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審議委員會於3月28日召開,雖然國際燃料價格已有所下降,且過往三年亦均有調整。但由於能源轉型推動,本年度將大幅減少大型燃煤火力發電占比,因此若未調整,平均售價仍會低於成本,形成補貼情形。依據台大風險中心2023年的民意調查,全台有8成以上的民眾,願意為了減少未來氣候災害,多支付電價,亦有7成以上的民眾,願意為了改採用再生能源多支付電價。此次電價的調整,便是為了達到此目標。我們認為合理調整有其必要,以發揮引導節約用電的效果,進而有助於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另一方面,針對電價調整恐對民生造成的影響,則可藉由「高用電級距者加大調幅」「額外稅收投入深度節能」以及「預算撥補填補緩漲政策之累積虧損」等三大配套措施,以達到「電價增加,電費支出負擔不增加」的政策目標。
合理電價才能推動能源轉型
台灣現行發電成本結構中,56%為燃料成本,購賣綠電成本占22%左右。而在過往三年間,便是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導致燃料成本大幅增加,因此台電的售電成本一路由2021年時的每度2.58元,飆漲至2023年4.17元。
而2024年以來,雖然燃料成本有所下降,但仍較2021年為高。但更重要的是,這兩年也進入大幅減煤期。依據台電規劃,2025年時燃煤占比將由去年的31%降至25%,讓整體大型燃煤火力發電量可降至2001年時的水準。因此需將燃氣占比從2023年的47%增加至54%,再生能源佔比則由12%增加至15%。
就是為了要促使燃煤下降,也是在此結構變化下,今年度綠電購電支出仍需增加,由2024年的1193億元增加至1588億元。另一方面由於燃氣發電成本較燃煤高出0.4元左右,也導致火力發電的燃料成本支出也需由5000億元左右,增加至5299億元。基於上次因素,導致整體平均售電成本較2024年增加0.2元,因此需要調整電價方不至於擴大虧損。
而由於未來新增綠電成本逐漸下降,燃料價格也趨於穩定,因此依據評估,未來兩年在持續提升再生能源占比,進一步降低燃煤發電量下,發電成本將持平。
表、2024與2025台電系統火力發電量以及主要再生能源購入量比較(億度)
2024年 | 2025年 | |
燃煤 | 782.3 | 674.2 |
燃氣 | 1187.5 | 1433.9 |
購入離岸風力 | 76.8 | 109.3 |
購入太陽光電 | 135.8 | 176.6 |
(資料來源:整理自台電決算書、預算書、經濟部國營事業114年度事業計畫)
核電延役成本高,無助於電價穩定
近三年電價調整過程中,亦有許多核能支持者將發電成本增加的因素,歸因爲非核家園政策。但從過往十年實際電價變化觀察,核電占比逐步降低,但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燃料成本飆升之前,發電成本與電價都較2014年核電占比達16%之時為低。且所謂的核電延役有助於降低電價的講法,是依據現行核三發電成本每度1.4元時為比較依據。但事實上,若將延役時的安全強化措施成本以及核廢處理成本納入考量,核電成本都將倍增,如依據與核三相同機型的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延役案為例,其延役後單位購電成本需達到近4元,比目前台灣平均發電成本還高,顯見推動核三延役,無助於穩定電價。
住宅與重工業平均電價仍低於售電成本
台灣過往電價定價長期為人詬病之處,乃是工商用電大戶的電價負擔,遠低於民生用戶。但自2022年電價調整起,以工商用電大戶為優先調整對象,歷經兩年調整後, 2023年時首見工商用電大戶的平均電價高於民生用戶,2024年時兩者差距更進一步拉大。2024年時,僅有住宅用電以及重工業等用電大戶的平均電價,低於平均售電成本。
2021 | 2022 | 2023 | 2024 | |
電燈用戶平均電價(元/度) | 2.72 | 2.76 | 2.83 | 3.01 |
非營業(住宅用電) | 2.47 | 2.52 | 2.57 | 2.72 |
