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 四月產業轉型新訊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1. Argus 分析:關稅持續升級,如何影響並重塑市場格局? 

Argus是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情勢分析的資訊服務提供機構,針對美國近期對中國及全球各國發佈的對等關稅,Argus的研究員們分析了其可能對中國及美國/亞洲石化業的影響,重點如下:

  1. 關稅戰下,全球經濟放緩,全球石化需求將下降,這兩週國際石腦油(輕油)價格已大跌。
  2. 中國近期因乙烯產能大增,或可增加對石腦油的需求。

iii. 中國的乙烷、丙烷進口高度倚賴美國(前者佔99%, 後者佔60%),部分石化品(如PE, PP)亦從美國進口(約15-20%)。若因關稅戰導致美國貨無法進入中國(特別是乙烷、丙烷),可能導致: 

  • 美國貨將銷往東南亞&印度換貨後再流入中國,導致進口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後,中國的乙烷裂解廠&丙烷脫氫廠(PDH)可能因無法獲利而停工。
  • 因乙烷裂解廠及PDH的停工,中國的乙烯丙烯需求將改轉由國內的石腦油裂解廠生產,石腦油的產能利用率上升(以及國際石腦油價格下降)將提升石腦油裂解廠利潤(備註:中國的乙烯生產主要還是依賴石腦油裂解廠,乙烷裂解廠仍是少數)。 
  • 因中國目前仍須進口乙烯及部分中下游石化品(PDH廠停工後,可能也需要進口丙烯),在美國貨斷供的情況下,將改由其他亞洲國家&中東進口,此可能讓原停工的日韓台產線復工(但會不會復工,具體來說還是要看整體的利潤率,因變數太多,所以多數國家還在觀望)。
  1. 中國乙烯年進口量平均在200萬噸左右,2025下半年,中國的PVC與EVA廠將上線營運,此將進一步增加對乙烯的需求。
  2. 因中國的PE廠2025-2028年預計會持續擴建,因此美國斷貨的PE供給有望由國內生產補上。至於無法銷往中國的美國產PE,預期將主要銷往至墨西哥與南美洲,其次則是亞洲國家。
  1.  Thyssenkrupp Steel pauses German green hydrogen tender on high prices 

德國鋼鐵廠蒂森克虜伯 (Thyssenkrupp)暫停綠鋼杜伊斯堡新廠的綠氫招標,顯示其所獲政策補貼仍不敵目前歐洲鋼鐵生產的綠氫成本。2023年Thyssenkrupp的tkH2Steel 計畫由歐盟透過國家援助法批准德國政府提供總額20億歐元的資金,包含:初始撥款(Initial Grant)5.5 億歐元,額外的條件撥款(Conditional Payment)則高達 14.5 億歐元;另外從杜伊斯堡地方政府另外取得約7億歐元的資金。tkH2Steel 計畫預計年產2.5萬公噸的直接還原鐵(DRI),並且使用天然氣逐步過渡到100%綠氫,預計最快2026年進行測試、2029年投產。然而3月底Thyssenkrupp對外表示此計畫綠氫招標暫停,因投標價格「明顯高於公司預期」,公司最初設想在 2028 年訂購 104,000 公噸氫氣,在 2029-35 年期間增至每年 143,000 公噸,然後在 2036-37 年期間達到每年 151,000 公噸,以實現工廠脫碳。而最初所獲得國家補助的14.5億歐元「有條件撥款」的金額則可能因為綠氫招標與實際協議價格而有所異動。但Thyssenkrupp也表示:暫停氫氣招標的決定不會直接影響工廠的建設和運營,因為該公司也可以使用天然氣運作。然而這次的暫停象徵綠氫成本可能會延遲DRI廠脫離天然氣的時程。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1. SBTi 企業淨零標準 V2 草案_重點摘要

此份摘要介紹了V2版與前一版的重要變化,並且特別針對該草案中關於「轉型計畫(Transition Plan)」、「碳移除(Carbon Removal)」以及「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三個議題作重點摘述。

