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羿心
當全球都在談論氣候、生態、能源等環境議題,一場更為複雜的社會面挑戰——「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逐漸浮上檯面。這不僅關乎淨零減碳,更觸及轉型過程中,誰會受益?誰又將付出代價?聯合國最新報告揭示,儘管各國對公正轉型的關注度提高,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依然明顯。
2016年,「公正轉型」這字眼,首次出現在南非的國家自主貢獻計畫(NDC),爾後幾年開始蔚為流行。聯合國追蹤到2023年底為止,公正轉型相關詞彙的出現頻率明顯增加,代表大家愈來愈關注這議題。
不久前發布的《公正轉型追蹤報告》(Just transitions in national climate frameworks and climate policies),檢視各國的 NDC 規劃和長期低碳發展戰略(LT-LEDS),藉此觀察公正轉型的施政佈局與實質進展。
先進國家不一定走得快,窮國更重視公平與正義
聯合國公正轉型報告分析,在169 份國家自主貢獻(NDC)裡頭,有44個國家明確納入「公正轉型」;而在 68 份長期低排放發展策略(LT-LEDS) 中,同樣有44份提及相關內容。
有趣的是,國家經濟的富裕程度,與其對公正轉型議題的關注度,其實不一定成正比。部分不算富裕的國家,如哥倫比亞、智利等拉美地區國家,反而很認真地將「公正轉型」概念納入政府的氣候轉型計劃。
此外,儘管公正轉型被提及的次數變多,但距離真正落地,還有大段距離。
該報告指出,在34 個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出口的國家中,目前只有6國(哥倫比亞、印尼、阿曼、奈及利亞、挪威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NDC提到公正轉型,其餘大多仍缺乏具體行動。
當然,倘若只是輕描淡寫提及公正轉型、或把熱門詞彙寫入文件,也不代表該國政府有努力落實,還需更多的政策細節與具體行動,否則公正轉型很可能淪為跟流行的「打高空」政策口號。
實際檢視各國政策內涵,就算有提及公正轉型相關字眼,目前多數國家的推動焦點仍集中在工作及就業層面,鮮少觸及更廣泛的性別、弱勢、公平等社會議題。
而難就難在,相較於較能以科學數據鑑定成效的環境議題,牽涉到:勞動權益、弱勢扶助與群眾感受等廣泛面向的公正轉型,目前還缺乏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衡量標準,何況各國之間還有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文化等差異。
全新監測架構!從風險、策略、成果等面向檢視
有鑑於此於此,聯合國這次提出一個全新的監測模式,設計精神在於既能適用於全球,同時也能兼顧各地的獨特性,建議透過:辨識風險(Risk)、應對策略(Response)、成果檢視(Results)等三階段,依序從:化石燃料曝險度、機構準備度、政策與承諾、社會對話、工作權益、社會公平等層面,一一盤點公正轉型的落實進度。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員楊沛為觀察,台灣目前大概停留在第二階段(應對策略)。「最大的困難,是理論和實例要能夠銜接,」他坦言,儘管國際間已有可行的監測與追蹤體系,但要落實到位於「海嘯第一排」的企業,執行難度頗高。
尤其複雜的是,中油、台電、中鋼等台灣主要能源大廠,幾乎都帶有國營性質,長年來提供相對安全的就業保障(類似「鐵飯碗」),使相關業者在面對公正轉型帶來的衝擊時,緊迫感比國際同儕更慢,危機意識也相當薄弱。
可是,當能源轉型與永續進程的腳步不斷加快,面對公正轉型這波國際浪潮,台灣的因應態度,也該由被動走向主動。
除了聯合國的建議框架,世界基準聯盟(WBA)也推出針對高排放企業的公正轉型追蹤方法(2021 Just Transition Assessment),指標包含了四大觀察維度:人權 (human right)、尊嚴勞動 (decent work)、道德準則 (ethnical conduct) 與 公正轉型 (just transition),以及底下附帶的24個細項指標,更系統性地檢視不同企業的公正轉型落實程度。
台商已被納入國際評比,專家籲強化勞資對話
事實上,早在2021年,便有6家台灣企業(台電、中油、中鋼、台泥、亞泥、台塑)被列入WBA首份公正轉型評比報告《Just transition assessments 2021》,在滿分16 分的狀況下,中油與台塑僅獲 2 分,台電為1.5分,其餘則皆為 0 分,顯示台灣企業在公正轉型面向的進展,仍有極大進步空間。
專家透露,明年WBA將再啟動評鑑,屆時台灣受測企業可能倍增至28家。代表公正轉型不再是企業可有可無的道德選項,而是攸關ESG成效與國際競爭力的必答題。
「台灣不是從零開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認為,政府已針對淨零轉型完成調查報告,包括以勞工為核心的利害關係人調查(淨零排放公正轉型策略中利害關係人之研究: 以勞工為核心),以及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的研析報告(「因應淨零轉型之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及職能發展等措施研析」報告書)。
不過,目前企業與勞工間的對話普遍不足,許多工會甚至不知道企業是否推動相關行動。邱羽凡舉例,當工會成員被問及企業是否有推動公正轉型時,勞工常回應「不知道」,代表勞雇雙方缺乏實質性的對話。
然而,勞動部雖有發表《淨零排放公正轉型勞動議題框架性指引》,卻僅供各部會參考,並未直接對接到工會與產業界。邱羽凡建議,至少應先對高碳排產業集中的雲林、高雄等地加強宣導,否則只會讓公正轉型停留在理論層次,而遲遲無法落地。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身為淨零轉型衝擊的海嘯第一排,台泥公司近來公布了首份《公正轉型報告》,代表台灣已有先行者開始因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