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台灣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機組──核三廠2號機,將服役滿40年,將會停機進入除役階段,正式標誌著台灣邁入「非核家園」。同時,在野黨也正積極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希望將核電廠運轉年限由40年延長至60年,近日更提案推出「核三重啟公投」。
在這波核電延役的爭論中,支持延役方的主要論點之一是:非核家園以及發展再生能源的政策方向導致電價高漲。反觀截至2025年2月底為止,核電每度電的發電成本為新台幣1.87元,相較於離岸風電一度電6.5元、太陽光電4.7元更顯便宜,因此讓既有核電廠延役將可大幅降低發電成本。例如清大教授葉宗洸便主張如果讓核二廠、核三廠的機組繼續運轉,則「台電一年可入帳600多億元」,且可解決台灣供電、電費調漲的問題。
然而,這種說法混淆了許多基本事實:首先,正如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日前針對電價的聲明所指出,電價合理提升是邁向淨零排放的正確方向,並可透過「高用電級距者加大調幅」、「額外稅收投入深度節能」以及「預算撥補填補緩漲政策之累積虧損」等配套措施,以達到「電價增加,電費支出負擔不增加」的政策目標。
再者,即使要檢討近年來能源成本的增加,問題也並非出在非核家園與再生能源上。實際檢視台灣電力結構與電價之間的增長趨勢可以發現,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導致國際能源價格飆漲之前,我國電力成本即使在核電佔比逐年下降的情況下,仍較核電佔比超過16%時來得低。
更為根本性的問題則在於:台電發電成本中的低廉核電價格,實際上無法精確反映核電的真實成本。
高放射性廢料處置在台灣仍是問號
舉例而言,核電成本除前端燃料費用之外,尚包括用於「高放射性廢料處置」的後端處理費用。前者包括包括鈾原料的採購、轉化、濃縮與製成核燃料。由於台灣沒有核燃料相關工業,核燃料皆由國外進口,因此這部分的成本相對明確且穩定,約佔核電總成本的20%。相較之下,核燃料後端處置的費用則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根據〈核後端基金費用收取辦法〉與其說明,核電後端營運費用應由「後端處理與處置機構(即台電)每隔5年進行重估並提報經濟部核定之」,並逐年提撥「充足費用」。所謂的充足費用除了根據「未來折現率、通貨膨脹率及匯率等變數」等進行預測之外,還需要依照「核廢料最終處置方案設定各種後端營運情境加以估算而得」,並且「參考國際最新的後端處理與處置技術與實績,設計各項後端營運工作項目內容與規劃所需費用」。
前述這筆經由估算而來的後端營運總費用,會在核燃料投入反應器時以「資產化預估值」方式入帳,並依據該批燃料預估可產生的總發電量,按實際發電量逐年攤銷。目前台電公開資料中的核電燃料成本每度電約0.37元,便包含上述後端營運成本。
然而問題在於,這筆預估費用是否能準確反映未來高放射性廢棄物實際處置的全部成本,仍有高度不確定性。
事實上,這類費用可能被低估,並可能隨著政策變更、技術要求提升或處置設施延宕而調整。例如,2016年時因原能會要求台電將乾式貯存設施從原先設計的露天式改為室內式,台電因此重新估算核後端除役費用並於當年度補列,導致核電單位成本在該年度大幅上升。這顯示,即使費用已有預估與會計機制,實際成本仍會受到政策與工程變因影響,反映出核後端處置成本在財務估算上的高度敏感性。更遑論「高放射性廢料處置」的後端處理目前在台灣仍是一個巨大的問號,連高階核廢最終處置的法源依據與場址都尚付之闕如,我們如何能有自信地說其真實成本已被精確評估並完整涵括於核電的價格公式中?
本篇文章將參考國際核電發展的趨勢以及實際案例,檢視核電各種被低估或「隱藏」的成本,以及闡述為何從一個「理性投資理財」的角度來看,不論新建核電廠或是延役老舊核電,都不是好的選項。
迷思:新核電越蓋越久越貴,延役核電便宜又方便?
