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聯合聲明】823核三延役不同意,守護亞洲第一非核家園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日(8/20)召開記者會,發布9個國際環保組織與9位國際能源學者聲援信,呼籲各方本週六核三延役公投應投下不同意票,堅守非核家園。參與此行動的組織與學者中,均強調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非核國家的歷史議題。而近20封聲援信中,更就本次公投中各方關注的「核電復興是否為國際趨勢」、「老舊核電延役風險」、「核電與國安」以及「核電是否可作為氣候解方」等關鍵議題,提供完整的資訊供全國民眾思考。

核電並未復興

核能諮詢小組(Nuclear Consulting Group)主席多夫曼博士(Paul Dorfman)直指2024 年全球新增發電裝置容量中,有 92.5% 來自再生能源,新核能幾乎完全缺席。所有新建核電廠無一不嚴重超支且延誤工期。目前所提供的大型反應爐設計,是 25 年前的舊型號,本世紀以來並無新設計問世。至於所有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s)仍停留在設計階段,因此業界的預測必須持高度懷疑態度——而放射性廢棄物、核擴散以及廠址選擇等問題依然嚴重且未解決。近期亦見非核導致德國高排碳與電價高昂的評論,而曾多次訪台的德國波茨坦永續發展研究所(RIFS)榮譽科學總監瑞恩(Ortwin Renn)教授則強調在2011年至2025年間,再生能源於德國電力結構由23%提升至超過54%,核電汰除後的發電量早已被再生能源完全取代。德國相對較高的電價並非源於再生能源,而主要是受全球天然氣價格飆升以及進口電力成本影響。

核電不具經濟理性

曾來台參與福島事故後的核安壓力測試監督的綠色和平核能資深專家哈佛坎普(Jan Haverkamp) 指出福島事故後的壓力測試揭示了台灣在地震情況下核能的巨大風險,將核三發電廠升級以延長運轉壽命將非常昂貴。日本東北大學明日香壽川教授則指出核電在經濟上是不理性,自2017年初至2024年底,西方民主國家僅新增了四座反應爐(英國兩座、韓國兩座)。其中,英國Sizewell C核電廠的一座反應爐建造成本已達190億英鎊,其中一半來自政府補貼。然而,相同的發電量以再生能源可用更低成本達成,且若將同等資金投入再生能源,減碳效益將是重啟(或延役)核電廠的六倍。

老舊核三的浴缸危機

且本次公投的重點為已於5月17日運轉壽齡屆滿的核三廠,老舊機組的安全性,亦不容忽視。如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MV Ramana 教授指出,反應爐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會依循「浴缸曲線」,運轉35年至40年之後,隨著設備老化所帶來的相關磨損開始增加,故障率會上升,增加反應爐運轉的危險。德國地球之友則強調德國壽齡屆滿的核電廠中,便在蒸汽發生器發現材料疲勞、管道生鏽的狀況。核三廠鄰近斷層,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則進一步指出,核電廠遭遇超出設計標準的地震襲擊,可能導致反應爐直接損壞、外部電力中斷、周邊設施受損,最終導致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到環境中。在地震頻繁的日本,地震設計標準曾多次修正,各電廠因此需投入鉅資進行補強。這些補強期間核電廠無法運轉,電力短缺常需靠火力發電彌補。即使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補強,也難以確定老舊核電廠的實際可延役壽命能延長多少。

核電無助提升國安

公投提案方屢以核三延役有助於提升能源韌性,或強調在軍事衝突時,核電廠仍可確保安全。但澳洲地球之友,金・格林(Jim Green)博士則自俄羅斯於2022年奪取札波羅熱核電廠的控制權以來,該核電廠的場外供電已被切斷9次,增加發生重大事故的風險,其並引述澳洲前國防部長Chris Barrie的觀點,強調:「現代戰爭越來越側重於導彈和無人駕駛的航空系統,而核電廠本身……則是個明確且容易接近的目標」。同樣為處於東亞地緣政治衝擊前線的韓國,韓國地球之友則提醒從烏克蘭與伊朗的例子中,更證明在當今日益不穩定的國際局勢中,核電廠也成為戰爭期間的目標或潛在威脅。朝鮮半島仍處於與北韓的停戰狀態,而台灣也長期面對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核電設施,特別是老舊設施,並不是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的可靠選項。

