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三月產業轉型新訊
【研究小組整理】
202311 Bloomberg Scaling Technologies for Greening Heavy Industry
【外媒】
韓國環保團體SFOC,近日針對韓國的兩家排碳大戶:SK與POSCO採取了法律行動,因為這兩家業者透過重複計算「清潔電力」的使用(“green premium” 系統)來宣稱減排量。
韓國的“green premium” 系統是企業向韓國的國家電力公司(KEPCO)支付的額外費用,用於採購再生能源。根據韓國法律,韓國的電力業業者有義務生產或購買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而韓國能源局會驗證發電業業者因生產再生能源所減少的排放量 ,將其排除在這些業者的排放量之外。因此,SFOC認為,若企業再透過“green premium”系統來聲稱減排,那其實是重複計算了減排量,也就是在進行漂綠,而漂綠的行為不只影響SK和POSCO本身的商譽,也將連帶影其客戶聲譽(蘋果及特斯拉)。
除了上述問題,SFOC也指出green premium的另一個問題是:企業額外支付的這些費用與再生能源的擴張之間「沒有明確的連結」,且韓國的能源局對於「如何使用這些資金來減少排放」也缺乏透明度。
SFOC表示,目前加入了RE100的韓國企業有 87% 是透過green premium系統來取得再生電力,然而,對能源轉型貢獻最大的應該是讓企業參與長期購電協議(PPA),但現實是多數企業選擇透過green premium來取得再生電力,因為這是最方便且便宜的選項。SFOC認為政府必須制定政策來激勵、支持企業選擇那些具有外加性的再生能源採購方案。
0313 Berlin kicks off €23 billion green industry subsidy scheme
去年6、7月的淨零月報已有摘譯德國CCfD的相關新聞,有興趣者可往前搜尋回顧。本篇新聞為CCfD的最新進展:
德國經濟部在去年下半年蒐集、整理企業對CCfD的意向書之後,在3/12宣布將啟動第一輪的競標,年排放量1萬噸以上的企業可爭取總金額高達40億歐元的CCfD補助合約,該合約長達15年,但各個產業的補助上限為13億歐元,且每案的政府成本支出不可超過10億歐元,參與投標者必須透過比較傳統系統與氣候友好型系統來計算其所需的資金缺口(= 需要計算:若欲採用創新清潔技術來減排,平均每噸二氧化碳的減量需要多少政府資助)
CCfD此政策工具是科學家為了解決「工業中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即:當碳價上升到足夠高來影響工業部門(尤其是難減排產業)的氣候行動時,工業才啟動轉型會為時已晚。CCfD從學術研究到政策落實花費了7年的時間,僅管很多國家對該政策有興趣,但尚未有工業大國實施,德國將是第一個。
預計第一輪的競標結果會在四個月後出爐,當CCfD合約正式生效後的前三年,企業必須將排放量減少 60%,並在合約的最後一年達到 90%。 第二輪的競標(補助總金額)高達190億歐元,預計在今年秋天舉行,此輪競標不會訂定每案的補助上限,且會納入CCS的許可。接著,投資額高的水泥和鋼鐵製造商可能會再次獲得國家補貼(在此之前,德國已承諾提供70億歐元幫助四大鋼鐵製造商-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 Mittal)、薩爾茲吉特(Salzgitter)和薩爾鋼鐵(Saarstahl))。
而與預期相反的是,那些使用煤基高爐的鋼鐵製造商有資格參加CCfD計畫 — — 適用於他們現有的燃煤高爐,但不適用於新建的氫爐。
對於上述CCfD的實施,綠色和平認為:該計畫應僅限於「避免造成初始碳排放的公司」。綠色和平德國負責人,Martin Kaiser認為:用綠氫生產鋼鐵或用再生能源來生產化學品已經是既定程序,CCfD確實可以實現這些行業的現代化。然而,若是授予「相對的」二氧化碳減量,如:CCU或藍氫,該系統會帶來「阻礙有效改革」的風險,將國家鎖定在陳舊的、破壞氣候的技術上。
(補充:德國經濟部設立的CCfD官網請點此CCfD資助指南說明,以上目前都只有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