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檢視侯友宜能源政策:拋棄「綠能丑角論」值得鼓勵,但仍深陷「以核減煤」的迷思之中

侯友宜提出的能源政策相較國民黨過往立場有所突破,但仍陷於「以核減煤」迷思。其引用國際能源署報告強調核電重要性,但忽略再生能源才是減碳主力。過度倚賴核電將排擠再生能源發展,且核電廠延役成本高昂,不利電價穩定。侯友宜提出的綠電規劃不足,無法滿足企業需求,也未正視再生能源併網的挑戰。文章建議總統候選人應聚焦再生能源空間規劃與高耗能產業轉型,而非糾結於核電議題。


檢視侯友宜能源政策:拋棄「綠能丑角論」值得鼓勵,但仍深陷「以核減煤」的迷思之中

文:趙家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2023/08/16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侯友宜競選辦公室在8月9日提出能源政策,以「以綠永續」、「以核減煤」、「邁向無煤」、「以氣承轉」以及「節能優先」等五大政策方向,落實2040年淘汰燃煤發電,2050年達到淨零之政策目標。

從「綠能為丑角」到「以綠永續」

相較於過往國民黨在能源政策的立場,其有以下三點突破。

首先,為肯認再生能源的必要性。在「以綠永續」此主張下,明確指出再生能源是台灣主要能源支柱,一改過往馬英九前總統的綠能是丑角論,也跟四年前韓國瑜競選總統,將綠能比喻為還未成熟的「5G手機」的論調。

再者為提出無煤時程,過往國民黨採用「以肺發電」、「火力全開」等論點攻擊能源轉型時,卻常出現其提出的燃煤火力占比均較執政黨的能源轉型政策目標為高,此次至少負責任訂定階段性的減煤時程。

最後一點,首次提出將需求面管理的節能政策納入論述,相較於過往國民黨大舉將需量反應、冷氣適溫推動、大用戶節能管理要求,均將其貶抑為掩蓋缺電真相,但此次侯友宜能源政策中,不僅提出的節能優先,更肯認「提高電力調度效益」的必要性。

但雖有前述三點突破,侯陣營仍陷於核電迷思提出的「以核減煤」主張,將導致其他四點政策目標難以落實。

核電不是達到淨零的必要選項

侯友宜在簡報中,引用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淨零路徑研究,指出核電要倍增才能達到淨零。但此舉乃偏頗引用。

IEA所提出的淨零路徑中,電力系統要達到淨零,得需靠再生能源於電力結構之占比於2030年時提升至61%,在2050年時達到88%,而在2050年時全球核能發電量倍增,然占比則是由目前的10%降至8%。

電力系統去碳化中,核能與CCS是較具爭議性的議題,因此IEA進一步分析若先進經濟體將不會有核電機組延役或興建新機組的情形、且新興市場與開發中經濟體中亦建置速度延緩,導致全球2050年的核能發電量較淨零情境少60%,占比降至5%以時,則可藉由提升風力與光電的裝置量10%左右,仍可同樣達成2040年電力系統去碳化。

侯友宜競選辦公室主張沿用核電有助降低發電成本,又主張沒有核安就沒有核電,但未理解全球已經沒有所謂的安全又便宜的核電。

如IEA在淨零路徑中,均已指出2030年後核電成本均將是離岸風力與光電的3倍以上,而擁核陣營寄望極深的小型核能機組,依據美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 IEEFA)研究分析,成本更將是再生能源的五倍以上。

且回到台灣的脈絡下,侯陣營提出2030年時,核電占比要重回到12%的水準,意即除了核三要延役外,更要將目前已處於除役過渡階段的核一與核二廠,重新進入發電狀態,此乃全球未見先例。

若盤點侯友宜競選辦公室提出的核電占比規劃,依據官方淨零路徑提出的用電成長率1.5%~2.5%進行估算時,要達到此占比目標,不僅是核一到核三廠全部延役,1980年開始推動的核四廠,則需要歷時60年後,於2040年可運轉,且需要增加七至十三座小型核能反應爐,散布在各縣市主要工業區中,方能達到2050年時核電占比18%的目標。

侯友宜核電占比規劃

況且核電廠延役,亦須面臨其耐震係數不足,需重新補強,此便需新增成本。

以日本為例,朝日新聞近期調查發現,日本核電業為達到福島核災後新核安標準,其投入的總成本至少達到5兆8千億日圓(1.3兆台幣左右)以上,如裝置容量為825MW的女川核電廠2號機,其因應安全提升的投資更達到7100億日圓(1560億台幣)以上。

若以此估算既有核電延役後的發電成本,絕非近期每度1.57元,而將是超過每度3元以上,此發電成本均已高於2025年時新離岸風力發電成本,均已相近。故以核電延役可減少台電虧損為論點,有利於平穩電價,並未符合事實。

