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會後新聞稿】「當核電廠變戰場:烏俄經驗給台灣的能源警示」 專題講座

 

在核三延役公投落幕後的一個月,公投理由書將核電廠與戰爭、封鎖等緊急情境下維持電力供應,以及強化國安韌性等概念連結。然而,烏俄戰爭的經驗卻清楚揭示,俄羅斯在侵略烏克蘭過程中已將核能設施武器化。由此可見,核能、國安與能源安全的討論,並不會因公投否決而消失,反而更凸顯持續關注的必要性。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於10月3日舉辦「當核電廠變戰場:烏俄經驗給台灣的能源警示」專題講座,邀請俄羅斯環境組織Ecodefense共同創辦人 Vladimir Slivyak進行講座分享。Ecodefense長期關注俄羅斯環境與永續議題,並致力於反對化石燃料開採與核能產業擴張。本次演講中,Vladimir聚焦於核能設施在戰爭中的威脅、核能產業的地緣政治,以及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迷思,並從俄羅斯的經驗出發,探討對台灣能源安全的啟示。

戰火下的核電廠

Vladimir以烏俄戰爭為例,說明核電廠在戰時如何成為政治籌碼。過去國際社會普遍假設交戰雙方不會攻擊核電廠,因核災後果將殃及各方,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俄軍在戰爭爆發後即持續佔領札波羅熱核電廠,目的並非為了發電或竊取烏克蘭的電力,而是透過製造核災意外和大型核污染的可能性,嚇阻其他國家介入戰爭及支援烏克蘭。

Vladimir指出,核電廠並非為戰爭情境設計,其運作仰賴外部電力支援,一旦外部電力被切斷,便可能引發爐心熔毀危機。當時俄軍正是藉由阻斷外部電力來控制核電廠。若電力供應或冷卻系統遭到破壞,同樣可能導致反應爐熔毀。此外,核廢料儲存設施的防護遠不如反應爐嚴密,在戰爭中更容易成為高風險目標。事實上,要引發核災並不需要昂貴的飛彈攻擊,僅僅切斷外部供電就能使核電廠陷入險境,這也是札波羅熱核電廠多次面臨危機的根本原因。

地緣政治下的核能產業武器化

在談及地緣政治時,Vladimir認為全球局勢近年劇烈變化。過去二十多年來,西方核能產業缺乏新訂單,長期處於低潮,只能依靠推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尋找突破。相比之下,俄國的核能產業早已超越商業邏輯,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重要工具。車諾比事故後,俄國核能在1990年代一度低潮,但普丁自2000年上台後開始大力投資。過去 25 年來,所有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簽署的合約資金都可追溯至俄國國家預算,透過資助其他國家建廠,俄國確保相關國家在長達百年以上的時間內,持續依賴其燃料、技術與工程。匈牙利就是典型案例,因與俄國簽訂核電合作契約並獲得巨額資助,至今仍在歐盟決策中多次阻撓制裁俄國核能部門。

在俄烏戰爭中,Rosatom的作用更為關鍵,沒有它的支持,俄軍不可能長期控制車諾比和札波羅熱核電廠。同時,在軍工企業因制裁而缺乏材料的情況下,未受制裁的 Rosatom 反而能大量採購製造武器所需原料,間接支撐了戰爭。事實上,Rosatom 並非單純企業,而是俄國政府的一部分,依賴國家預算運作,其核心目標就是製造他國對俄國的長期依賴。Rosatom對外宣稱在全球有30多座反應爐在興建中,但實際追蹤顯示2020年僅有 8 座動工,最新估計也只有13座,顯示數據誇大,部分資金甚至可能流入內部中飽私囊。

突破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發展迷思

SMR近年被廣泛宣傳為氣候解方,但仔細檢視後卻發現SMR至今仍未真正成熟。中國、俄羅斯和阿根廷的SMR專案都出現嚴重超支與延宕的問題,興建成本比預估高出三至七倍,美國NuScale計畫甚至因預算超支而被取消。西方產業常宣稱SMR更便宜,但若以發電量計算,SMR的單位發電成本更高,即便是俄國至今也未推動大規模SMR,顯示技術仍存在問題。

在戰爭情境的風險下,SMR 與大型核電並無差異,同樣存在切斷外電或破壞冷卻系統而造成熔毀,核廢料設施的防護也依舊脆弱。若從投資角度而論,SMR 建設緩慢、成本高昂,難以快速回應氣候風險與危機。相比再生能源技術和儲能設備的發展,近十年持續進步、價格下降,展現了更實際且具體的發展潛力,SMR則只是舊技術以新話術包裝,缺乏真正突破。

烏俄戰爭對台灣能源安全的啟示

烏俄戰爭爆發時,歐洲對俄國能源高度依賴,不僅是核能,還包括化石燃料。然而,歐洲各國已全面禁止進口俄國燃煤,但台灣台塑化仍大量採購,每月高達四千萬美元,間接成為俄國戰爭的資金來源。

核燃料的依賴問題更為嚴峻。由於核燃料市場並無自由交易機制,建廠國必須長期依賴提供反應爐的國家供應燃料,往往長達60年,即使戰爭爆發也難以立即擺脫依賴。美國雖嘗試研發替代燃料,但多年研究仍未成功,凸顯依賴單一國家技術的能源脆弱性。

相較之下,再生能源不需依賴外國,才是未來的方向,也是台灣的契機。德國25年前立法推動「核能歸零」,並逐步發展再生能源,如今綠能占比已達50%,同時仍保持工業強國地位,證明能源轉型的可行性。反觀法國核能佔比約七成,但國內核能產業遭遇財務困境,需要依靠國家稅金救援,仍無力建設新機組,更有大量老舊機組面臨除役壓力,預估至少需投入 100–200 億歐元。

此外,核電面對氣候危機相當脆弱,頻繁且強烈的熱浪會使河水或海水溫度過高,導致反應爐冷卻系統失能,颱風可能摧毀外部電力供應,洪水與海平面上升也對沿海核電廠帶來直接威脅。這些風險在氣候變遷下只會越來越嚴峻,再次凸顯核能並非穩定且便宜的選項。

主辦單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協辦單位:環境權保障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