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氣候行動】
2025 倫敦氣候行動週-運輸 Gemini Deep Research 結果
英國交通運輸脫碳目標與關鍵政策概覽為了提供一個清晰的政策背景,下表綜合了英國在主要交通運輸模式上的核心脫碳目標及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出台的關鍵政策工具。
交通模式 | 關鍵目標 | 主要政策/法規 |
公路運輸 (Road) | 到2035年停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轎車及貨車。 | 零排放汽車(ZEV)強制要求;超低排放區(ULEZ);公共充電基礎設施投資。 |
鐵路運輸 (Rail) | 到2050年在英國大部分地區實現鐵路淨零排放(蘇格蘭為2045年);到2040年淘汰所有純柴油列車。 | 國家鐵路脫碳計劃;可持續鐵路藍圖;持續的電氣化項目;對氫能和電池列車的試點。 |
海運與港口 (Maritime) | 到2050年實現國內海運淨零排放;2030年減排30%,2040年減排80%(相較於2008年)。 | 2025年海運脫碳戰略;將國內航運納入英國排放交易體系(UK ETS);支持綠色航運走廊。 |
航空運輸 (Aviation) | 到2025年,永續航空燃料(SAF)的摻配比例達到2%,2030年達到10%,2040年達到22%。 | 永續航空燃料(SAF)強制摻配指令;2025年永續航空燃料法案,建立收入保障機制(RCM)。 |
2025 倫敦氣候行動週:運輸領域回顧(Chatgpt 搜尋)
步行與腳踏車移動(Active Travel)
社區空氣品質監測與步行/單車推廣政策 – London Climate Action Week期間,市長沙迪克·汗宣布擴大全球領先的「呼吸倫敦」(Breathe London)空氣品質監測計畫。
市政府與彭博慈善基金會投入共計280萬英鎊,新階段將新增146個空品感測器(包括於牛津街安裝10台,以監測新步行街計畫的成效)。第一階段數據已證明「學校街」措施的效益:上下學時段封閉校門前道路,可使二氧化氮污染降低最多23%,並促進校園周邊步行與自行車道的擴張。這項政策聲明顯示,改善空氣品質與營造步行友善街區相輔相成,為後續步行和單車基礎設施投資提供了科學依據。
社區參與與活動 – 倫敦氣候週鼓勵全民參與,多場社區步行、騎行活動和生態導覽在各區舉行,以提升公眾對主動交通(Active Travel)益處的認識。倫敦步行與騎車專員威爾·諾曼指出,今年氣候週將以人為本,致力於打造更公平、綠色的城市。雖非政府正式宣示,此類活動強調步行和自行車在減碳與健康中的雙贏作用,也反映出各界要求政府增加相關預算與政策支持(如持續推動安全自行車道、降低市區車速等)。
公路與鐵路運輸
運輸減碳加速日(Accelerating Transport Decarbonization Day) – 6月23日由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主辦的全天論壇。該活動匯集物流業領袖,討論貨運與物流減碳的協作策略,包括應用於末端配送及中小型運輸系統的工具與模式。雖無官方政策當場發布,此論壇強調重型道路運輸電氣化的迫切性:重型卡車僅佔路上車輛的3%,卻產生約30%的道路交通碳排放。專家指出,相較乘用車,重型車隊電動化落後約6–8年,需要加速追趕。
「免費與公平:大眾運輸、能源與氣候正義」公共會議 – 6月26日晚間於倫敦大學工會舉行,集結免費大眾運輸(Fare Free London)與人人享有能源(Energy for All)兩大社會運動。與會者分享巴西116個城市實現公共交通全面免費的經驗,強調免費公共運輸對社會正義與減碳的助益。該運動呼籲倫敦市長與政府將公共交通免費納入政策議程,投入研究和資金,仿效盧森堡等實例。儘管此為民間倡議,已引發對公共運輸減碳與平等的廣泛關注。
電動車與低碳交通工具