當台灣仍深陷於核電廉價論的辯論泥淖,國際上的能源成本趨勢則是明顯呈現核電在價格上的競爭弱勢。
相較於再生能源如光電、風電,核能發電的成本在過去數年中確實是居高不下。根據華爾街投資銀行Lazard所發布的均化能源成本(LCOE)報告[1] ,核能發電每千度電的發電成本為170美金,是光電與風電的4倍之多。此外,核電廠的建造時間動輒6年起跳,甚至興建超過10年以上仍未能完工的案例亦所在多有。目前興建中的59座反應爐,有22座進度落後,其中又有10座進度嚴重落後。
美國喬治亞州的Vogtle核電廠3號機與4號機更是創下世界最昂貴核反應的紀錄。這兩座裝置容量各1,117 MW的反應爐於2009年動工,原本預計在2016年、2017年完工,初始興建成本預計為140億美金。然而後來不僅工程延宕到2024年才完工,興建成本更暴漲至超過350億美金,將近新台幣1兆2千億,換算下來每瓩的發電成本高達近1萬1千美元,高昂的建造成本使得動喬治亞電力公司調漲電價23.7%,創下該州史上紀錄,並使喬治亞州居民被迫承擔全國最高電費。
英國的Hinkley Point C核電廠同樣是巨型錢坑,該計畫於2018年動工,原本預估興建成本約為150億英鎊,且預計於2025年完工,但工程同樣面臨延宕,可能將到2030年才可併網發電,且興建成本一路攀升至約360億英鎊,如考量通膨因素,甚至可能超過450億英鎊。
此一趨勢也解釋了何以近年來國際上針對核電的投資金額遠遜於再生能源。根據《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2023年國際對核電總投資額約為230億美元,相較之下再生能源為6,230億美元。2015年至2023年間,國際再生能源累積投資金額為太陽能的1兆9,240億美元以及風力發電的1兆4,620億美元,相較於核電的2330億美元,高出約6至8倍。可見對投資者來說,新建核電廠不啻是個造價昂貴、成本回收時間過長、投資風險極高的一種投資標的。
也正是在此脈絡下,我們應該重新理解近年來某些核電使用國所提出的「核能三倍增」之倡議,其背後的驅力並非是因為「核電復興」,而恰恰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核能產業面臨日益不利的營運條件,必須在各種國際場合替極度缺乏經濟競爭力的核電大聲疾呼,爭取投資為其續命。
近年來有許多人轉而提倡「延役既有核電廠」,主張這是一條經濟實惠的道路來提供穩定的低碳電力。例如國際能源總署便估計,延役核電廠的發電成本約為每瓩500 美元至1,100 美元,低於興建一座核電廠的發電成本。前面提到的Lazard均化能源價格分析則指出,完全折舊、營運中的核電廠,每千度電成本約為31美元到33美元,遠低於新建核電之成本。
然而,這張實際上是種迴避問題的作法,它或許能省去新建核電廠的鉅額前期興建成本、社會溝通成本,也避免了冗長的興建時間與工期不確定性,然而它依然無法迴避為確保老舊核電廠安全所需進行的設備強化,以及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問題。
以下本文將分別針對核安問題以及核廢料問題進行闡述,試著說明何以核電延役不僅未能解決成本高昂的問題,甚至是透過迴避問題、推遲解決方案的方式而可能使得被隱藏的成本更為龐大。
老舊核電延役,仍須面對核安風險與成本
核電廠──尤其是已經運轉40年的老舊核電廠──要延役,其核安方面的考量絕對不會比蓋一座新的核電廠來得單純。老舊核電由於本身較高的故障風險,亦須投注大量資金來淘汰老舊與過期零件、提升設備安全、符合更為嚴格的法規規範等。
台電今年便強調,核三廠倘若要延役,必須先針對電廠設備及結構在未來持續運轉狀況下的材料老化、運轉、維護保養策略等進行「通盤性盤點與檢視,並提出延役計畫(內容含括設備老化管理方案、福島強化方案等)送核安會進行安全審查」。核安會副主委張欣也強調,即使台電提出延役申請,核安會也會「參照法規與國際安全標準進行機組整體性老化評估檢查、更新汰換或安全強化措施等,盤點確認機組可安全運轉,才會同意換發執照、繼續運轉」。
