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落幕,脫離化石燃料進展仍受挫,全球氣候行動進展不足,成為各方高度關注的焦點。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貝佐斯地球基金(Bezos Earth Fund)、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等單位合作組成的「系統變化實驗室」(Systems Change Lab),發布2025年度「全球氣候行動情勢報告」,針對全球在2030年前應達成的氣候目標,以45項關鍵指標評估當前進展;結果顯示,沒有任何一項指標達標。
表一、45項2030氣候行動目標相關指標進度總覽(作者譯自Schumer et al., 2025)
| 達成S曲線之可能性 | 加速因子 | 指標 |
| 【!】方向正確,但進度落後 | ||
| 有望達成 | N/A | 輕型電動車市售比(%) |
| 有望達成 | N/A | 輕型電動車普及率(%) |
| 難以達成 | 1.8x | 更新造林(百萬公頃) |
| 難以達成 | 1.2x | 土壤施肥溫室氣體排放密集度(公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卡) |
| 難以達成 | 1.6x | 反芻動物肉品生產率(公斤/公頃) |
| 難以達成 | 1.8x | 全球私部門氣候融資(兆美元/年) |
| 【X】方向正確,但進度嚴重落後 | ||
| 有望達成 | N/A | 發電結構零碳來源佔比(%) |
| 有望達成 | N/A | 發電結構風電與光電佔比(%) |
| 有機會達成 | >10x | 發電結構燃煤佔比(%) |
| 有機會達成 | 7x | 發電結構無碳捕捉之化石燃氣佔比(%) |
| 有機會達成 | >10x | 發電碳密度(公斤二氧化碳/度) |
| 難以達成 | 3x | 建築物營運能源密度(度/平方公尺) |
| 有機會達成 | 4x | 建築物營運碳密度(公斤二氧化碳/平方公尺) |
| 有機會達成 | 5x | 工業部門最終能源需求之電力佔比(%) |
| 有機會達成 | 4x | 全球水泥生產碳密度(公斤二氧化碳/公噸水泥) |
| 有望達成 | N/A | 綠氫生產量(百萬公噸) |
| 難以達成 | 5x | 每百萬人所能使用的大眾運輸長度(公里/百萬人) |
| 有望達成 | N/A | 電動巴士市售比(%) |
| 有望達成 | N/A | 中重型商用電動車市售比(%) |
| 有望達成 | N/A | 全球永續航空燃料供應佔比(%) |
| 有望達成 | N/A | 零排放航運用油供應佔比(%) |
| 有機會達成 | >10x | 運輸部門總能源使用之化石燃料佔比(%) |
| 難以達成 | 9x | 去森林化(百萬公頃/年) |
| 難以達成 | >10x | 紅樹林修復(公頃) |
| 難以達成 | 5x | 農業生產之溫室氣體排放密度(公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大卡) |
| 難以達成 | 2.5x | 牲畜腸道發酵之溫室氣體排放密度(公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大卡) |
| 難以達成 | 6x | 牲畜糞肥管理之溫室氣體排放密度(公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大卡) |
| 難以達成 | 6x | 水稻種植之溫室氣體排放密度(公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大卡) |
| 難以達成 | 10x | 農作物產量(噸/公頃) |
| 難以達成 | 5x | 高消費地區之反芻動物肉品消費量(千卡/人均/天) |
| 有機會達成 | >10x | 科技碳移除量(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年) |
| 難以達成 | 4x | 全球氣候融資總額(兆美元/年) |
| 難以達成 | 6x | 全球公共氣候融資總額(兆美元/年) |
| 難以達成 | >10x | 具碳定價制度地區之加權平均碳價(2024$/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
| 難以達成 | 7x | 低碳能源與化石燃料投資比 |
| 【U】方向錯誤 | ||
| 有機會達成 | 急需迴轉 | 全球鋼鐵生產碳密度(公斤二氧化碳/公噸粗鋼) |
| 難以達成 | 急需迴轉 | 私家車總里程數佔比(客車公里 %) |
| 難以達成 | 急需迴轉 | 紅樹林流失(公頃/年) |
