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一月產業轉型新訊
【國際報告重點摘錄】
CLIMATE ACTION 100+ NET ZERO COMPANY BENCHMARK SHOWS CONTINUED PROGRESS ON AMBITION CONTRASTED BY A LACK OF DETAILED PLANS OF ACTION (完整報告請見此,或是下載dataset查看)
氣候行動100+發布了最新的企業議合(約150家大型企業)調查結果,整體而言:大多數企業的氣候行動速度不夠快,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並降低投資人的風險。在氣候資訊揭露的架構上,企業在「長期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中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TCFD揭露(已遵循TCFD的揭露建議&採用氣候情境來測試企業策略與韌性)」等面向上持續表現良好。但在「短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資本支出(CapEx) 配置」、「氣候政策參與」、「公正轉型」「溫室氣體排放歷史(新指標,尚在測試中。用來了解企業的年排放強度是否下降、影響因子等)」等面向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仍需要企業提供必要的細節來證明其擁有可靠的轉型計畫以實現長期減排目標,且與《巴黎協定》目標保持一致。
其他細部重點如下:
(1).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揭露其淨零轉型計畫的細節,但缺乏重要策略對減排貢獻的量化說明。
(2). 企業在中長期目標的設定方面正在穩定地進步,但大多數目標不夠全面或未與《巴黎協定》保持一致。只有 37% 的長期目標和 33% 的中期目標有涵蓋範疇3中的材料排放。此外,雖然現在可以認為 30% 的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與 1.5°C 的軌跡保持一致,但只有 13% 的企業中期目標符合這一點。
(3). 新的子指標-5.2:公司的去碳化策略明確說明了氣候解決方案(即:推動經濟
去碳化的技術和產品)的效益,包含該項產品/技術過去一年的生產總量或收入、公司又是否有設定未來目標來增加這類技術/產品的產量或收入。調查顯示:大約有三成(29%)的公司揭露了他們在過去一年中在氣候解決方案上的投資額,32%的公司有說明他們計劃未來分配給氣候解決方案的資本支出額。企業提到的氣候解決方案例子包括電動車和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
(4).負責評估企業氣候政策參與的第三方組織- InfluenceMap,指出:只有4%的公司其氣候政策參與和巴黎協定的目標完全一致,而 66% 為部分一致。
(5). 負責評估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資本支出的的第三方組織-碳追蹤倡議(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CTI)表示:參與CA100+議合的油氣公司的資本配置(不論是近期投資或未來的潛在支出)皆不符合巴黎協定目標。
(6). 落基山研究所RMI表示:汽車產業的進展令人振奮,尤其是那些規劃在外來五年內將快速增加電動車產量的企業。然而,水泥和航空業需要在降低碳排強度上取得快速進展,方能與巴黎協定目標一致。
(7). 參與CA100+議合的台灣企業有台塑化、中鋼、鴻海,和前一年的評比結果相較:台塑化在「2050淨零承諾」該指標上,由原本的不合格進步為部分合格(因為未承諾範疇3淨零,所以僅為部分合格)。中鋼則是在「TCFD揭露」該指標上,由原本的部分合格進步為合格。值得注意的是,台塑化、中鋼、鴻海這三家在「氣候政策參與」的面向上,皆從原本的部分合格退步為不合格,且在「公正轉型」此新指標上,也都被評為不合格。其他各項指標的評比結果則是與前一年一樣,未有明顯進步/退步。
CORPORATE CLIMATE STOCKTAKE 2023 (完整報告請見此)
呼應COP28的全球盤點,WMBC10月底也出了一份企業盤點報告,其調查了250名、橫跨八個產業的商業領袖(電力、道路運輸、混凝土和水泥、鋼鐵、航運、氫能、航空,以及農業),了解其氣候目標以及遭遇到的障礙。以下節錄產轉組所關注的議題比較相關的重點:
1). 儘管那些走在轉型前端的商業領袖表示轉型正在加速,但整體而言,他們仍對轉型的進展感到擔憂。有超過 3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在 2050 年代仍將依賴化石燃料,儘管公司設定了「2050年(或之前)實現淨零」的目標。而約有近一半 (48%) 的電力公司&一半的鋼鐵業者預計到 2040 年將不再使用化石燃料。
2). 不同的產業面臨的障礙不一,但根據調查結果,「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是所有產業都面臨到的轉型障礙。而對水泥與鋼鐵產業來說,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轉型所需的材料/燃料(如:水泥熟料的低碳替代品、廢鋼、高品質的鐵礦石、綠氫的可取得性)也是其限制因子。目前高爐的底渣和飛灰常被用作水泥/混凝土生產中的替代材料,但未來若鋼鐵業者淘汰高爐、轉向低碳製程,那麼水泥業者必須要找到其他合適的低碳材料,且以商業上可行的方式將其納入產品設計和生產。
3). 在鋼鐵產業,零碳技術已達到商業規模,但成本比傳統製程高出20%,預計短期內該成本無法與傳統高爐抗衡。這使得鋼鐵業者若想在全球競爭激烈的鋼鐵市場中大規模地佈建綠色鋼鐵產能變得更複雜,特別是因為大多數的新產能主要在新興市場。
4). 在電力產業,面臨著勞動力的挑戰。30% 的產業領導者認為:他們擁有能夠實現淨零排放的發電、輸電和配電的勞動力。 但重新培訓(將變動性再生能源整合至傳統發電系統)對於建立系統營運商的信心至關重要,若不重新培訓,傳統發電廠的潛在失業可能會造成重大的政治和社會限制。
5). 51%的受訪者表示:若一國具有較嚴格的能源法規,對其投資具有較高的吸引力;甚至有60%的水泥業受訪者認為嚴格的能源法規對投資有正面影響(原文報告裡沒有定義何謂「嚴格的能源法規」,但應是指「可推動清潔能源轉型」的法規。)
6). 根據調查結果,企業轉型的驅動力第一名仍然是法規,第二名則是投資人施予的壓力。但也有約31%的受訪者認為客戶壓力是其驅動力的第一&第二名。
【外媒】
Civil society urges POSCO to halt extension of coal-based steelmaking (同場加映: Redline not reline: 4 leading steel companies in OECD set to lock in almost half a billion tonnes of CO2 & 1030 A Matter of Ambition: Examining the Steel Industry’s Commitment to Net Zero by 2050)
來自全球各地的民間團體致信給浦項鋼鐵(POSCO),呼籲其停止延長燃煤高爐的使用壽命,並制定逐步淘汰燃煤高爐的計劃。POSCO計劃對其浦項和光陽鋼鐵廠的兩座高爐進行改造,以擴大鋼鐵生產中的煤炭使用,並將其使用年限延長約 15 年。 這不僅會造成空氣污染與健康損失,也違背了其到2030年減排10%、到2050年減排50%的氣候目標。因此民間組織聯合要求POSCO改使用綠色製程取代高爐生產,例如改用電弧爐(EAF)或是氫直接還原鐵(H2-DRI)。
韓國環境運動聯盟的浦項會長 Jeong Chim Gwi指出:「即使浦項 4 號高爐的改造是必要的,但問題在於它沒有和當地社區進行任何溝通。在邁向碳中和的過程中,POSCO的污染物排放和碳減量計畫必須公開,並且與當地利害關係者進行溝通。」
國際組織SFOC的主管,Heather Lee表示:「在煉鋼過程中擴大煤炭的使用不僅會影響韓國鋼鐵業及其排放量,也會對國家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鋼鐵業的去碳化與其下游的出口導向產業,如:韓國汽車、電子和造船業的全球競爭力密切相關。」
國際組織Steel Watch的主任,Caroline Ashley指出:「改建4號高爐,將讓POSCO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被鎖定在巨大的碳排量上,這對地球來說是個糟糕的決定,對公司亦然,使其遠離了「成為具競爭力的淨零鋼鐵生產商」的道路。」
Bank Track的運動倡議者,Julia Hovenier 表示:「在氣候危機的當下,銀行不該支持那些在未來繼續投資煤炭使用的鋼鐵業者。如果 POSCO 背後的投融資機構真正致力於清潔空氣和應對氣候變化,他們必須聯繫POSCO,阻止其改建;若POSCO繼續執行該計劃,則應切斷合作關係。」