而侯陣營主張以核減煤,其主張2030年的燃煤占比可降至14%,2040年達到無煤,但事實上在其政策規劃中,未來十年間,再生能源與燃氣才是主要減煤貢獻者。

觀察侯友宜提出的核電占比提升規劃,意味著2030年前,政府需要再投注1兆元以上於核電延役與核四重啟,高於當前政府總體淨零預算規劃。此外,相較於再生能源案場已有多元商業模式,多無需台電出資興建,核電建設投資必將來自台電,將形成龐大財務負擔。

此類預算亦將產生排擠效應,減損於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氫能等真正有助於達成無煤的解方。

壓縮綠電需求

企業不僅要求不缺電,亦在意是否會缺少綠電。

依據RE100評估,2030年時,台灣企業的綠電需求量超過250億度以上。且在蘋果2030年達成供應鏈碳中和,台積電綠電占比要達到40%,政府要求製造業綠電占比要達到15%以上等趨勢下,台灣企業履行各類綠電承諾時,2030年的綠電需求量便須達到600億度以上。

而侯友宜提出的再生能源規劃,2030年時比官方少100億度,2035年時更少300億度以上,將不利企業履行RE100目標。

作者製作提供。綠電供給與需求比較

此外,再生能源必須要搭配可具有彈性調度能力的機組,各類發電機組中,則以核電最不符合彈性調度需求。

目前官方淨零路徑中,搭配著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提出輸配電系統與儲能關鍵戰略,設定了2030年儲能系統要達到5.5GW以上的目標。但依據侯友宜辦公室所提出的政策規劃,不僅2030年時不具彈性的核能與燃煤占比達到26%,比官方路徑高出了6%,對於儲能系統規劃,更僅於「節能優先」此項目中提及,顯見其未意識到高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特性。

更有甚者,侯友宜辦公室邀請的專家代表,更在記者會上以再生能源的高躉購費率誤導民眾,未說明由於躉購費率逐年調降,所謂每度五塊以上的高躉購費率案場,在2030年時於發電結構占比低於5%等資訊,此般錯誤的論述,都將阻礙其自稱的「增加再生能源為未來台灣能源支柱」之目標。

爭吵百分比之外,真正的淨零課題

侯陣營能源政策提出後,柯文哲主席則重申其黨慶發言時所提出的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到40%的目標,賴清德副總統以備用容量率充足為回應,經濟部則聚焦於天然氣作為橋接能源。但若要促使本次總統大選的能源論辯,不再糾纏於過往的核電立場,則應聚焦於「再生能源的國土與海域空間規劃策略」與「高耗能產業的轉型計畫」此兩大議題,作為淨零與能源政策的討論主軸。

若檢視三者當前的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無論是27%、30%或是40%,均代表著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的大幅布建。占比達到30%時,光電需達30GW,風電達到15GW。若要達到40%,則光電需進一步增加至35GW,風電則要達到18GW。但過往幾年中,前述再生能源設置上,均存在於區域設置上的爭議,降低社區接受度。

因此,若各方陣營要達到再生能源承諾,則應正視「再生能源的國土與海域空間規劃策略」此關鍵議題,研提全面性考慮環境與社會的適宜性,並針對不同區位的再生能源開發設計案場規劃準則。

因為台灣於再生能源發展上,目前已突破了技術瓶頸,也可充分發揮市場潛力,關鍵在於如何藉由正當程序鞏固再生能源發展的社會正當性,因此放任自己政黨的立法委員與地方議員,不當傳播水面設置光電有毒、光電板導致區域增溫、廢棄光電板無法回收、離岸風力怕颱風等綠能假訊息,均不利於再生能源的發展。

另一大關鍵議題則為「高耗能產業的轉型計畫」,鋼鐵業、石化業與電子業合計占台灣排碳量的35%,因此對台灣可否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極其關鍵。

針對鋼鐵業與石化業上,應思考公共投資、法規工具、經濟誘因、公共採購規範等多重政策工具,促使在接下來十年內將有六成以上製程進入汰換週期的鋼鐵業與石化業,都可掌握投資循環,轉換為低碳製程。在電子業上,則應從消費性電子產品維修權、各國增加本土半導體自給率、台灣維持供應鏈要角的臨界市占率、自身的能資源供應限制、綠電承諾履行可及性等條件上,研擬電子業的整體發展戰略。

能源政策為每次大選時的必考題,而此次能源政策的論辯,較以往進步之處,乃為各方均肯認2050淨零排放目標,亦認同再生能源發展的必要性。此舉乃實際上,獲益於近年能源轉型政策推動,還有今年1月份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因此各陣營不應再陷入傳統的缺電與否、基載電力迷思、核電便宜等論點,而應著重於如何提升能源效率、克服再生能源瓶頸、國家氫能戰略等台灣邁向淨零時,不可或缺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