| 難以達成 | 急需迴轉 | 食物生產耗損佔比(%) |
| 難以達成 | 急需迴轉 | 化石燃料公共融資總額(兆美元/年) |
| 【?】資料不足 | ||
| 難以達成 | 資料不足 | 建築改造比例(%/年) |
| 有機會達成 | 資料不足 | 零碳新建物佔比(%) |
| 難以達成 | 資料不足 | 泥炭地退化(百萬公頃/年) |
| 難以達成 | 資料不足 | 泥炭地修復(百萬公頃) |
| 難以達成 | 資料不足 | 食物浪費(公斤/人均) |
顧歷年來的評比結果,2022年報告中的40項關鍵指標,沒有任何一項達標;2023年的42項關鍵指標,僅「輕型電動車銷售佔比」一項符合。
今年報告的45項關鍵指標,又回到沒有指標達標的狀況,其中6項被列為「方向正確,但進度落後」,29項「方向正確,但進度嚴重落後」,及5項「完全朝錯方向發展」,另有5項則因資料不足而無法評估。
電動車普及率從達標便落後、零碳電力從落後變嚴重落後
細究前一次評比的2023年與今年報告之間的差異,共有四項指標的評比結果有所調整。
全球電動巴士的銷量佔比從方向錯誤進步至「方向正確,但進度嚴重落後」;私部門的氣候融資也在此期間有顯著成長,從「進度嚴重落後」提升至「進度落後」。然而,輕型電動車普及率卻也從原先唯一一項達標的指標退步至「進度落後」;電力結構中的零碳電力佔比則從「進度落後」調整為「嚴重落後」。
儘管風、光電在全球發電量佔比仍以每年約13%的速度持續成長,也一直是新增零碳電力來源的主力,但若僅能維持過往的成長率,仍不足以使進度回到正軌。
其餘指標雖未有評比結果上的調整,但在達標進展上仍有些微的進步或退步。如全球水泥生產碳密度這兩年內因替代燃料、替代熟料和效率提升而開始下降,但要回到正軌達到2030年的目標仍須加速四倍。
這也揭示了許多部門的氣候行動當前所面對的現實:每個指標每度過一個穩定成長但未有突破的年份,當下的氣候行動與到2030年所需改變的鴻溝就會越來越大。惟有突破性的加速成長,才能在我們愈加趨近2030的同時,彌補過往行動的遲滯。
本文以下整理今年度氣候行動情勢報告中的正面與負面趨勢,並據此分析COP30的重點議程,以及對台灣淨零政策推動的啟示。

氣候融資、風光發展、電動車銷售呈現正面趨勢
首先,來自私部門氣候融資大幅且穩定地增加,為正面趨勢之一。
2022至2023年,來自私部門的氣候融資從約8,700億美元增加到1.3兆美元,2024年這個趨勢仍在持續,主要成長來自中國與西歐的消費者、企業與機構投資者。但是要達到「2030年每年至少達到3.1兆美元」目標,仍需要來自公部門的氣候融資,投入高風險、低報酬而私部門不願投入的領域,像是復林、擴建公共運輸基礎建設,以及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技術等。
這樣的差距也不斷地在COP30的議程中體現,不論是全球調適目標(Global Goal for Adaptation,GGA)或是公正轉型工作計畫(Just Transition Work Programme,JTWP)的相關談判,許多開發中國家都一再強調,若沒有真實、可預測且以贈款為主的融資,他們的國家氣候計畫將無以落實。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雖於首週正式開啟首輪的資金申請,但2025-26週期目前總額僅有2.5億美元的規模,仍極為有限。

另一個與融資相關的正向趨勢則是低碳能源與化石燃料融資的金額比例,自2023年首次出現黃金交叉後,2024年已來到11:1。
但儘管全球各國承諾逐步取消對化石燃料的補貼,針對化石燃料的公共融資卻仍在上升:自2014年以來,各國政府對化石燃料的生產與消費補貼,以及國內外的開發金融機構的資金,平均每年增加約750億美元。投資已從2022年的歷史高點2.1兆美元降至2023年的1.5兆美元,但是此下降大多歸因於國際油氣價格下跌。
美國政策轉變恐為化石燃料投融資趨勢增添變數,特別是在川普政府「能源主導」(Energy Dominance)政策支持,加速開發美國境內化石燃料的情況下。
在國際層次,美國亦施壓世界銀行重啟對新化石燃料專案提供資金支持;在關稅戰影響下,多國也計劃向美國購買化石燃料。例如川普上任後宣布重啟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LNG)計畫,多國陸續與美方簽訂採購LNG備忘錄,包含日本、韓國、泰國、越南,以及台灣的中油公司。日本捷熱能源近期宣布啟動採購評估,韓國POSCO International則已簽署20年的初步採購協議。
太陽光電和風力發電的裝置與發電量延續正向的趨勢。