電動車基礎建設新夥伴關係 – C40城市聯盟與Uber在氣候週期間正式啟動合作,加速電動車充電網路建置。該夥伴計畫於「智慧城市氣候行動峰會」(SmartCitiesWorld Cities Climate Action Summit)上發布,聚焦倫敦、波士頓、鳳凰城三地,利用數據工具規劃高使用率、具公平性的充電佈局。多位城市副市長和交通主管出席討論,強調公私協力在提供清潔空氣、綠色就業與可及交通方面的作用。Uber全球永續長莉貝卡·蒂努奇表示,完善的充電基礎將使駕駛與乘客雙贏,促進車隊電氣化並減少汙染。這是氣候週上少數由城市政府與企業聯合宣布的具體行動計畫之一。
創新商業模式與研究發布 – WBCSD在氣候週期間發布報告,提出以創新租賃模式推動新興市場零排放車輛採用的路徑。例如:《民主化印度電動卡車:租賃驅動的大規模採用模型》報告介紹了透過需求彙集、混合融資、風險分擔等措施,來降低電動卡車投入成本、提高商業可行性的策略。該模型在印度預計2030年前部署8,000輛電動卡車的案例中驗證,可為其他國家和車型提供藍本。此外,有分析指出,隨著技術進步和全生命周期成本趨平,全球卡車車隊即將迎來電動化拐點。氣候週上的這類研究發布,為電動車市場創新和商業投資機會提供了實證支撐。
電氣化車隊競賽焦點 – 氣候週期間的討論亦關注重型車隊電氣化的國際競爭態勢。倫敦智庫碳追蹤(Carbon Tracker)提供的分析顯示,中國製造商在電動卡車領域遙遙領先:2024年比亞迪重型電動車銷量是歐美對手總和的數倍。專家警示,若歐美傳統車廠投資不足,電動卡車市場份額恐被新進者侵蝕。這一訊息在氣候週傳達給政策制定者和產業界:唯有加速推進重型運輸淨零轉型,方能在未來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Google Environmental Report 隨著GOOGLE AI 生態系逐步完備,Environmental Insights Explorer (EIE) ,也導入AI訓練,EIE 依託 Google Maps、導航定位與街景影像等專屬資料,透過 AI 建模即時估算建築排放、交通排放,並評估屋頂太陽光電潛力,讓使用者在瀏覽器即可取得完整碳盤查與再生能源。平台更整合 NASA 氣候預測資料,可視化未來氣溫與降雨變化情境,協助城市同時規畫減碳與氣候調適策略。
模組 | 資料來源與處理流程 | 主要輸出 | 方法論特色 |
交通排放 | 資料來源: 匿名聚合的 Google Maps 定位紀錄與路網資料。處理流程: 1. 偵測每筆行程的起訖點、距離與運具。 2. 依據城市人口結構與道路等級,計算「境內、流入、流出」三類行程的總里程。 3. 結合各運具的能源效率與排放係數(可自訂),計算總排放量。 | • 年度二氧化碳約當量 (CO₂e) 排放
• 各交通模式占比 • 行程分佈地理圖層 |
• 以實際移動軌跡為基礎,能精準捕捉跨市通勤與觀光人流,而非僅依賴車籍數或燃料銷量。
• 輸出結果對應 GPC 國際溫室氣體盤查標準,可直接匯入城市清冊。 |
建築排放 | 資料來源: Google Maps 與航空立體影像。處理流程: 1. 推算單棟建築的樓地板面積、用途與高度。 2. 依氣候帶與建築用途套用能耗強度 (EUI),推算年耗能。 3. 匯入當地電網與燃料的排放係數,計算營運階段的碳排。 | • 住宅與非住宅的年度排放量
• 單位面積排放強度 • 排放分區熱點圖 |
• 無需地方政府進行逐棟盤查,即可快速建立城市級的排放基準線。
• 模型經多國機構交叉比對驗證,並每年更新樓宇與電網資料。 |
屋頂太陽能潛力 | 資料來源: AI 影像分析、NREL 氣象與太陽輻射資料。處理流程: 1. AI 自動擷取屋頂形狀、坡向與周遭遮蔽物。 2. 結合氣象資料,計算可安裝面積與等效滿載發電時數。 3. 套用光電組件效率與性能遞減假設,估算潛力。 | • 可裝機容量 (MW)
• 年發電量 (MWh) • 可避免的碳排放量 • 潛力分佈網格圖 |
• 解析度精細至 1 平方公尺的屋頂網格,有助於精準鎖定示範區域或規劃招商地圖。 |
樹冠覆蓋 & Labs | 資料來源: 高解析度航空影像與深度學習模型。
處理流程: 1. AI 進行像素級分類,辨識樹木、道路、屋頂等,計算樹冠覆蓋率。 2. Labs 功能(僅限部分試點城市)提供街道級空氣品質、屋頂反照率等原型資料。 |
• 樹冠密度圖
• 都市熱島效應緩解優先區 |
• 可與城市熱浪、健康風險評估結合,為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提供決策依據。 |
