NDC 措施可如期落實,並根據政策缺口提出建議與解方。

【外媒】

馬來西亞政府於3月7日通過了CCUS法案,但該法案從提交議會到通過僅用了兩天時間,引發了廣泛批評。根據該法案,政府計劃成立「馬來西亞碳捕集、利用和儲存機構」進行監管,違規者將面臨最高約148萬美元罰款及五年監禁。

非政府組織「馬來西亞自然之友」(SAM)批評法案的匆忙通過「完全不可接受」,主要反對理由為以下三點:首先,法案未充分解決二氧化碳地下儲存的安全隱患。SAM主席Meenakshi Raman指出,地下洩漏可能引發地球化學反應,導致地震和飲用水重金屬污染。案例顯示,2024年美國伊利諾伊州碳儲存設施曾發生8,000噸CO2洩漏事件,而德州的一個注入二氧化碳的油田區域在之前無地震記錄的情況下,五年內發生了18次3.0級以上地震。

其次,大規模碳捕集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存疑。SAM警告,每年捕捉量超過100萬噸的碳捕捉項目很可能在前十年內失敗,難以獲得私人融資而需依賴公共資金。全球CCS研究所的報告也顯示,許多大型CCUS項目未能達到預期捕集率或提前退役。

第三,批評者認為CCUS技術可能反而延長化石燃料行業壽命,並分散原本可投入可再生能源的資金,偏離減排目標。

Microsoft 能源副總裁 Bobby Hollis 表示,該公司願意考慮部建具碳捕捉技術的天然氣來為 AI 數據中心供電,前提是這類技術「商業上可行且具成本競爭力」。

儘管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多年來一直在開發碳捕捉技術,但由於技術成本高昂,該產業仍難以實現商業規模的部建。

Microsoft 設立了宏大的氣候目標,計畫到 2030 年用無碳能源滿足所有電力消耗需求,目前已採購超過 30 GW的再生能源。然而,科技行業認為僅靠再生能源不足以滿足數據中心的巨大電力需求。

Microsoft 於去年轉向核能,簽署協議支持重啟三哩島核電廠,但美國在 2030 年代前不太可能建設大量新的核電設施。因此,數據中心開發商越來越將天然氣視為近期的電力解決方案。

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於去年 12 月宣布進入數據中心領域,計劃開發具碳捕捉技術的天然氣發電廠。雪佛龍與燃氣渦輪製造商 GE Vernova 於 1 月達成協議,為數據中心建造「具備整合碳捕捉和儲存技術彈性」的燃氣發電廠。(延伸閱讀:Big Oil wants to help Big Tech pow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centers

川普今年 1 月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他將使用緊急權力加速數據中心發電廠的建設,並允許這些中心使用任何他們想要的燃料。Hollis 對川普政府的計劃表示歡迎,稱「很高興看到有人專注於加速進度以滿足我們認為相當關鍵的需求」。

然而,部署天然氣也面臨自身挑戰。NextEra 首席執行官 John Ketchum 表示,新天然氣發電廠的成本已翻了三倍,建設排期已延伸至 2030 年。NextEra 是美國最大的再生能源開發商,但也擁有天然氣資產。Ketchum 強調再生能源「現在就可以使用」,且「更便宜且立即可用」。

新加坡已於2月10日提交新版NDC,承諾於203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4500萬至5000萬噸,低於2030年目標的6000萬噸,預計以線性的軌跡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

由於新加坡95%的能源來自天然氣,再生能源潛力有限(目前太陽能僅占2%,預計2050年將可提高至10%),其減碳過程面臨挑戰。新加坡正擬定相關措施,包含投資低碳技術(如氫能、CCS),並仰賴與鄰國合作,推動跨境CCS和碳權交易。

日本無視提高 2035 年減排目標的呼聲,在延遲一週提交的更新版NDC中,仍維持以 2013 年為基準減少 60% 排放量的目標。儘管超過 80% 的公眾意見要求更具野心的減排目標,政府仍以「已在政策制定階段考慮相關意見」為由,拒絕調整目標。專家認為,日本至少應該將 2035 年的減排目標提高至 81%,以符合 1.5°C 升溫限制目標。

作為世界第六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日本確定了新的能源戰略,計劃到 2040 年將再生能源占電力組合的 40-50%,核能占 20%,但仍然依賴化石燃料,尤其是液化天然氣(LNG),並支持碳捕捉、氨煤共燃等爭議性技術。日本的研究型組織 The Renewable Energy Institute 指出,日本選擇 2013 年作為基準,使減排進展看起來比實際更樂觀,但若以 2019 年 IPCC 標準計算,實際減排僅約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