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3年九月產業轉型新訊


2023年九月產業轉型新訊

【研究小組評析】

【外媒】

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 Race to zero 等國際組織呼籲:非國家行為者(城市、企業、金融、教育和醫療衛生等單位)應發揮其影響力,站出來支持國家/國際的淨零轉型,包含具企圖心的氣候目標、法律監管、政策工具等。舉例來說,Race to zero 近期出版的5th P (Persuade) Handbook 說明了上述非國家單位在這之中的角色、案例介紹、應支持的關鍵淨零政策有哪些等等(依部門別劃分政策類型:能源、產業、建築、運輸、土地利用等等)。

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也跟 SBTi 和InfluenceMap 合作創建了資料庫:Lobby Map Scores,評比全球500大企業在氣候政策的參與程度。(目前台灣共有4家企業:台積電、鴻海、中鋼、台塑石化被納入其中,分數最好的是台積電,但也只被列為C,台塑石化則是E+。也有不少日本企業被納入在這資料庫,目前看來亞洲表現最好的大多數是日本的科技業(但最高也就到B),不少日韓的高碳排企業也是落在C~E之間(中鋼被評為D-)。

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以Lobby Map這些資料為基礎,增強企業透明度和問責制,這也能讓更多的利害關係人了解:企業如何將其無形的減碳企圖心轉化為有形的氣候政策倡議。

針對本週末將迎來的G20峰會,數家印度公司和在印度經營的國際企業聯合發表了給G20領導人的公開信,其敦促各國政府將清潔能源、電動汽車、難減排行業的去碳化,以及氣候融資納入國家的氣候路線圖,以實現公正的清潔能源轉型,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公開信中列出了七點建議,簡述如下:

(I). 在國家層級下,依據1.5°C 目標路徑訂定減排目標與時間表,逐步淘汰所有未減排的化石燃料(unabated fossil fuels),並且建立相關政策、計畫,以確保受影響的工人和社區實現公正轉型。

(II). 根據 IEA 的 2050 年淨零排放情景,加速清潔能源發展,讓已開發國家可在 2035 年前實現 100% 的無碳電力,其他國家在2040 年前實現 100% 的無碳電力。

(III). 國家去碳化路徑需納入難減排產業的中期目標和里程碑,以利其能在2030 年之前加速轉型、在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

(IV). 透過以下方式部署零排放汽車 (ZEV):i) 2035 年前,輕型ZEV汽車的市售比達到 100%, 2040 年前,中型和重型ZEV車輛的市售比達到 100%;ii) 承諾在2030 年前的採購僅購買輕型和中型 ZEV,並到 2040 年擴大到中型和重型ZEV。

(V). 加快全球金融架構改革,確保氣候融資公平地流向發展中國家,包括逾期的每年 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同時不會加劇國家主權債務的負擔。

(VI). 透過有意義的碳定價,以及在 2025 年之前進行G20的化石燃料補貼改革國家計畫 ,確保明確的碳價格信號。

(VII). 制定國家「公正轉型」路線圖,支持以人為本、公平和負責任的清潔能源轉型。

(同場加映: Record number of German firms worry about competitiveness due to energy transition — survey 同樣在8/30,德國工商會 ( DIHK )發表了對國內各產業和地區的3500多家企業的調查結果: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擔心能源轉型會損及自身的競爭力。有52%的企業表示能源轉型會對自己的業務產生負面或非常負面的影響,而只有13%的企業表示會對自己的業務產生積極或非常積極的影響。有32% 的公司正在尋求將產能轉移到海外,這當中約有一半的企業訂定了相關計畫,約有三成的企業正在採取行動。DIHK表示,逐步淘汰核能、使用燃煤和燃氣發電,以及增加的電網費用(電價)給德國企業帶來長期負擔,而再生能源和氫能的開發進展又太慢。)

自願性碳市場歷經七年來的首次萎縮,因為食品巨頭雀巢和時尚品牌Gucci等公司減少了購買量,而且研究發現有數個森林保護項目並未實現承諾的減排量。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企業使用的碳權數量下降了 6%。對於較貧窮的國家來說,碳權市場的交易下降也是個壞消息,如果跨國公司資助的資金流動放緩(如:肯亞的植樹計畫),這些國家可能會遭受損失。

Ecosystem Marketplace 總經理,Stephen Donofrio表示:「許多關於碳權的負面研究引起了一些公司的擔憂,因此暫停了購買,並等待購買指引出爐。」

概括來說,有三個因素降低了企業對自願性碳權購買的意願:(1).碳權(碳抵換專案)的品質。若購買的碳權品質不可信,反而傷害企業商譽 (2). 越來越多監管機構及國際組織限制企業使用碳權,強調應以自身的減排行動為主。(3). 訴訟風險,例如荷蘭航空被NGO控告其廣告不實(以購買碳權來達到其氣候目標),讓消費者對荷航的環境行動有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