【氣候調適】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IISD Summary report 16–26 June 2025
SB62調適相關新進展
- 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背景沿革 | 《巴黎協定》第7條:GGA首次提出,目標為增強調適能力、加強韌性、減少脆弱性。
CMA 3:啟動GGA工作計畫。 CMA 5:建立GGA框架與適應指標技術程序。 CMA 6:決定指標上限為「不超過100個」全球適用項目。 |
協商資訊 | 日期:2025年6月18、20、23、24、25日召開
主持:斯洛維尼亞與加彭共同主持 |
協商重點 |
不同國家主張:
爭議未解包括:
|
協商結論 | 重申過去的指導原則
指導專家進一步精煉指標
|
未來進度 |
|
- 深化調適知識與資源支援:NWP與LDC行動機制進展
內羅畢影響、脆弱性與調適工作方案(Nairobi Work Programme, NWP) | 最不發達國家事項(LDC Matters) | |
背景沿革 | 成立於2005年,旨在協助所有締約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升對氣候變化影響、脆弱性與調適策略的理解與評估,促進知情決策。 | 自2001年起支持最不發達國家制定與執行「國家調適計畫(NAPs)」。 |
協商資訊 | 時間:2025年6月
主持:比利時與烏拉圭共同主持 |
時間:2025年6月 |
協商重點 |
|
|
會議結論 | 要求祕書處加強與多元知識持有者的合作,包括:
要求NWP涵蓋四種調適方式:
強調NWP在GGA(全球調適目標)下的貢獻:
|
歡迎LEG持續納入性別觀點與在地參與者(如土著社群)進行政策設計。
請LEG與締約方進行更進一步磋商,更新NAPs的技術準則。 表達深切關注:
|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0619_Science Climate adaptation finance: From paper commitments to climate risk
在全球氣候融資方面,雖然COP29承諾至2035年每年將提供高達1.3兆美元的資金支持,但這一數字與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EMDEs)實際所需的每年2,150至3,870億美元仍有明顯落差。多邊開發銀行(MDBs)雖然提升了調適性資金的規模,但多數專案僅為將調適性納入主流計畫中,並非針對氣候調適的專案設計。此外,目前評估成效的方式主要透過「調適比率」來標示專案是否具備調適目的,卻無法準確衡量實際減災效益。調適需求的模型推估與實際資金用途亦存在重大差異,進一步削弱績效評估的準確性與一致性。
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擴張與基礎建設推進過程中,氣候風險暴露持續上升,風險降低投資卻相對滯後,導致災害損失不斷累積,並使政府債務惡化,最終陷入債務—風險—投資的惡性循環。加上當前多數氣候調適融資仍以貸款形式提供,對於中低收入國家而言無疑加重其財政壓力,使得長期調適行動無法順利推進。
為突破當前困境,本文提出五項關鍵建議。首先,應建立在地氣候風險資訊平台,結合科學模型與地方資料,以支援本地風險評估與決策,並鼓勵使用如世界銀行的「韌性評分系統(RSS)」等標準化工具。其次,各國應制定具體且跨部門協調的國家調適策略(NAP),如孟加拉的地方調適中心計畫,即為成功案例。第三,建議整合財政策略與創新金融工具,例如保險與災難債券,以分散風險並降低對貸款的依賴。第四,須強化專案設計與排序能力,透過成本效益分析(CBA)並納入碳捕存、社會效益等「三重效益」來審核項目價值。最後,應建構完善的績效追蹤與學習機制,例如「影響觀測站」與高頻問卷、遙測、文本分析等新興技術,以即時掌握專案效益並回饋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