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統計,2024年全球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582 GW,其中451GW來自太陽光電、113GW來自風力發電。目前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佔全球發電佔比15%,相較於2015年已成長三倍;自2020年以來,光電與風電在全球電力生產中的佔比平均每年增長約13%。但距離2030年的目標,仍需要以超過兩倍的速度增長,即每年以29%的增幅成長。
COP28期間、133個國家簽署承諾,同意至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量增加至1,100GW。然根據能源智庫Ember觀察,自COP28會議結束至今年7月,全球僅有22個國家更新再生能源目標,但多數的更新為週期性,並非積極回應COP28的承諾;其中甚至還有6國調降目標。美國並未宣示2030年的官方目標,在今年1月川普總統上任後更是大力反對與抨擊再生能源。中國在9月底於聯合國大會期間更新國家自定貢獻(NDC),至2035年光電與風電裝置容量提高至 2020 年的六倍以上,達到3,600GW;但尚未公布其2030年的目標值。
對此,COP30主辦國巴西也特別在大會的「行動議程」(Action Agenda)中,將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新增三倍、能源效率提升兩倍的目標列為首項,號召未直接參與談判的公民社會、地方政府、企業領袖、投資者等「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s)一同透過氣候及永續融資、融合氣候的公共採購、搭建數位基礎建設、促進技術創新與氣候創業、確保資訊誠信等行動,排除加速氣候解方實踐的障礙,投入更為積極且公正的再生能源發展與能源轉型。

類似的情況和隱憂,也可在新售電動車的銷售量上觀察到。
2024年電動車佔全球新車銷售量22%,相較於十年前的不到1%,有長足成長。不過其中主要的成長來自中國,在歐洲跟美國這兩個主要市場,成長速度放緩甚至出現停滯,年增率在2023和2024年間降至約20%,遠不及前三年的60%以上。因此今年的報告中,將電動車指標從「符合進度」的狀態移除。
歐洲市場的增速下降主要歸因於取消或縮減補貼;而美國則是因公共充電基礎建設相對緩慢,以及可負擔的電動SUV供應有限。在川普總統上任後宣布今年 10 月 1 日起不再提供購買電動車的稅收抵免,恐進一步打擊電動車市。

最後,諸如綠氫、二氧化碳移除、電動卡車等創新技術,雖離商業化仍有段距離,但在2023年至2024年間已取得進展。
像是綠氫產量在一年內成長四倍以上;電動卡車在中、重型商用車銷售中的占比,從2023年至2024年間增長了67%;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DAC)專案投入運轉,還有更多專案正在開發中。但若要在2030年前達標,這些創新技術的規模化速度必須提升十倍。
淘汰燃煤、鋼鐵水泥農業減排 無實質進展
燃煤發電至今仍是電力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但逐步汰除燃煤的進展依舊緩慢。燃煤在全球發電結構中的佔比僅從2019年的37%降至2024年的34%,連續第四年被報告評為「進度嚴重落後」。若要達成《巴黎協定》目標,燃煤佔比必須以相較於目前超過十倍的速度下降;不僅需停止新建燃煤電廠,每年更需有將近360座中等規模的燃煤電廠除役。
對此,南韓政府在COP30期間宣布加入「脫煤者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承諾於2040年以前關閉40座燃煤電廠,且不再新建未搭配碳捕捉技術的燃煤電廠。韓國煤炭進口量排名全球第四、燃煤電廠裝置容量全球第七,此舉對於驅動亞太地區的脫煤進程。特別是主要煤炭來源、正爭取主辦明年COP31峰會的澳洲,皆具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南韓氣候、能源暨環境部長金星煥(Kim Sung-hwan)指出,該國經濟為出口導向,近期民調顯示有99%的南韓企業高層因轉型有助於提升競爭力、吸引各國企業前來投資,而支持從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且有92%明確支持在未來十年內完成脫煤,形成一股支持轉型的關鍵力量。
在產業方面,高碳排產業的去碳化也被報告列為進展停滯的項目。
以鋼鐵和水泥為例,光是鋼鐵業就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以上。而自2018年以來,全球鋼鐵生產的碳強度上升,使其前景不樂觀。雖然目前已有解決方案協助企業轉向低碳生產,例如增加「廢鋼」再利用、以綠氫替代煤炭,以及轉用電爐等,但這些技術尚未廣泛商業化。綠氫雖然增長快速,但仍在發展初期且成本高昂;而可回收或「廢鋼」的數量也有限。
