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二月能源轉型新訊
【研究小組整理評析】
本週全球氣候圈的大事,就是拜登暫緩17座新天然氣出口站興建許可一事。美國自2018年以來,LNG出口能力已經擴增三倍,而目前已經興建中的出口站,更是會將其2030年出口能力較今日再次倍增。
過往美國在LNG出口站審查過程,沒有擋下任何一座,而此次白宮以過往的經濟與環境評估方式已經過時,要進一步考量其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暫緩了17座申請新增的LNG出口站。美國環保團體認為此為重要的一步。
但這個討論過程中,也面臨到的爭議點為若美國LNG出口對友邦能源安全的影響,包括歐盟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缺口,還有對於能源價格的影響。而白宮新聞稿中是以現有興建中的出口能力便已可滿足友邦的需求為回應。
相關外電報導,認為拜登應該會拖到11月總統大選後再做決定。
美國天然氣有三分之二出口至歐洲,再來就是韓國、日本跟台灣,台灣目前占美國天然氣出口量的2.7%,日韓分別是7%跟10%。因此亞洲團體也在此事上發起了連署,並邀請TCAN參與響應。由於事發緊急,在1月25日經過行動小組會議討論過後,同意參與其中。
聲明論點為日韓後續天然氣需求在淨零路徑規劃下,也將大幅削減。而目前天然氣的負面影響,有所低估。
而此事若回到台灣的觀點,除了美國目前占台灣天然氣來源10%以外(最高是澳洲40%,卡達27%),這對於邁向淨零路徑而言,台灣天然氣需求量在2030年左右達到頂峰,之後就需要開始下降。且台灣淨零路徑下,天然氣最高需求量較今日增加30%。因此就算是後續持續需要美國的LNG,但其目前已經興建中的出口站便可以滿足此需求量。因此反對美國持續擴張後續天然氣出口能力,跟當前台灣在2030年將燃氣作為減煤手段,並沒有衝突。
0130 Renewable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Report (by 韋翰)
再生能源與化石燃料相比如何?
眾所周知,化石燃料占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75%,是氣候變遷的主要驅動因素。它們的開採、生產和燃燒產生的污染也導致數百萬人過早死亡,並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所有再生能源技術的平均中位排放明顯低於天然氣和煤炭。而化石燃料的運營和開採遺址在設施停用後長期留下土地受污染、劣化和耗盡的問題,而再生能源對土地和水源沒有同樣長期的影響。此外,大多數再生能源設施可以與其他用途如農業或漁業共存。再生能源還可以部署在被污染或被遺棄的工業土地上,並且可以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如屋頂、鐵路、公路和停車場,以減少對土地的影響。
再生能源所需的材料用於建造設施和基礎設施,其中大多數材料是可高度循環再用的,不同於不斷提取燃燒的化石燃料。在2021年,化石燃料的提取量超過80億噸煤炭、40億噸石油和相當於26億噸天然氣;相比之下,再生能源所需的材料僅包括2100萬噸銅、260萬噸鎳、17萬噸鈷和11萬噸鋰。
在大多數能源轉型情境中,擴大太陽能光電和風能僅佔預測的材料需求增長的一小部分。材料需求的主要增長來自電網和電池儲能,特別是用於電動車的電池儲能,這對於系統性的能源轉型至關重要。擴大能源效率,實施可持續的移動方式,如步行、騎自行車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還可以進一步減少非再生材料(如重要礦物資源)的使用。技術進步、設計選擇和實施循環原則可將重要材料需求最小化。
【外媒】
0130 INDIA WANTS ITS OWN SOLAR INDUSTRY BUT HAS TO BREAK RELIANCE ON CHINA FIRST
印度為了實現 2070 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政府承諾到 2030 年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兩倍,達到 500 GW,其中一半以上預計將來自太陽能。在太陽能板需求激增、對供應鏈集中在中國的擔憂(目前中國製造的太陽能板約佔了全球生產的80%),以及總理莫迪「自力更生的印度」願景的推動下,政府已採取措施支持國內太陽能製造,目標是讓印度成為領先的太陽能組件製造商,成為全球再生能源製造的中心。
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的分析師表示,印度作為太陽光電製造商的崛起,未來可能會削弱中國的主導地位。該研究所預計:到了2026年,印度可能成為全球第二大太陽能板製造商,組件的產能達到110GW — — 足以使其自給自足,並能夠積極瞄準出口市場。
Ieefa的南亞總監指出:印度對太陽能製造的關注是在 Covid-19 大流行後開始認真的。當時全球貿易中斷暴露了供應鏈集中的風險。人們大力推動減少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因為這會妨礙能源安全。在過去,中國政府的政策推動了太陽光電成本的大幅下降,此有助於全球的清潔能源轉型。但對中國新疆地區人民的強迫勞動和侵犯人權的指控,導致西方國家和許多太陽能開發商尋求替代供應者。例如,美國禁止進口所有新疆製造的產品,除非能證明這些產品不是強迫勞動製造的。同時期,印度政府推出財政誘因和支持措施,鼓勵國內太陽能製造。因此,在2020年至2023年期間,印度的太陽能組件產能增加了一倍多,在美國需求的大力推動下, 2023年4月至7月,電池和組件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猛增1000%以上。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的光電研究員指出:印度組件商利用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和政府激勵措施,透過美國出口蓬勃發展。