核電排擠真正氣候解方

參與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撰寫的波士頓大學全球永續發展研究所所長索瓦庫爾(Benjamin Sovacool)教授則分析了全球123國25年來的碳排放量與再生能源及核能占比變化,結果顯示,大規模投入核能技術的國家並未顯著降低碳排放,核能與再生能源的規模呈現負相關,證明核電對於再生能源具有排擠效應。剛獲選參與IPCC第七次評估報告的雪梨科技大學永續未來研究所研究總監泰斯克(Sven Teske)教授,則基於他建構的全球能源系統評估模型,強調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減碳方面,還帶來了能源安全、能源公平、韌性等多重好處,並有助於許多國家偏遠與農村社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日本永續能源政策研究所飯田哲也所長則強調以 100% 再生能源為基礎的未來,在全球各地都能實現,包括台灣與日本。不僅能避免氣候危機,還能增進全球能源獨立,降低因石油爭奪及核戰威脅引發衝突的風險。能源轉型可賦能於各地區與個人,促進能源自主,並催生永續且民主的社會。

核三延役背離人權準則

代表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出席記者會的劉李俊達主任,則指出本次核三延役公投的不合理,其忽略了「自由、事先與知情的同意原則」(FPIC原則),而是訴諸全國公投。這不僅忽視了在地居民與利害相關人的參與決策權。再者,2022 年兩公約國際審查的結論性意見中,國際專家已明確指出,台灣政府遲遲未能將蘭嶼核廢料遷出,違反了人權公約的精神,而核三延役勢必加劇核廢料處置此一人權危機。 同樣出席記者會的綠色和平古偉牧副總監則強調,在延役過程中,風險和成本幾乎完全由社會承擔,而高耗電企業卻逃避負擔責任。以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參與推動核三延役為例,他一直沒法回應如何延役可以免除民眾承擔的核災風險與財務成本,特別是屏東居民。

非核家園,絕非錯誤的能源政策,而是應堅持的方向

本次核三延役公投的提案方,屢次指出非核家園為一項錯誤的能源政策。實際上,本次參與聲援的國際組織與學者指出台灣決定邁向非核未來,以再生能源與提升能源效率替代核能,契合全球邁向100%再生能源的歷史性能源轉型趨勢。而台灣過往九年間,在推動太陽能與離岸風電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已經開始走在一條具韌性且以再生能源為核心的能源未來之路。若現在選擇回頭,不僅在科學與經濟上不智,更會動搖引領台灣至今的公民精神。強調台灣推動非核家園的經驗,激發了包括南韓、日本在內東亞而言是點起了一盞希望之燈。

參與此次國際聲援行動的國際組織與能源專家學者們,共同呼籲台灣人民繼續捍衛作為亞洲第一個廢核國家的榮耀歷史,在8月23日核三延役公投時投下不同意票。

【共同聲援國際組織】

  • 韓國環境運動聯合
  • 韓國綠色聯合
  • 澳洲地球之友
  • 澳大利亞保護基金會
  • 德國地球之友
  • 日本地球之友
  • 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
  • 綠色和平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共同聲援學者專家】

  • 日本永續能源政策研究所 飯田哲也 所長

  • 日本東北大學 明日香壽川教授
  • 首爾大學環境研究院尹順真教授兼院長
  •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MV Ramana 教授
  • 綠色和平核能與能源政策資深專家Jan Haverkamp 教授
  • 波士頓大學全球永續發展研究所Benjamin Sovacool 教授兼所長
  • 雪梨科技大學永續未來研究所Sven Teske 教授兼研究總監
  • 德國波茨坦永續發展研究所Ortwin Renn 教授兼榮譽科學總監
  • 核能諮詢小組(Nuclear Consulting Group)Paul Dorfman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