(同場加映1:除了POSCO,國際組織Steel Watch也對另外三家跨國的鋼鐵生產商:Cleveland Cliffs、Tata,以及BlueScope發出類似的呼籲:停止煤基高爐的改建計畫,否則這四家業者將陷入碳鎖定(估計將排放高達5億噸的CO2)。根據Steel Watch今年6月的研究報告,「若要達到1.5°C的目標,OECD國家或總部位於OECD國家的鋼鐵生產商都不該再對任何新建或改建的煤基高爐進行投資。」該組織認為:OECD國家,如美國、澳洲、日本、韓國等尤其有責任帶頭逐步淘汰鋼鐵生產中的煤炭使用。Steel Watch也呼籲鋼鐵業的客戶(汽車製造商,如豐田、現代汽車等)和生產商展開對話,共同推動鋼鐵業轉型。」
同場加映2:國際智庫GEM & LeadIT 整理了全球鋼鐵業的淨零進展,其10月底發布的研究顯示:1). 在全球排名前 50 名的鋼鐵生產商中,只有三分之一(17家)設定了205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儘管這 50 家生產商的排放量佔該產業 60% 以上。而只有一半的業者有設定2030年的減排目標。2).新建煤基高爐的規劃產能是新增綠色鋼鐵規劃產能的兩倍半。雖然綠色鋼鐵的產能規劃正在成長,但速度還不足以超過傳統的碳密集技術。3). 50 大鋼鐵生產商中,只有 14 家明確訂出了「透過長期減排碳策略來削減的碳排範疇」,但這當中有 6 家未承諾具體的目標日期。 只有2家企業將範疇 3 排放納入其淨零目標。以上顯示全球大型的鋼鐵生產商在氣候目標方面缺乏透明度。)
German econ minister doubles down on power price subsidies with new industry strategy(同場加映: German trade unions lose patience with ministers over industrial subsidies )
德國經濟部10/24公布了最新的工業戰略(目前只有德文版),旨在強化德國工業實力,防止能源密集型的重點產業外移、重振繁榮,並且推動氣候中和轉型。根據CLEW的報導,該戰略包含的重點要素為:
- 暫時性的、由國家補貼的工業電價(又稱為橋接電價),作為保護能源密集型企業免受美國和中國高補貼競爭的「橋樑」(存在爭議,受到財政部長&一些經濟學家反對,總理蕭茲也尚未表示贊成)
- 碳封存的稅收優惠(同樣存在爭議)
- 再生能源、電網、氫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快速擴張
- 鐵路、橋樑、公路基礎設施的更新
- 更快的規劃和許可程序
- 確保國內和國外的技術工人(例如:給予仍想工作的中高齡者提供財政福利)
- 與世界各國達成新的貿易協定和原料夥伴關係
- 德國和歐洲關鍵產品(例如半導體、清潔能源、氫和電池)的生產設施
德國產業協會BDI、化學協會VCI、能源密集型產業協會VIK等產業團體對該戰略表示歡迎,並呼籲政府加速擬定措施細節。德國研究機構(the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所長Moritz Schularick雖然同意該戰略對於改善德國工業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框架和步驟,但他也批評電價補貼政策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並成為必要的結構性變革和未來成長的阻礙。能源產業協會BDEW也批評橋接電價,認為這是直接的市場干預,將帶來不可預見的副作用。環保組織NABU則表示:投資應以和環境相容的方式進行,否則再好的戰略都沒有作用。其認為基礎設施與電網的加速擴張與許可程序不能放棄環境標準和測試,並呼籲該戰略需和循環經濟、碳管理和生質能戰略互相連結。
(同場加映:吵了很久的德國工業電價補貼一事一直未有定案,對此感到不耐煩的德國工會IG Metall宣布:如果該(補貼)機制不實施,將提出抗議,稱這可能會危及該國工業生產的未來,並表示將在11/20舉行抗議活動。但該工會的副主席Jürgen Kerner也承認:蓬勃發展的企業,例如西門子,並不需要這類的暫時性補貼電價。
德國產業協會BDI主席,Siegfried Russwurm也對部分行業的電價補貼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其支持廣泛地降低電力稅,Russwurm認為:若國家整體未來將邁向電氣化,那麼電力稅沒有意義。但經濟部長強調,僅靠減稅是不夠的,因為許多能源密集產業已經免除了電力稅,這也是目前正在進行的談判主題。經濟部長希望透過公債來為補貼機制提供資金,但Russwurm對此並不贊同,他希望重新調整公共支出的優先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