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不經濟、未復興、高脆弱,核電延役無助台灣國家安全」:「能源轉型提升國家安全」專題演講會後新聞稿

臺灣能源安全長期以來為能源政策論辯時的關鍵議題,即將舉辦的核三延役公投亦將「保留一定程度可運轉之核能發電設施,強化台灣能源供應韌性」列為四大理由之一。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於公投前夕,於8月18日下午邀請到全球知名能源專家日本再生能源研究所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托馬斯・卡伯格(Tomas Kåberger)教授舉辦「能源轉型提升國家安全」專題演講,以期各界可在充足的資訊下投下神聖的一票。

卡伯格教授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

卡伯格教授指出,核電廠在武裝衝突中特別脆弱。有人說核反應爐在戰爭中是「神聖不可攻擊」的,但現實不是這樣:以色列轟炸過伊拉克、敘利亞的反應爐;南歐的衝突中,斯洛維尼亞 Krško 反應爐曾遭威脅;在前南斯拉夫戰爭期間,甚至以攻擊核電廠作為勒索演練。烏克蘭戰爭中,札波羅熱核電廠及車諾比舊址周邊都有武裝衝突;札波羅熱還被以切斷外電的方式威脅,讓冷卻系統長時間失效、造成爐心熔毀與放射性外釋的風險。

當前關於國際核電復興的討論不斷,卡伯格教授指出早在10至20年前也曾出現類似的討論,但至今仍未能發展出以低成本展現經濟可行性的代表性案例。美國與歐洲新建核電計畫普遍出現成本大幅超支、工期延誤的情形,美國4個新反應爐建設案中,就有2個在投入約100億美元後被迫中止。若回顧核能發展歷程,大約每10個核電建設計畫就有1個未能完工即遭到放棄。根本原因在於核電產業慣於過度誇大其經濟性,即便完工的計畫幾乎也較原先預估的成本高出許多。因此所謂「核能復興」其實是一場政治宣傳,而非真實經濟趨勢。2000年初,核能與再生能源各佔全球約 17–18%。如今核能降至 9%,再生能源已超過 30%。

針對小型核能機組(SMR),卡伯格教授則認為難以成為出路,經濟可行性甚至低於大型核能電廠。因為傳統大型核電的成本已較再生能源高出2至10倍,SMR又是傳統大型核電的3至5倍,更無法與再生能源競爭。此外,SMR所需的核心零組件如渦輪機、發電機、控制室、線路等,與大型核能與火力電廠相同,皆為歷史超過100餘年的成熟技術,未來不可能再有突破性的正向學習曲線,並難以再帶來大幅成本下降。因此,SMR「低成本與快速建設」的願景多屬政治與產業誇大,實際上無法在未來能源市場中具備競爭力。

因此若要根本性的提升能源安全,打造百分百再生能源系統才是核心關鍵,卡伯格教授指出無論是煤炭、天然氣、石油與核燃料棒,都還是仰賴進口,儲存量總是會用鑿。而當設置好光電板、風機等再生能源設備,就算設備都來自進口,因為封鎖中斷,都仍可提供電力。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中,更顯示集中式電廠與電網易成攻擊目標,而分散式再生能源則更難攻擊,因而在衝突區域受到重視。而過往三年中,歐盟的能源安全策略的核心措施,就是透過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電網建設,降低對於俄國生產石油、天然氣與鈾的依賴,同時降低能源成本與減少碳排放。

且再生能源100%的能源系統上,在成本較傳統化石燃料與核能為低,故可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就算是在諸如日本與台灣等人口密集國家,均可利用既有建築或農業共用太陽能來推動,例如再生能源研究所就推動農電共享(solar sharing),減緩土壤蒸散,反而可助於農業生產。但除了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鋪設外,更要配置儲能建構具備「孤島模式」的微電網系統,確保在停電或攻擊時仍可運行。卡伯格教授綜合國際能源轉型趨勢,強調要提升能源韌性,關鍵之處在於掌握儲能電池技術的成本快速下降的趨勢,打造分散化電力系統,方能根本性增加能源韌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強調卡伯格教授清楚地反駁核三延役公投理由書中的論點,核電既不經濟,也非國際發展趨勢,更無助增進能源韌性。若執迷於核電選項,錯失能源轉型時機,對臺灣的國家安全反而弊大於利。呼籲各方應於8月23日「核三延役公投」時投下不同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