儘管印度的太陽光電製造能力正在迅速增強,但電池與矽碇仍嚴重依賴中國進口,尤其是多晶矽。多晶矽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且需要大量的能源,然而印度的能源和電力成本很高,因此過往並為涉足到多晶矽的生產製造,故短期內印度尚無法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目前印度政府已採取多項措施以獎勵國內製造並且透過關稅來限制中國進口,但印度的太陽能產業領導者擔心:當國內太陽能生產不夠成熟、中國進口受到限制,以及以犧牲國內使用為代價而增加對美國的出口,可能會讓國家實現再生能源的目標變得更加困難且昂貴。
0207 EU aims to deploy Europe’s first small nuclear reactor ‘by 2030’
歐盟執委會2/6公佈了2040 年的氣候目標,其建議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90%(相較1990年),同時,也宣布將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 來實現該目標,並且啟動SMR產業聯盟,在2030 年之前部署第一批SMR。歐盟能源專員Kadri Simson表示:在歐洲土地上建造的中小型反應爐將遵守安全和永續性的「最高標準」。
根據 Euractiv 看到的SMR 產業聯盟指導委員會的組織結構圖,將有七個工作小組參與該聯盟,包含了技術開發商、安全監管單位與民間團體。多家公司已經宣布有意加入該聯盟,其中包括先進模組化反應器 (AMR) 開發商 NAREA 和 Newcleo。
中國、印度、美國和俄羅斯等世界大國也在製定自己的(核能)計畫。美國已經參與了比利時和義大利的專案,並規劃在2030年前於羅馬尼亞和捷克部署在歐洲的第一座美國製造SMR。
同一天,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也確認將核工業生態系統納入淨零工業法案(NZIA),該法案旨在推動那些被認為對歐盟去碳化至關重要的技術。
對核電的支持如此之大,以至於反核組織將歐盟執委會2/6的聲明稱為「黑色的一天」。環境NGO,EEB 表示:在核工業對公共資金和行政支持的需求不斷增長的推動下,SMR聯盟的啟動代表著歐盟方向的危險轉變。EEB 認為,SMR過於昂貴、假設性強,並且在燃料供應和廢棄物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0209 US trade agency backs oil and gas drilling in Bahrain despite Biden pledge (同場加映:0131‘Grossly irresponsible’: UK hands out 24 new North Sea oil and gas licences)
儘管拜登政府承諾終止對海外化石燃料計畫的支持,但美國進出口銀行(聯邦政府的官方出口信貸機構)仍持續投入公共資金支持在中東(巴林)的石油與天然氣開採,鑽探450 多個新的石油和天然氣井。對巴林的融資最快預計在下個月實現。
拜登政府並未直接迫使美國進出口銀行採取化石燃料排除政策。智庫Perspectives 的研究員, Sherri Ombuya表示:「美國政府缺乏向進出口銀行和其他美國機構提供明確的指導方針,以明確禁止新的公共化石燃料支持。 」
美國進出口銀行提出其運作章程中的「非歧視」條款來為其化石燃料融資辯護,但Sherri Ombuya認為這不是個有效的論點。氣候倡議人士也認為,該機構可以根據特定的溫室氣體排放閾值來篩選融資計畫,例如進出口銀行已經有對「高碳強度」的計畫應用了標準,因此實質上已排除了對燃煤電廠的任何資助。去年12月,地球之友向OECD對進出口銀行提起法律訴訟,認為該機構違反了製定減排計畫和避免造成環境破壞的要求。
(0131同場加映:英國政府已授予多家石油公司,包括殼牌與BP等,在北海鑽探化石燃料的新許可證,來為當地和更廣泛的經濟提供利益。此舉激怒了部分議員和環保人士,他們稱該行動極不負責任,這不僅誇大了能源安全與經濟利益,也犧牲了英國的氣候領導地位。
英國的能源安全和淨零排放部長Graham Stuart,為該決定辯護,其指出:如果我們沒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氣許可證,英國需要將從國外進口新的液化天然氣,其碳強度是這裡生產的天然氣的四倍。但批評人士指出,這項政策對確保英國的能源供應或降低能源費用幾乎沒有作用,因為新許可證主要生產那些出口到歐洲煉油廠的石油 。
英國離岸能源公司執行長 David Whitehouse 表示:「我們擁有 280 多個油氣田,但到本世紀末,其中 180 個將停止生產。我們需要大量許可證來實現有序轉型,以支持全國各地的就業和社區並滿足我們的能源需求。」但反對化石燃料運動的倡議組織 Uplift代表, Tessa Khan 說:「工人們和公眾迫切需要的是政府制定一項連貫的、不遺落勞工們的轉型計畫,並且專注於降低能源費用。」
倫敦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政策與傳播主任Bob Ward也表示,「新的許可證發放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不會減少能源費用或提升國家的能源安全。反而會進一步損害英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國際聲譽。此外,也將削弱投資者對化石燃料替代品的信心,降低英國在新的永續產業中的競爭力。這也表明,英國政府COP28時雖簽署了『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s)』的聯合決議,卻沒有真誠地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