行政院表示上述種種審查程序加起來可能需要3年到5年,且許多國內外案例都顯示,延役審查時程有很大的延宕可能,甚至可能無法通過審查。例如台灣的核一廠在2009年7月申請延役20年,但歷時7年皆無法完成審查,最終在2016年7月撤回延役申請。此外,以日本敦賀核電廠2號機為例,該反應爐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停機,並於2015年提出重啟運轉審查,但由於在核電廠正下方發現K斷層,且日本原子力規制廳認為無法排除該斷層的延伸性以及未來活動的可能性,無法符合新的核電廠安全規範,故在2024年7月做出不予重啟的決定。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事件過後,日本在2016年制定了新的核電廠規範,加強核電廠對大規模自然災害、重大事故、恐怖攻擊等事故的應變能力,且既有核電廠也需要符合新規制基準。為此,各個電力公司投注大量資金進行設備提升以符合新的標準,這些費用被稱為「安全對策費用」。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時,日本11家電力公司在重啟核電廠上所投注的安全對策費用總額已經超過6兆日圓,大幅超過原本試算的2.4兆日圓,平均每座機組需投入約 2,000億日圓。2017年時,日本關西電力公司旗下的大飯核電廠1號機與2號機,就因為評估即使延役20年,亦無法承擔高達2,000億日圓的安全對策費用,因此向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申請除役。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其他國家的核電廠上,例如英國的Hinkley Point C核電廠,該計畫原本的開發者之一「森特里克集團」(Centrica),便在2013年時因為福島核災所造成的興建成本增加、時程延長而退出該計畫。在美國甚至有許多原本就欠缺經濟競爭力的核電廠因為無法承受後福島時期的安全規範而提前除役。
換句話說,老舊核電廠的延役絕非「好用繼續用」這麼簡單而已,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成本進行全面的評估與補強。面對核災的不確定性與威脅,增加核電廠的安全標準是理所當然的趨勢,因應而生的成本增加並不該被視為核能業者的無妄之災,更毋寧是長久以來核電被低估的營運風險與成本,在討論各類能源成本時,原本就應該將其納入考量。
當核電說要延役,你想過代價是多少嗎?
除了上述案例之外,最值得台灣借鏡的案例之一是與核三廠同為西屋電力產品的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Diablo Canyon Power Plant)。該核電廠原將在2025年達到40年的運轉期限,後來通過延役審查可持續運轉至2030年。然而,這座已運轉40年、附近存在斷層的老舊核電廠的延役計畫可說是極度昂貴。
2023年5月,其營運者PG&G預估該電廠延役的成本為52億美元,用以進行設備檢查與翻新、地震風險評估與防震補強、福島後安全強化等。然而僅僅數個月後,該預估成本上漲至81億美元,2024年5月時更是飆升至118億美元,約3,800億台幣。2022年時加州政府通過一項法案,給予魔鬼谷核電廠營運者PG&G高達14億美元的貸款,用於電廠延役計畫,還給予包括行政流程簡化、豁免於加州環境法規、授權該設施向所有電力用戶(不限於PG&G用戶)收取核電廠延役相關成本等。
加州當地環保團體指出,若以PG&E先前提出的90億度到116億度的總發電量換算,則魔鬼谷核電廠每千度電的發電成本將高達101至131美元(約新台幣3,331至4,321元)。根據PG&G自己的估算,該核電廠在2026年時的發電成本約為每千度電75.91美元(約新台幣2,430元)。不論是哪個數字,都高於Lazard所估算的核電延役均化成本(每千度電33美元)。
回到台灣脈絡,核三廠延役究竟要花多少錢?2018年時台電曾經評估核三廠延役成本約為300億元新台幣,包括「新購燃料、新增乾貯空間、老舊設備維護」等費用。然而在當時這個數字便被環保團體質疑嚴重低估,現今如果將美國、日本的老舊核電延役案例做為參考,且考量到通貨膨脹等因素,核三延役的實際成本恐怕還需要更細緻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