  1. IEA 工業去碳化政策工具包 (Policy Toolbox for 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這是IEA與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合作項目之一,當中將政策工具化分成三大領域共9項類別(請參酌下圖),並且針對每項政策工具(instruments)說明以下內容:

  • 此政策工具如何實現深度減排
  • 實施該政策前需要考慮的事項,分析政府在實施時可能考慮的因素。包含:政策框架、既有基礎設施、流程或應同時執行的政策等。
  • 案例:包括對四個關鍵指標:有效性、簡單性、利害關係人的接受度和經濟效率。
  • 國際合作如何提高該工具的效率:知識共享、獲得國際融資、國際合作協議、基礎設施建設、國際定義、標準和認證、商業協議。
  •  已實施此類政策工具的政府範例:本節列出了政策工具的說明性範例。其中許多政策都是基於鋼鐵和水泥產業

【國內相關重要研究】

  1. 2024_石化產業低碳轉型推動計畫(主辦單位:產發署,執行單位:工研院)

此為四年期計畫(2023-2026),計畫目標包含三大面向:(一)建構低碳產業鏈,(二)加速投入低碳技術量產,(三)開拓低碳新應用通路。這份報告為2024年的期末成果報告,以下為重點摘錄:

  • 執行成果:本計畫本年度在(一)「建構低碳產業鏈」上著重在(中下游端)產品的技術開發及企業間的策略聯盟,如:建立低碳可回收之聚酯彈性體(TPEE)纖維、將原本無法回收之熱固性樹酯 BMC 回收再應用於熱塑性材料中(電子業材料)、回收PET 再製低碳水性樹脂(水性噴印墨水應用)。在(二)「加速投入低碳技術量產」方面,則主要透過輔導的方式(如:碳盤查、低碳化與智慧化診斷),就「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等三大面向提供技術諮詢、相關資源媒合、政府計畫申請協助等。在(三)「開拓低碳新應用通路」上,現階段則是在蒐集與分析:(1). 國際材料廠商在「低碳原料」上的發展&供應鏈減碳做法,(2). 國內石化業供應鏈碳排結構(這部分在結案報告中未有詳細數據提供)。
  • 檢討與展望:(1).後續將聚焦於「石化產業低碳轉型的趨勢及先進國家的政策」,以協助推動國內石化產業低碳轉型。(2). 因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及查驗管理辦法」規定申報之碳排放資訊,係以廠區為單位申報,故將可能發生同廠區內生產 不同行業產品,但卻統一申報為單一產業碳排放資訊之問題,若未來申報資料能做進一步細分,將能更為有效且完善的分析石化業碳排結構。

【其他補充資訊】

  1. 202504_工研院:英國政府成立「人工智慧能源委員會」,確保英國的能源基礎設施能滿足人工智慧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能源需求
  2. 202502_梁曉昀:台灣應如何邁向更積極的綠色採購制度  

本篇文章簡要介紹了國際綠色採購情況(包含低碳鋼鐵與水泥採購),並且梳理了台灣綠色採購的問題、應強化的面向等,特別是以下六項:(一)確立我國負責推動綠色採購的主管機關,(二)設定明確且具體的綠色採購目標,(三)全面性地檢視可運用之法規範並修法,(四)遵循國際法規範要求,建置單一申報系統。(五)設計新的採購策略推動體制。(六)能力建構與培訓。

(怡均補充:關於(四)遵循國際法規範要求上,因國際上對於鋼鐵、水泥與混凝土的產品碳排放計算方法學及標準上尚未取得共識,現階段可能較難針對此類產品訂定低碳標準,但仍可透過:「投標廠商碳管理能力資格審查(如:是否已完成溫室氣體範疇一&二完成盤查、是否針對訂定範疇三的主要類別訂定減排目標與策略)」、「特定產品或工程計畫碳排揭露」等要求導入公共採購標案,以逐步建構建築師及營建廠商的碳管理能力,為後續更嚴格的「低碳公共採購政策」做準備。

