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能源: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9/15 Germany aligns renewable rollout with slower grid expansion to cut costs (泉潽)
德國政府在最新的能源轉型檢討報告中,宣布將調整再生能源推動的速度,使其與電網建設進度同步,以降低整體系統成本。
過去德國在風電、太陽能、氫能與儲能技術的發展相當積極,但由於電網建設落後,導致部分綠電無法有效輸送,不僅推升系統成本,也增加調度與備用電力的壓力。為了改善問題,經濟部長 Reiche 表示,未來再生能源的新增裝置容量必須更「友善電網」,也就是優先在電網承載能力較高的地區進行布建,而不是一味分散投資。
這份報告提出十項重點措施,目標是在「經濟效益」、「供電安全」與「環境永續」之間找到平衡。主要方向包括:
- 調整補助制度,逐步減少對屋頂型太陽能的長期補貼,讓市場價格訊號發揮作用
- 設定發電收益上限,或在電力過剩時中止補貼,以避免資源浪費
- 推動需求端的用電彈性,並強化跨區電力協調,以提升電網與用戶的匹配效率
- 修訂氫能政策,放寬「綠氫」的定義,將低碳氫納入;並調整 2030 年建置 10GW 電解槽的目標,改採更具彈性的方式
- 自 2027 年起引進 容量市場 (capacity market) 制度,以「技術中立」的方式確保備用電力(天然氣或儲能)能發揮穩定作用
- 加強與鄰近國家在電網及氫能方面的合作,以降低成本,並提升區域整合效率。
產業界普遍認為這些措施有助於提升再生能源的競爭力。但環保團體則擔憂,政府若過度強調成本控制,可能導致減碳力道不足,甚至增加對燃氣或燃煤備用電廠的依賴,讓能源轉型成效出現倒退。
儘管如此,報告仍重申 2030 年達成 80% 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以及最遲在 2038 年完成燃煤退場的承諾不變。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9/3 再生能源總署 Six Principles to Ensure the Energy Transition Is in Harmony with Nature
面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流失、污染等三重危機,全球必須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升兩倍,以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然而,快速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應確保不對生態、社區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為此,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提出了6項指導原則,以平衡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太陽能、風能和電網基礎設施的擴張:
- 加速自然正成長的發展(Accelerate nature-positive development): 政府應利用智慧選址工具和方法,辨識具有高度的再生能源潛力,同時對環境敏感地區(如保育區、生物多樣性熱點、文化遺址)影響最小的地區。這種整合性方法有利於加速開發案的部署,並減少潛在的環境衝突。
- 共同利用(Co-utilise): 優先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或者已遭人為活動改造的土地。例如在建築物屋頂、停車場安裝太陽能板,或者利用廢棄工業區、掩埋場、廢棄礦區等棕地進行太陽能和風能開發。此外,應推廣農漁電 (Agrivoltaics & Aquavoltaics) 等一地多用模式,以緩解土地資源競爭,並為農漁民帶來經濟效益。
- 保育、修復與增進(Conserve, restore and enhance): 在開發案的規劃與營運階段,應採取積極措施,遵循減緩層級架構 (Mitigation Hierarchy):
- 首先是避免(Avoidance)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
- 其次是最小化(Minimisation)無法避免的影響
- 接著是修復(Restoration)已造成的負面影響
- 最後,生物多樣性的增長量 得以抵消(Offsetting)那些無法避免的殘餘影響(Residual impact),使整體呈現生物多樣性的淨增長(Nature-Positive Outcomes)。
- 監測與適應(Monitor and adapt): 由於生態系統具有複雜性,開發案需在建設、營運、退役的整個生命週期內持續監測潛在影響。應採用適應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方法和新興技術(例如人工智慧AI)來追蹤野生動物活動(如鳥類遷徙),並根據新證據調整營運策略,確保生態保護措施的有效性。
- 延長使用壽命(Extend the useful life):藉由適當的維護、翻新、改造或更新(Repowering) 等措施,延長現有再生能源設施的壽命。特別是 更新措施,不僅可提高能源產量,又能善用既有的併網狀態和場址,以迴避綠地開發及其環境衝擊。
- 讓在地行動者參與(Engage local actors): 在開發案所有階段中,都應納入社區和在地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應建立健全的參與流程,將在地知識納入決策,確保利益公平分配,並適應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在開發案早期就落實有意義的民眾參與,有助於建立信任、獲得公眾支持,並減少社會衝突和司法爭訟的發生,以免延宕開發計畫。
8/28 Factcheck: 16 misleading myths about solar power
太陽光電已被國際能源總署(IEA)譽為可提供「史上最便宜的電力」。然而,太陽能的快速擴張也引發了反對聲浪和大量錯誤資訊的傳播。CarbonBrief 對16點常見迷思進行事實查核,以下根據台灣情境濃縮為5大項:
- 成本與經濟效益:太陽能和風能並非昂貴的能源。事實上,在世界各地,新建置太陽光電廠的成本幾乎都比新建的化石燃料電廠更便宜。自 2010 年至 2023 年,公用事業規模太陽能的LCOE下降了 90%。此外,證據顯示,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並不會自動導致電費上漲,相反地,再生能源實際上可降低整體電價。
- 可靠性與電網穩定性:太陽能並非「不可靠的能源」。事實上,日出和日落時間是人類文明最能夠準確預測的資訊之一,因此太陽能的發電量也能準確預測。此外,再生能源佔比高的國家(例如德國、歐盟、日本)仍擁有高度可靠的電網。而且隨著靈活性和儲能技術(如電池儲能系統)的發展,間歇性的再生能源已能被有效管理,實現近乎連續的供電。
- 環境影響與碳排放:太陽光電廠的生命週期碳排量遠低於化石燃料。而且光電板在生命週期內帶來的減碳效果,遠超過其生產所需的碳排。一座標準的地面型光電廠,其排放量比燃煤電廠少 19 倍,比燃氣電廠少 8 倍。
- 土地使用與糧食安全:太陽光電被指控對農業構成「嚴重威脅」是錯誤的說法。即使是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所需的大規模部署,其佔用的農地比例仍相對適中,例如在美國和英國約佔農業用地的 1%。不僅如此,農電共生(Agrivoltaics)也是一種可行的解方,能將農業與太陽能結合,減少土地衝突並增加農民收入來源。
- 廢棄物與毒性:關於太陽能板會產生「廢棄物海嘯」的說法是誇大其詞的錯誤資訊。至2050 年,預計產生的太陽能板廢棄物總量,比燃煤電廠產生的煤灰少了約 50 倍。此外,太陽能板中的潛在有毒物質(如鉛)被安全地包覆,對人體健康的風險被評估為低於美國的毒物標準。
-
其他能源(化石燃料 、核能、氫能)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0811 Why is the Green Hydrogen Industry Faltering in Australia?