營業 (小商家用電) | 3.43 | 3.43 | 3.55 | 3.80 |
電力用戶平均電價(元/度) | 2.53 | 2.71 | 3.17 | 3.68 |
低壓電力
(機關、學校、超商、小型商場、中小型工廠) |
3.19 | 3.25 | 3.47 | 3.81 |
高壓電力
(契約容量100瓩以上之工廠、百貨、機關、學校) |
2.66 | 2.88 | 3.45 | 3.94 |
特高壓電力
(契約容量1000瓩以上之工廠、捷運、鐵路及機場) |
2.24 | 2.42 | 2.88 | 3.43 |
平均電價(元/度) | 2.59 | 2.72 | 3.07 | 3.48 |
平均售電成本(元/度) | 2.58 | 3.91 | 4.17 | 3.71 |
工商大戶就大力反彈指稱漲將對生產成本造成衝擊,導致企業出走。然而根據分析,電費支出占整體製造業營業支出的比例約在2.1%左右,而六大耗能產業(水泥業、電子業、紡織業、造紙業、化工業、基本金屬製造業)以及塑膠製品業占比較高,約3%-3.6%。因此這三年來的電價漲幅,約使製造業的生產成本上升0.9%左右。且台灣的工業電價長期以來低於主要工業大國,近年調漲電價後,台灣工業電價仍低於韓國。因此電價調漲將迫使企業出走的說法,顯然為誇大其詞。
依據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電費占家庭所得收入的比例,已從2018年的1.03%,降至2023年的0.92%。若與韓國的2.8%以及日本的4.3%相比,台灣一般住宅的電費負擔比例明顯較低。而歷經去年度電價調整後,小商家較去年同期電費支出增加10%,住宅則增加8.7%,除了電價調整外,其用電量增加2%左右,亦有所影響。因此要加強節能配套,抑制用電量增長,方可達到電價調漲,但總電費不漲之目標。特別是低壓智慧電表裝設量已經達到350萬戶,擴散率已達四分之一,但僅有不足25萬戶選擇有助於降低電費負擔的住商時間電價。應藉由電價調整的契機,加速時間電價的導入。
三管齊下,促使電價成轉型助力
- 「高用電級距者加大調幅」:台灣所得最低的20%群體,電費占家庭所得收入的比例約在2%以上,而年所得前20%,電費占家庭所得收入的比例較低,約0.75%。而年所得前20%者,月用電量多為700度以上。過往電價調整中,月用電量為700度漲幅最高為7~10%。事實上,若將此級距的電費調升20%,電費占家庭所得收入的比例提升至0.9%左右,可縮減不同所得間的電費負擔差異,落實共同有差別的責任。
- 「額外稅收投入深度節能」:加速節能是因應電價調整的最佳措施。而財政部公布去年在預估歲入之外的「額外稅收」金額高達5283億元,而去年推動深度節能計畫,預估以4年投入353億元,促進節電206億度。若可藉由額外稅收,在加倍挹注於深度節能計畫,提升家電汰換補助、擴大能源服務業者量能、增添節能投資抵減誘因等,則更可全面性協助各類用戶,因應電價調整壓力。
- 「預算撥補填補緩漲政策之累積虧損」:台電在2022年與2023年時,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導致化石燃料高漲,致使其該兩年虧損分別達到2272億元以及1977億元,致使此次負債占資產比率已達97%,因此需要本次電價調整,方可維持其財務能力。而台電2025年規劃626億元左右的淨零預算,主要用於再生能源案場開發、儲能系統應用、再生能源加強電力網工程、智慧電表及智慧變電所布建等,因此若無法藉由此1000億元撥補,降低其負債,將影響其淨零相關投資。因此仍須藉由預算撥補,方可兼顧電價有序合理化,同時維持台電淨零轉型量能。
綜合以上,我們在此呼籲,在野黨不應跟去年一樣阻擾電價合理化,另一方面在預算審查時,又大砍再生能源推動預算以及節能補助,反對台電撥補,認為唯有核電才是解方。此類阻擾能源轉型的作為,不僅將因增加台電虧損,導致其需削減電網維護支出,不利供電穩定,更因阻擾再生能源發展,增貼企業取得綠電的難度,不利國際競爭力。
共同聲明發起團體:
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