  1. 20250320_國貿署:歐盟執委會提出《歐洲鋼鐵與金屬行動計畫》    (原始文件可點此下載

歐盟執委會於3/19提出了《歐洲鋼鐵與金屬行動計畫》  ,該文件是以之前提過的《清潔工業協議》和《平價能源行動計畫》為基礎,並且借鑑更之前提出的《歐洲鋼鐵業轉型路徑(TRANSITION PATHWAY FOR THE EUROPEAN METALS SECTORS)》來擬定這份計畫。這份計畫的特別之處除了延續過往提及的「產業競爭力」、「去碳化」等目標之外,也將它與國防掛鉤,即,為了實現當天3/19歐盟執委會同時發表的《國防白皮書》、《歐洲重新武裝計畫/準備2030 》的目標,必須確保歐洲鋼鐵與金屬業的必要產能。因此歐盟在這份計畫書提出了六大措施:1). 確保金屬產業獲取潔淨且可負擔之能源; 2). 防止碳洩漏; 3). 促進及保護歐洲產業量能(主要是透過修訂貿易規則); 4). 促進金屬循環回收; 5). 保護高品質之產業就業(包括公正轉型); 6). 透過市場創新與公共支持降低去碳化計畫的風險,如:預計在:2025年第4季提出的「產業脫碳加速法(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Accelerator Act)」將在公共採購中導入韌性與永續條件,刺激歐盟生產之低碳金屬需求,創造市場商機; 將啟動1000億歐元的產業脫碳銀行(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Bank),在2025年時提出10億歐元之產業脫碳試行招標(pilot auction),支持低碳技術投資; 改革煤鋼研究基金,預計在2026年至2027年將發布1.5億歐元旗艦計畫。

當天不少國際環境NGO,如 EEB、E3G、CAN、SteelWatch均對該文件發表評論以下為重點摘錄:

  1. Riccardo Nigro,EEB: 現行的歐盟國家援助規則並未要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這可能導致公共資金投入以天然氣為基礎的路徑或碳捕捉等錯誤解方。歐洲最不需要的就是鋼鐵業被鎖定在化石燃料進口的困境中。納稅人的錢應該推動以「再生能源和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無化石燃料轉型」。
  2. Boris Jankowiak, CAN: 我們在該行動計畫中未能看到企業承擔轉型責任的具體內容… 公民社會仍然被邊緣化,被排除在鋼鐵轉型治理之外,融資機制中也缺乏社會和環境條件..

iii. Julian Parodi, EPICO: 行動計畫就循環性、CBAM 和貿易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但未能提升綠色鋼鐵的競爭力或逐步淘汰煤炭。如果沒有企業轉型計畫、停止高爐更新以及明確的非化石燃料氫能取得策略,歐洲的綠色鋼鐵領導地位可能會出現倒退。同時,公共採購規則、永續產品生態化設計規範(ESPR)和自願性碳標籤等法規之間的不一致,可能會損害創新性市場。

  1. Johanna Lehne, E3G: 該計劃正確地聚焦於清潔電力、創新性市場、循環經濟和資金。然而,該計畫僅標出了相關預告,並未提供更多細節或關於這些計畫能否真正落地的確定性。
  2. Constantin Johnson, Sandbag:

儘管該計畫承認了獲取廉價的再生能源和氫氣是關鍵障礙,但它未能認識到當前工業區在實現「規模化比較優勢」方面存在的物理限制。再加上缺乏戰略協調和綠色鋼鐵貿易,這種不可行的方向會導致國家援助的逐底競爭。 

  1. Caroline Ashley, SteelWatch: 鋼鐵去碳化的真正進展取決於抓住兩個關鍵機會。首先,要求每個鋼鐵廠都制定具有約束力且透明的轉型計畫。其次,與再生能源和鐵礦石資源豐富的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開啟綠色鋼鐵貿易,以降低轉型成本,推動氣候目標。

除了上述評論,各NGO們當天也聯合發布了另一份文件歐洲鋼鐵轉型狀況》  ,討論當前歐洲鋼鐵去碳化政策需改進之處,後續將再摘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