綠氫被視為減碳轉型的關鍵解方,特別適用於鋼鐵製造及重型運輸等難減排的產業。由於透過再生能源分解水分子而產生零排放,綠氫原本是澳洲的戰略優勢,並吸引國際合作,例如與德國簽署供應協議。然而,近年來澳洲的綠氫產業卻陷入停滯。
造成挫敗的首要原因在於政治與政策的不確定性。經過激烈選舉後,部分州政府因財政壓力與優先順序改變而撤回支持,導致大型專案如 CQ-H2 計畫因未獲資金而終止,紐省與南澳的氫能中心計畫也相繼告吹。此外,保守派反對聲浪將綠能投資描述為「幻想」,在通膨與能源價格高漲的背景下引發民意共鳴,使清潔能源進一步政治化。
其次,高昂的建設與運營成本,加上缺乏穩定的政策補助,使綠氫難以在市場上與傳統能源競爭。雖然工黨政府仍將綠氫納入「澳洲製造未來」政策,但必須透過長期政策一致性與政府財政支持來重建信心。
全球觀點顯示,綠氫產業正處於新興技術的「幻滅期」:初期過度樂觀後進入現實挑戰階段。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其前景毫無。專家指出,綠氫在減碳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角色,只要政府堅定支持,成本將在中長期下降。澳洲的經驗提醒各國,能源轉型需要長遠視野與國際合作,避免為短期政治利益而持續補貼煤炭等化石燃料。若能加強與日本及印度的合作,澳洲仍有機會在印太地區扮演減碳領導角色。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0912 國際能源總署_全球氫能回顧 Global Hydrogen Review 2025 – Analysis – IEA
「現實檢驗」下的氫能產業
低碳氫能產業正經歷一場嚴峻的「現實檢驗」。2024年全球氫能需求雖增至近1億噸,但低碳氫能僅占不到1%,新應用情境需求更是微乎其微。2030年基於已宣布項目的潛在產能大幅下修,從一年前預測的4900萬噸降至3700萬噸,降幅達24%。這波項目取消和延誤潮橫跨全球主要地區,電解槽項目占總降幅的80%以上。
項目大規模縮減源於多重因素交織:
首先是經濟環境的變動:天然氣價格從2022-23年高峰回落,使傳統氫能重獲成本優勢,但通膨和技術部署緩慢卻推高了電解槽成本,雙重夾擊擴大了成本差距。
其次是氫能需求側的持續疲弱,2024年新簽購買協議從240萬噸降至170萬噸,缺乏長期購買合約使投資者難以確保回收,金融機構因此對融資持謹慎態度。
第三是政策不確定性,歐盟成員國尚未完成可再生能源指令的國內立法轉化,市場參與者無法評估未來需求規模,缺乏穩定政策框架削弱了投資信心。
第四則是基礎設施發展延宕,輸送和儲存設施的規劃遠落後於生產項目,特別是非洲、美洲和澳洲的偏遠地區項目面臨更嚴峻挑戰。
最後是融資困難,低碳氫能缺乏長期運營記錄,技術、市場和政策的三重風險加上高利率環境,使許多概念性宣布難以獲得實際資金支持。
IEA強調這並非產業崩潰的信號,而是新興技術商業化的必經階段。關鍵指標顯示產業仍在穩健成長:獲得最終投資決策的項目數量增長近20%,目前已超過200個;這些已確定的項目預計到2030年將使低碳氫能產能達到420萬噸,較2024年實現五倍增長,占全球氫能產量的4%。此外,報告評估顯示另有600萬噸產能的項目具有「強勁潛力」在2030年前投產,前提是有效的「需求政策」得以落實。技術創新也在加速,過去一年氫能價值鏈上的技術突破數量創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