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CSR@天下)脫離喊口號階段!台灣應加速啟動「公正轉型」社會工程

文/林羿心

面對氣候變遷與淨零壓力,各國積極推動低碳轉型,在轉型過程中勢必對許多產業造成影響、甚至是天翻地覆的結構性改變!因此「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成為全球推動永續的重要議題,強調轉型過程須同時兼顧勞工權益、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不犧牲弱勢族群或地區的權益。這對這股趨勢,台灣走到哪裡了?

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源於1990年代的北美工會運動,意指確保環境政策轉型過程中,勞工與弱勢群體不被邊緣化。推廣超過30年後,這概念已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與《巴黎協定》納入全球氣候行動框架,也被臺灣政府列入12項淨零關鍵戰略之一。

以「人」為本!轉型過程兼顧環境與社會

在淨零轉型的路途上,環境面無疑是各方推動首要重點,但在「社會面」的影響,卻很容易受到忽略。公正轉型的核心理念,便是呼籲回歸到「人」的關懷,打破僅止於生態與環境面向的討論。

也因此,公正轉型強調的三大核心概念:勞工權益保障、社會公平參與、產業與經濟多元化,意思是回到以「人」為出發點,從企業員工的就業保障,到地方經濟社區權益,皆在討論範圍內。當產業實踐永續轉型時,部分員工可能會面臨失業、工作技能難以銜接、地方聚落與經濟也可能走向沒落,這些面向是公正轉型最關切的以人為核心概念。

在推動上,公正轉型包含三項要素肯認正義(recognitional justice)、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分配正義(distributional justice),從這三項檢視政府和企業缺了哪一塊。它的基本訴求是,政府、企業與勞工等三方,應該共同合作,透過政策引導、培訓資源、社會對話與經濟支援,協助受衝擊產業與族群平穩過渡。如傳統高排碳產業的員工可透過再培訓,轉職至新興綠能產業,並在轉換過程中提供社會保障與經濟支持。

目前國際公認的公正轉型成功案例多在歐洲,比方,蘇格蘭在2019年制定新的氣候法規,上調了2030減碳目標和2045年達到淨零的時間表之後,當地政府便提出「國家公正轉型規劃架構」(National Just Transition Planning Framework),成立任務編組的公正轉型委員會,回應當地遭遇的能源轉型社會陣痛,以及受衝擊的特定族群權益,確保低碳轉型的效益能被公平分配與共享。

另一處位於德國、曾是歐洲最大工業區的魯爾區(Ruhr),當年曾有興盛的煤炭、鋼鐵、化工等產業聚落。後來由於污染嚴重,波及環境與居民健康,迫使企業不得不著手轉型。如今該地將工業建築物進行舊空間再利用,同時防止土地繼續開發,更在工業區沒落後鼓勵居民投入公園改造,讓工業廢墟煥然一新,後來還獲選2010年的「歐洲文化之都」!

政府召開多次會議,盼提升公正轉型認知度

這些年,公正轉型的風潮也吹到台灣。       

一月初舉行的「淨零Team Taiwan! –迎向2035前瞻減量目標與產業轉型策略」研討會,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在開場時便表示,政府的淨零轉型專案小組已開過20次會議,至2030年,各部會匡列了338.29億元,作為公正轉型的推動財源。

然而,2024年由國發會召開的公正轉型委員會曾一度停擺,後來在亞塞拜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9,公正轉型談判也未達成共識。無論是台灣或國際社會,公正轉型的推動似乎困難重重。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員魏揚分析,台灣公正轉型推動小組是由半官方、半民間所組成,益處是官方與民間有機會合作,能夠聽見產業界第一線的心聲,壞處則是政府與民間角色不盡相同,在換位思考與角色搭配上,需要花費心力才能更加協調。

「要有基礎辨認,才能談理論與實務,」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楊沛為坦言,台灣民眾對公正轉型的普遍認知尚待努力,必須先對這概念有一定認識,在政策推動與企業轉型過程中才能落實。

不難想見,台灣目前的公正轉型推動狀況,仍停留在觀念宣導和理念說服的階段,尚未進入下一階段的實踐層面。

公正轉型必須「主流化」,從地方投入與成功個案開始

該如何跨出下一步呢?將公正轉型「主流化」(mainstreaming),從邊緣議題納入政府決策系統和企業ESG策略藍圖,是不可缺少的關鍵要素。

公正轉型主流化即是從喊口號進入實踐面,清楚「如何做」是重要的一步。「需從個案開始實踐,才能連結地方與政策,」魏揚認為,最直接方式就是從地方個案開始做起,由於每個地方跟每間企業面臨的困難不盡相同,即使知道「不遺落任何人」是共同理念,仍得一一檢視不同個案的需求與困境。

檢視台灣狀況,位於公正轉型「海嘯第一排」的,當屬:煉油廠、石化、水泥、運輸等仰賴化石燃料的特定產業,但同樣是工業區,桃園的中油煉油廠跟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所面臨的競爭環境與地方人口結構截然不同。這些員工如何從熟悉的廠區,轉換到訴求綠能和低談的下一份工作,即是企業與政府必須克服的挑戰。

環顧各家指標企業,近年不斷加速永續轉型的台灣水泥,在2024年底發表了《人權暨環境盡職調查報告》,不同於以往的永續報告書,這份報告更著重於人權議題,更包含公正轉型的概念,開始辨識企業永續轉型過程涉及的利害關係人和風險評估,從內部員工、周遭社區、原住民、客戶群、供應商等角度一一盤點。

展往未來,公正轉型不僅是台灣邁向淨零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矯正當前各方推動ESG過於偏重環境面的不均衡現象,驅動相關資源改往社會面投入的必要步驟。更提醒企業除了著眼於發展經濟、消減環境衝擊之外,也別忘了關注勞工權益、地方發展和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