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 六月產業轉型新訊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含外媒)

0619  Reuters Italy’s Eni launches demo plant for mixed plastic recycling  (怡均整理)

義大利泛國營能源集團 Eni, 旗下的化工部門: Versalis ,推出名為「Hoop」的新技術示範廠,能將混合塑膠廢料轉化為可再利用的原料,用於生產食品和藥品級塑膠包裝。在歐洲石化產業面臨產能過剩困境之際,此舉是埃尼集團重組「虧損中的化工業務」的策略的一環。

Versalis 的執行長Adriano Alfani表示:明年可能會做出該工廠的最終投資決定,新工廠可能會在 2029 年初準備就緒。到 2029 年,埃尼集團將在該工廠和其他專門用於塑膠機械回收的設施上投資約 2 億歐元。

這筆2億元的資金包含在這家集團去年宣布的20億歐元投資計畫中,旨在扭轉Versalis的頹勢(該公司過去五年累計虧損30億歐元)。此次改建的關鍵在於啟動塑膠回收、生物精煉( bio-refining)和儲能等新活動,並關閉包括蒸汽裂解廠在內的幾家主要石化廠。

0620_CLEW ArcelorMittal’s cancellation of green conversion puts steelworks at risk, unions warn   (怡均&鈺宜整理)

鋼鐵製造商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宣布退出在德國不來梅和艾森許滕施塔特兩座工廠的碳中和計畫。金屬工人工會在《明鏡》周刊的報導中警告說,這會讓該公司在德國的鋼鐵業未來面臨風險。工會指出:「該公司拒絕興建直接還原鐵工廠,現在又宣布暫不在不來梅興建電弧爐廠,這已經動搖了公司在員工、政策制定者和公民之間的信譽。」

安賽樂米塔爾也取消了位於勞動鋼城(Eisenhüttenstadt)、勃蘭登堡邦的減碳項目。該邦的經濟部長、社民黨(SPD)的Daniel Keller表示:「歐盟必須更好地保護歐洲鋼鐵市場,避免受到低環保標準的廉價進口鋼材衝擊,並對美國的關稅政策做出適當回應。」

安賽樂米塔爾放棄上述兩座工廠氣候轉型計畫的理由是:德國的能源成本過高,無法實現盈利運營。與此同時,由於需求疲軟和進口量高,歐洲鋼鐵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安賽樂米塔爾指出,這些計畫原本應獲得約13億歐元的政府資助,但因資助條件和期限過於嚴格,難以實施。

德國經濟部表示政府目前尚未支付任何款項,因此該公司也無需償還。該部還補充說,薩爾茨吉特(Salzgitter)、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和SHS等公司已啟動其他鋼鐵生產脫碳計畫的實施,總金額約56億歐元。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1. 202503_OECD_Hydrogen in Steel: Addressing Emissions and Dealing with Overcapacity(鈺宜重點整理第三章)

這份報告的第三章說明了鋼鐵產能持續過剩(overcapacity的狀況下),對氫能煉鋼的影響主要可從以下幾個面向說明:

一、產能過剩壓抑投資動能,延緩氫能煉鋼部署

產能過剩削弱獲利能力:過剩的鋼鐵產能導致鋼價低迷、利潤降低,使得鋼鐵企業無法投入足夠資源於低碳技術(如氫能)研發與設備更新。

氫能煉鋼需要高額初期投資:包括新建直接還原鐵(DRI)與電弧爐(EAF)等設施。在缺乏獲利空間與投資誘因的環境下,企業更傾向維持現有高排碳設備運作。

二、新增氫能產能若未配套退場舊設備,恐加劇產能過剩

氫能煉鋼通常需建置全新產線(如 H₂-DRI-EAF),如果這些新增產能沒有對應的傳統高排碳產線退場,將進一步推高總體產能。

報告指出,若要實現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需新增約 630 百萬公噸(mmt)的氫基鋼鐵產能,但這個數字也與 2026 年全球預計的過剩產能規模相當,顯示若不同步淘汰傳統產能,將造成供給失衡。

三、區域性擴張不當可能惡化全球市場競爭失衡

若氫能鋼鐵投資集中於已有過剩問題的區域(如中東、東南亞),可能因政府補貼與能源低價優勢而擠壓其他市場,加劇不公平競爭。

OECD 呼籲,氫能煉鋼發展應優先在擁有比較優勢(如再生能源豐富)且非過剩區域部署,避免進一步擴大全球鋼鐵市場的扭曲。

四、政策支持若不具條件性,恐形成新的碳鎖定風險

當前許多 DRI 專案採「氫氣準備」(hydrogen-ready)設計,先使用天然氣,未來再轉為綠氫。但若缺乏強制轉換的條件與時間表,可能形成新的碳排放鎖定。

尤其在化石燃料價格偏低、政府補貼常態化的地區,企業可能藉機延長高排碳設備壽命,與氫能煉鋼的減碳目標背道而馳。

五、產能與氫能政策須協同規劃

報告建議,政府若要發展氫能煉鋼政策,應搭配退出傳統高碳產能的政策工具,如排放上限、碳定價、退場補助等,確保新增低碳產能是替代而非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