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3年十二月淨零轉型新訊


2023年十二月淨零轉型新訊

【外媒】

碳交易、碳關稅

印尼碳市場起步緩慢,過去兩個月中有多數日子完全沒有交易。交易商和專家將其歸咎於缺乏購買動力、管理失誤以及政府優先事項混亂

對碳權的需求很低反映在碳價上,目前每噸CO2e僅4.5 美元。若印尼針對公司實施排放總量管制,並對超額部分徵稅,可能會增加需求(類似EU ETS的模式)。印尼政府最初建議在 2022 年設立碳稅,但現在卻表示將在明年或後年設立,並表示必須先建立碳市場。

自願性碳市場已經啟動,合規性市場將於明年啟動,屆時將對燃煤電廠試行排放限額和碳稅。至於企業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購買自願性碳權以符合其排放上限和碳稅規範,印尼政府發出了混雜的訊息:能源部希望碳權發揮有限的作用,而環境部則希望發揮更廣泛的作用。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目前該交易所也缺乏賣家和買家。政府僅授權三家公司銷售碳權。

印尼PWC法律事務所的 Fifiek Mulyana 表示,許多企業仍處於「觀望狀態」,因為後續更多關於碳交易的法規即將發布。此外,缺乏「快速評估碳抵換專案可信度」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也是個問題,目前只有四個查證和確證機構(碳抵換專案常受到減排量被誇大或侵犯人權的指控等困擾,因此查核者的角色至關重要。)

英國將從 2027 年起對鋼鐵和水泥等進口原材料徵收新的碳稅,但批評的聲音認為2027太晚。

英國財政大臣Jeremy Hunt表示:「這項徵稅將確保來自海外的碳密集型產品(如鋼鐵和陶瓷)徵收與英國生產的產品相當的碳價格,以便我們的去碳化努力轉化為全球排放量的減少。」英國鋼鐵總幹事 Gareth Stace 表示:「全球 90% 以上的鋼鐵生產沒有課徵碳成本,因此制定新的碳邊境政策以創造公平的碳定價競爭環境是正確的決定。然而比歐盟晚一年開始實施此計畫令人非常擔憂。」

英國鋼鐵公司指出,歐盟將於2026年建立類似的機制,代表來自中國等國家的高碳鋼可能會在英國市場上傾銷一年,直到英國的碳邊境政策生效。

其他淨零議題

能源:

2022年,再生能源(含風光水生質能)佔其電力供給的40%左右,略高於化石燃料(39%),核能則約22%。目前歐盟設定新的再生能源目標為:2030年再生能源佔最終能源消費的42.5%(2021年再生能源的比例為22%),這意味著27個成員國必須致力發展再生能源,成員國近期繳交給歐盟執委會的能源與氣候計畫(NECP)須說明其如何達到此2030年目標。

產業:

工業排放約佔歐盟總排放的20%。EU ETS的改革規範近期已發布草案,已納入更多的行業並維持碳價格(今年的交易價格達到了100歐元),預計新規範將會繼續推升碳價。

根據歐盟法律,各國的再生能源佔比須逐年增加(1.6%年增率),以達到2030年時鋼鐵冶煉等工業製程用的氫氣至少有42%來自清潔能源(2035 年則必須要增加到 60%)。

碳捕獲、利用和封存(CCUS)是水泥產業等難減排工業的解決方案。歐盟委員會在公開諮詢期間徵求利害關係人的回饋後,將於 2023 年最後一季提出管理計畫。

CBAM已於2023年10月啟動(至2025年底為過渡期,2026正式實施),其成效如何還有待關注。

建築:

建築約佔歐盟總排放的13%,主要來自暖氣、冷氣及照明使用。隔熱不良的建築是該產業對能源和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根本原因,目前歐盟的年翻修率勉強維持在 1% 以上,其主要戰略「翻修浪潮」旨在 2030 年時將翻修率翻倍。

跟建築減碳密切相關的法律有二,一為能源效率指令,二為建築能效指令(EPBD),兩者近期皆已修訂。(關於EPBD的最新發展,請見下方地方氣候行動的那篇12/7外媒摘譯)。2027年,將針對建築與道路運輸建立獨立的EU ETS II 碳交易市場(2025年開始監測相關排放),相關細節會在後續幾年展開討論。社會氣候基金也將會相應成立,以減輕家庭因碳定價而造成的額外財務負擔。該基金在 2026 年至 2032 年期間應提供超過 600 億歐元。

交通運輸:

運輸排放(不含國際航空及航運)約佔歐盟總排放的23%,與其他部門不同,運輸部門排放並未呈現下降趨勢,客運量和內陸貨運量的成長是造成碳排高居不下的原因。歐盟已推動了一系列政策,包含車輛引擎標準、充電基礎設施佈建、零碳燃料部署等。

(註1:引擎標準意味著2035 年後將不允許銷售燃油車。但德國仍持續在推動合成電子燃料的豁免,這部分歐盟執委會尚在考量中。

註2:航運2024年起將被納入EU ETS,且歐盟正在推動「低碳航運燃料使用」的法律。)

本文整理了全球對於氣候變遷做的民意調查,調查中顯示氣候變遷已經成為全球多數人主要關注的議題,然而對於要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則有不同的想法。

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關注主要議題

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21的民眾氣候投票調查50國、120萬人的結果發現:有67%的人認為氣候變遷是一個緊急的全球性問題。開放社會基金會的調查請受訪者針對「世界面臨的最重要挑戰」進行排名時,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和「貧窮/不平等」是最大的挑戰。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各國民眾認為「氣候變遷是主要威脅」的比例在這十年間大幅攀升(從2014年的54%上升到2022年的71%)。Ipsos的全球趨勢調查則指出有八成的民眾認同「除非我們迅速改變習慣,否則我們將走向一場環境災難。」這個比例在發展中國家則更高。同時,開放社會基金會、Ipsos、世界經濟論壇等的調查也指出:發展中國家的住民也比已開發國家更擔心「氣候變遷可能對他們及其生計產生負面影響」、「將在25年內因氣候變遷流離失所」等結果。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對減碳責任的態度

氣候變遷是全球危機雖然已成全球共識,但在責任分配上各國卻有不同的看法。2023年Ipsos訪問29國的民眾:「他們的國家是否被要求為應對氣候變遷做出太多犧牲?」,無論是在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有不少人都認為他們的國家被要求犧牲太多(在受訪的17個已開發國家中,這樣認為的人約有30%;在受訪的12個開發中國家,則有約38%的人這樣認為)。即便有七成的受訪者也同意「已開發國家應該採取更多措施來應對氣候變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調查:「哪些國家需應該為排碳量付費以減少碳排?」,受訪的28個國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回答「所有國家」,而有20%的受訪者認為「僅富裕國家需付費」。在同一項調查中,「國家根據當前排放量付費減少碳排放」選項的支持率 (47%) 明顯高於「國家根據過去排放量付費減少碳排放」選項 (3​​2%)。

在「損失與損害」賠償的部分,開放社會基金會調查的 30 個國家中,平均 71% 的受訪者同意「高收入國家應帶頭補償低收入國家因氣候變遷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多數來自發展中國家和氣候脆弱國家的受訪者都同意這一觀點,但在部份國家對此觀點的正反意見持平 ,如:日本 (53%)、英國 (52%)、烏克蘭 (52%)、德國 (47%) 和俄羅斯 (44 %) 。

氣候行動的手段

IMF針對氣候政策進行了28國的民調(包含已開發及開發中國家),衡量公眾對三項氣候政策的看法:「碳定價」、「限制排放法規」以及「對低碳技術和再生能源的補貼」。整體的平均支持率為 62%,「低碳技術補貼」得到了最多的支持。「碳定價」和「限制排放法規」分別得到了49.8%和46.8%受訪者的支持。

民眾對於「政策有效性」和「政策帶來的影響」的知識是對政策認知建構的重要因素,在支持率較低的政策上尤其如此。IMF發現受訪者對「碳定價」的先備知識最為有限。

特別地是,開發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對氣候政策的支持皆高於已開發國家,亞洲國家對這些政策的支持最強,歐洲國家最弱。Ipsos也觀察到了類似的趨勢。當被問及他們是否「願意比目前繳納更多的所得稅來幫助防止氣候變遷」時,積極回應比例最高的是印度(64%)、泰國(48%)、印尼( 42%)和土耳其( 42%),最低的是義大利(22%)、加拿大(20%)、匈牙利(17%)、比利時(16%)和日本(12%)。

其他(信任度)

全球顧問公司Edelman 自2000年開始就在研究社會大眾對政府、企業、媒體和NGO 的信任度。2021–2023年連續三年也將氣候議題納入調查,2023年的調查發現:人們對政府、企業、媒體和NGO「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採取正確行動」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其中又以對媒體的信任度下降幅度最大 (-9%)。

同一項調查也顯示,人們對來自政府領導人、企業執行長和記者的氣候資訊信任度最低。大多數受訪者信任科學專家,但整體信任程度皆較前一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