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0630 Solar Roadmap: United Kingdom powered by solar (泉潽)
英國政府近日公布未來10年的太陽光電發展路徑圖,規劃在2030年前須將光電裝置容量從現有的18GW提升至45–47GW(最高可達55–57GW),以實現淨零排放、能源安全等核心目標。這份路徑圖特別強調政策、基礎設施、社會動員的整合協調,並聚焦6大重點:裝置容量年度目標的規劃、屋頂太陽能、電網併接、供應鏈韌性、相關人才培訓&就業、空間規劃的制度&激勵措施。
屋頂型太陽能:政府積極推動「屋頂太陽能革命」,希望透過政策誘因及流程標準化,消除行政障礙,加速推廣在學校、醫院、住宅及公共建築設置分散式太陽光電。同時鼓勵社區自主的能源轉型、提高民眾參與度,以降低參與門檻、促進鄉村地區光電普及。
電網併聯:未來將投入現代化的電網基礎建設、優化中小型案場的併網流程。而針對再生能源大量併聯可能導致的排擠效應,也開始檢討整體併網機制,以強化電網韌性與資訊透明度。
供應鏈韌性:英國政府承諾嚴防強迫勞動,並加強本土製造及多元供應來源。同時鼓勵農電共生、水面型光電等新技術的研發與示範。路徑圖也呼籲業界自訂標準、強化追蹤責任,降低對高風險進口零組件的依賴。
相關人才培育與就業:為因應預期的產業人才缺口,政府將結合產業與學界資源,推動職能培訓,吸引更多青年及多元族群投入太陽光電產業。
空間規劃制度與獎勵措施:強化空間規劃體系、修訂全國土地與建築相關法規;並賦予太陽能案場更高優先順序,以縮短審查時程。政府也推動財務獎勵、公共資金的挹注、地方社區收益共享機制,以提升社會接受度與合作意願。
20250630 The Conversation – Offshore wind in the Mediterranean: renewables can, and must, protect biodiversity – here’s how
地中海海域雖具高度再生能源潛力,卻同時面臨嚴峻的生物多樣性危機。該區域擁有超過17,000種物種(其中28%為特有種),目前已因污染、過度捕撈、觀光與航運而備感壓迫。若在海上大量部署能源設施恐進一步威脅敏感的生態系。
離岸再生能源與環境之間的衝突主要來自於空間競爭:具高度能源潛能(風力或波浪)場址經常與高生態價值區域重疊,並對海洋生物造成噪音、碰撞與棲地破壞等直接衝擊。目前地中海僅有法國一處三支風機的示範風場,其他專案仍在規劃中。此背景下,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目標可能產生衝突,需透過周全規劃以化解。
為實現能源轉型與海洋保育的雙重目標,須推動海洋空間規劃(MSP),整合能源、漁業與養殖業、運輸、觀光與保育等用途,識別生態保護區與能源可開發區,促進複合式海域的管理。能源專案應採取有效減少負面衝擊、補償與生態復原等措施,達到對生態淨值正面效益。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20250620 REN21 – Renewables 2025 Global Status Report: Global Overview (睿晴、泉潽整理)
政策趨勢:
儘管COP28訂出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三倍的目標,現行國家政策僅能實現一半,預估仍短缺3.8 TW (34%)。截至2024年,89國設有全國性的再生能源目標,但僅27國針對運輸、建築與工業等部門訂有部門別占比,如中國與冰島針對運輸設定2030年40%的目標。在政策工具上,全球93國採行共116項措施,包括44國實施躉購(Feed-in tariff)、61國推行淨計量(Net metering),另有11國使用淨計費(Net billing),部分國家選擇同時混用兩種機制,以強化市場誘因。
再生能源挑戰:
- 多國政府開始調整或減少氣候承諾,加上貿易限制與法規環境不穩定,導致再生能源市場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
- 全球化石燃料補貼於2023年仍高達1.1兆美元,對再生能源構成不公平的影響。
- 另一方面,緊縮的金融環境(高利率、通膨、匯率波動與債務壓力)嚴重削弱了開發中國家的投資能力
- 再生能源專案的開發受限於許可延遲、錯誤資訊與部分社會反對,同時,電網容量不足與技術人力短缺進一步限制了再生能源的擴展。
- 儘管能源需求因冷卻需求、數位基礎建設與電動車增加而攀升,全球仍有7.37億人缺乏電力,其中有80%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儘管面臨挑戰,當前仍嶄露出6項發展契機:
- 強化能源安全:各國逐漸重視能源安全及韌性,將再生能源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核心。
- 推廣分散式能源:尤其在新興經濟體,分散式和離網太陽光電系統正在快速擴張。
- 私部門參與:科技業及工業巨頭的需求 帶動企業電力採購協議(PPAs)的增長,這展現了全球產業界對再生能源的信心。
- 跨部門整合:隨著居住、交通、工業部門推行電氣化,也開拓了再生能源的新應用。
- 數位化與人工智慧:數位化和人工智慧可進一步優化電網運營,提升系統規劃,並實現更智慧、適應性更強的能源系統。
- 降低融資成本:儘管金融環境緊縮,不過在開發中經濟體,每降低1%的資本成本,每年便可節省1,500億美元的融資成本;仍有望協助再生能源的投資。
- 人才培養:透過教育和技能培訓--例如化石燃料部門的轉業工人,可望解決再生能源產業的勞動力短缺。
本研究由現任IPCC副主席Diana Ürge‑Vorsatz領銜,運用高解析度時空地理模型,首次從全球尺度系統性評估建築屋頂太陽能光電與熱能(PV/T)整合系統的技術潛力--這是一種 BIPV(建築整合型光電)的應用。研究橫跨11地區及39年,全面量化了屋頂可用面積及太陽輻射。結果顯示,全球建築屋頂若廣泛安裝PV/T,每年可產生47.5 PWh能源,當中光電發電佔62%,熱能佔38%,對建築部門的減碳與能源自主具有重大貢獻。
分析指出,亞熱帶及都市化密集區域(如中東、南亞、亞太)因屋頂資源豐富、日照充足,具發展PV/T的最佳條件。台灣位於亞熱帶且都市建築密度高,與論文所描述的潛力區相符。研究進一步發現,只需利用約六成屋頂空間,即可滿足當地建築的全部能源需求,對土地有限的台灣具有重要啟示。
論文特別強調,熱能在建築能源消耗中的角色不可忽視,PV/T 不僅產生電力,更可直接供應熱水、空調等熱能需求,顯著提升能源效率。此一特性對高溫、高空調需求的台灣都市地區特別關鍵,有助於緩解夏季用電尖峰。
研究亦建議,應依據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都市結構與建築型態,運用高解析度空間資料規劃 PV/T 部署。例如南部日照充足地區可強化熱能利用,都市密集區則發揮分散式能源優勢。政策層面則應修法鬆綁 PV/T 技術規範,鼓勵新舊建築預留相關設施空間,推動補助與多元應用,並促進公民參與和社區共管,讓 PV/T 普及並促進永續發展。
- 其他補充資訊:
20250603_工研院:德國能源部長頒布立即行動計畫,聚焦優先推動基礎設施與氣候中和基金,以及加速氫能與風能的審核程序
【其他能源(化石燃料 、核能、氫能)】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 歐盟計劃於2027年前全面淘汰俄羅斯天然氣進口
- 0624_Carbon Herald From Corn To CO2: How The Midwest Is Powering The Carbon Capture Drive
美國碳捕獲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挑戰,在川普政府重新執政下,整個行業被迫重新思考其發展策略和論述框架。
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生存危機
政策變化為碳捕獲產業帶來巨大不確定性。2025年5月30日,美國能源部突然取消約37億美元的碳捕獲和清潔能源示範資金,震撼整個產業。能源部長Chris Wright以經濟可行性和納稅人資金優先考量為由,為這項決定辯護,但業界普遍認為這是「重大倒退」。
超過100位中西部和西部地方官員已呼籲國會廢除45Q稅收抵免—這項每噸高達85美元的稅收優惠被視為產業生存的核心支柱。碳捕獲聯盟主任Jessie Stolark直言:「沒有這些稅收抵免,幾乎所有進行中的項目都會失敗。」川普政府已開始撤回前任政府的多項減排承諾,使稅收優惠存續充滿變數。
在基礎設施層面也遇到巨大的政策阻力。南達科他州2025年3月禁止二氧化碳管線使用徵收權,Summit Carbon Solutions的「中西部碳捕獲快線」項目面臨土地所有者強烈反對和監管機構拒絕許可。
策略重新定位:從環保轉向經濟
面對政治風向轉變,碳捕獲產業迅速調整其論述策略。碳捕獲聯盟現在強調「經濟競爭力和美國領導地位」,而非氣候效益。
石油業成為碳捕捉產業新的盟友。西方石油公司執行長Vicki Hollub在休士頓CERAWeek會議上強調,二氧化碳捕獲技術能將油田回收率從50%提升至75%,創造顯著經濟價值。她主張繼續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建議調整政策架構:目前二氧化碳再利用項目獲得的稅收抵免低於封存項目。