水泥業的減碳前景相較之下則稍顯樂觀。2023年報告指出,水泥減碳進展停滯不前,若要達到2030年目標,需要增速超過十倍;但自同年起,每噸水泥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開始出現下降,主要歸功於能源效率提升、替代低碳燃料使用增加,以及以排放較低的材料(如煅燒黏土)部分替代熟料。但要在2030年回到正軌,仍須加速四倍。

有效遏止森林砍伐的進展也是停滯,已連續第三年被評為「偏離軌道」。
雖然永久性森林損失從2017年的歷史高點(每年1,070萬公頃)降到2021年的780萬公頃,但此後又回升至2024年的810萬公頃,相當於每分鐘,全球就永久失去近22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若要在2030年前回到正軌,永久性森林損失率需要下降速度提高九倍。
對此,今年COP30的領袖峰會上的重要突破之一,便是「熱帶雨林永續基金」(Tropical Forests Forever Facility, TFFF)的成立,已成功募得55億美元,將以長期、穩定的補償,獎勵保護森林的國家,並將至少20%的收益和資源導向原住民部落和在地社區。
至於佔全球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一半的農業部門,其絕對排放量自2000年以來緩慢上升,但主要來源的排放強度(即每千卡食物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有下降趨勢。若要在2030年以前回到正軌,肥料排放強度的改善速度需提高1.2倍,反芻動物腸內發酵需提高2.5倍,而糞便管理與稻米栽培則需提高6倍。
報告分析,當前農業部門減碳的困境在於沒有一個通用、主導性方案。許多技術與做法必須因地制宜,考量因素包括當地氣候、土壤條件、作物品種、畜種、農業傳統等。目前雖然已有許多具發展性的方案,但尚未被大規模採用。例如,在少數亞洲國家,反覆淹水與乾燥稻田的傳統方法已顯著減少稻米生產的甲烷排放;而在歐洲與北美,引入易消化飼料則降低了反芻動物腸內發酵的排放。迫切需要更集中和有力的努力,以及財政支持,將這些策略引入並調適到最需要的地區。
消費模式的改變,根據IPCC的研究,與現行氣候政策相比,到2050年可減少40至70%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些行為包括以步行、自行車、大眾運輸取代駕車、避免長途飛行、茹素、減少剩食、提升住宅與工作場所能源效率等。然而,報告指出這些行為改變的進展目前近乎停滯:私家油車出行比例持續上升,建築能源效率在近年放緩。現有證據也顯示,全球在2030年前將食物損失與浪費減半方面幾乎沒有取得進展。
最後,有五項指標因為資料不足而無法評估,特別是與建築物脫碳與濕地生態系保育相關的領域,至今仍沒有足夠資料可提供追蹤。
例如,泥炭地僅覆蓋地球陸地面積的 3.8%,卻儲存了全球至少五分之一的土壤有機碳庫,每公頃碳儲量遠高於森林。泥炭地一旦劣化,這些生態系可能持續排放二氧化碳與氧化亞氮,長達數十年至數百年。若能在 2030 年前停止泥炭地劣化並恢復 1,500 萬公頃受損泥炭地,將可望帶來立即且顯著的減碳效益。儘管近年來全球在泥炭地測繪方面已有進展,但是對於每年泥炭地範圍變化的監測仍遠不足以評估其成效。
南韓已承諾脫煤,台灣的2035減碳目標夠積極嗎?
在各國陸續提出新版2035減碳目標,COP30也被各方寄望成為第一個真正落實氣候協議精神的「執行COP」,此份全球氣候行動情勢報告可視為當前治理、融資與政策鴻溝的重要盤點。
面對這些鴻溝,COP30首週不論是在正式談判的進程或是場邊行動議程,皆可見到諸如氣候融資、森林保育、脫煤承諾等各方面的具體進展,試圖將承諾化為行動。
台灣雖同步核定新版NDC 3.0的政策文本與減碳目標,但針對能源、運輸、工業等關鍵部門仍未訂有具體減量目標、策略與達成機制。在同樣為出口導向的南韓提出具體脫煤承諾之時,台灣僅說明燃煤發電佔比將降至9%,但未有其他化石燃料汰除的中長期擘畫;針對排碳量最高的製造部門,更是未有「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轉型」以外的具體規劃與政策措施。
氣候行動與淨零轉型乃全政府、全經濟、全社會的共同任務。NDC不應僅止於政府定期繳交的作業,而是應作為盤點當前氣候與能源治理鴻溝的機會,完善再生能源公正發展機制、提出各部門的具體去碳化策略與時程,引導各領域產業、企業與資本共同投入,加速氣候行動,提升台灣產業低碳競爭力,實踐COP30 「Global Mutirão全球交工」、集體投入的核心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