環保爭議加劇分化
然而,策略重新定位引發嚴重環保爭議。多個環保組織,包括環境健康網絡和Bold Alliance,強烈批評將二氧化碳用於石油開採,認為這破壞了碳捕獲減排的根本目的。
他們認為,碳捕捉技術用於的石油開採是「虛假承諾」,質疑其真正氣候效益。如果捕獲的二氧化碳最終被用來開採更多化石燃料,整個碳捕獲過程的環境效益將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適得其反。
0625_H2 View News Germany’s hydrogen funding to be cut by a third under budget plans
德國氫能政策面臨資金削減挑戰
德國新政府的預算草案計劃將氫能資金削減三分之一。
聯合政府在四月曾承諾擁抱「所有顏色的氫能」,但現在氫產業的前景看起來不那麼光明。工業去碳化融資將從先前的245億歐元削減到低於20億歐元。
德國工業協會BDEW表示,這些計劃忽視了永續且具韌性能源系統迫切的投資。該遊說團體負責人凱絲汀·安德烈亞(Kerstin Andreae)說:「預算草案發出了完全錯誤的信號,特別是在促進氫能發展方面。大幅削減氫能項目資金正在損害工業和德國作為工業基地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德國已起草新法律,旨在加強其燃料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與歐盟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和ReFuelEU保持一致。該立法提案將德國運輸燃料的溫室氣體減排配額提高到2040年前達53%,相當於該部門使用超過77%的可再生能源。這項配額將首次適用於所有運輸模式,包括航空和航運。
德國的目標是到2030年生產5GW的綠氫,並在2035-2040年間再增加5GW。德國也預計在五年內從其他國家進口氫能,佔比達一半以上。
這項策略包括建設新管道、改造現有天然氣管道,以及開發儲存設施來應對預計增長的氫能需求。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0430 全球碳捕捉技術正達到新的里程碑
根據IEA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第一季,全球營運中的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容量已超過5000萬噸,IEA估計到2030年將達到4.3億噸CO2/年的捕捉容量,和6.7億噸CO2/年的封存容量。開發商更專注於推進現有專案而非規劃新案,其中60%的專案管線已進入進階階段或建設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大型CCUS中心和網路的新商業模式正推動產業重新定位,從單點技術應用轉向系統性的碳管理解決方案。
目前天然氣處理設施仍佔營運捕捉容量的60%以上,但氫氣生產、碳移除和工業應用專案正快速崛起,預計將主導2030年前的新增容量。
2024年突破性進展
IEA稱2024年為CCUS技術的「創舉之年」,多個首創性專案取得重大突破。英國首座配備碳捕捉的天然氣發電廠獲得最終投資決定,瑞典最大的CO2移除專案跨越融資里程碑,中國首座水泥廠碳捕捉設施投入營運,澳洲首個枯竭氣田大規模封存專案開始運作。
未來展望與挑戰
展望2025年及之後,IEA預測CCUS產業將迎來更多重大專案投入營運,包括挪威世界最大水泥廠捕捉專案和美國最大直接空氣捕捉廠。然而,地理集中度風險日益凸顯,預計到2030年80%的捕捉容量仍將集中在北美和歐洲。中國和中東正加強CCUS承諾,目前在建容量佔全球四分之一,有望改變全球發展格局。
資料中心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可能成為CCUS發展的新動力,業者考慮採用配備CCUS的天然氣發電廠提供清潔電力。整體而言,CCUS技術正從實驗階段邁向商業化部署,但要實現大規模應用仍需持續的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
- 其他補充資訊:
20250627_工研院:日本政府於2025年6月25日修正「長期脫碳電源拍賣」制度,透過擴大涵蓋對象,並導入大型脫碳電源因成本超支所提供之補償機制,有效地引導資金挹注脫碳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