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能源: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2025/3/31 歐洲共識會議:快速且公平的再生能源與電網
[更新] 4/28 發布完整研究報告
緣起:
歐洲為實踐淨零目標,有必要大幅地部署再生能源與電網。其進度卻不如預期;主要障礙包括冗長的許可程序、政治支持不足,以及地方社區對利益分配公平性的疑慮 。地方政府在推動再生能源計畫時,常面臨來自開發商(追求利潤)、地主(索求租金)、合作社(尋求在地參與)、環保組織(保護自然)及部分居民(鄰避效應, NIMBY)等多方壓力,且資源有限,難以扮演促成者與協調者的關鍵角色 。有鑒於此,召開本會議的目標是尋求一個讓各方能共同前進、避免衝突的方案。
與會者:
歐盟的風能產業、能源社區、太陽能產業、國家再生能源協會、NGO(環團,社區)、地方政府代表等齊聚一堂,首度對這份 關於公平性的再生能源及電網部署的原則 表達肯定。
核心概念與原則:
會議強調「感知公平性」(Perceived Fairness) 的核心概念,認為重點在於在地社群和組織如何看待程序的公平性。為加速再生能源與電網部署,需在法規和司法介入前,就先將「在地感知的公平性」納入考量。
為此,會議提出了五大基線原則 (Baseline Principles):
- 在地計畫 – 在地影響力 (Local Projects – Local Influence):強調早期、持續且有意義地讓所有相關在地利害關係人(包括弱勢公民和年輕人)參與,透過公開參與策略、諮詢活動、意見回饋機制等,增加在地接受度。
- 在地計畫 – 在地價值 (Local Projects – Local Value):確保社區能從計畫中獲得實質、適當且成比例的利益,例如使用在地企業與勞動力、提供 利益分享計畫(如社區基金、電費折扣、教育或自然保護計畫、技能提升、社區投資)、共同所有權。
- 透明度 (Transparency):確保新設施帶來的額外收入、利益方案的協商與執行,以及整體過程的使用、溝通和治理都是透明的,並向公眾公開。
- 自然正向 (Nature-Positive):承認基礎設施對自然的影響,但強調透過「減緩層級」(mitigation hierarchy)(避免、最小化/復育、抵銷/補償)來將影響降至最低,甚至達到正面淨效益(Net-benefit),使再生能源部署、自然保護&復育並行。
- 賦權社群主導的倡議 (Empowering Community-led Initiatives):為所有市場參與者(特別是公民和再生能源社群等資源較少的行動者)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確保他們能平等地開發項目、連接電網,並從中受益。需透過投資電網、提供技術/財務支持、簡化行政要求、在招標中保留空間等方式實現。
共識的重要性與效益:
- 確保能源轉型的程序正義和分配正義。
- 獲得公眾對能源轉型的支持與接受。
- 促成良好的在地設計和參與。
- 加速能源擴展,保護氣候與自然。
- 為面臨部署挑戰或地方反對的地方政府提供建立共識、指導決策的工具。
總結來說,這五大原則(在地影響力、在地價值、透明度、自然正向、賦權社群)的目的是:在加速再生能源和電網發展的同時,確保過程的公平性、透明度、環境友好性,並讓在地社區能實質參與和受益;最終贏得公眾支持,實現永續的能源轉型。
歐洲離岸風電動態:0410 OffshoreWIND.biz – Industry Calls for Europe to Auction 100+ GW of New Offshore Wind Capacity in Next Decade, Commits to Lowering LCOE by 30 Pct
在WindEurope年會中,歐洲風能產業於4月10日提出《歐洲離岸風電新協議》,呼籲各國政府自2031年至2040年間以差價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ce,CfD)釋出至少100 GW的離岸風電容量,透過固定的價格以及指數化契約等降低風險的競標框架確保專案的融資可行性;同時,協議也要求確保每年10 GW容量的穩定佈建,透過跨國規劃提升市場可預測性,同時保留彈性的佈建時程,以利最佳化供應鏈與投資。
簽署該協議的企業包括Ørsted、RWE、Vattenfall、Iberdrola、Vestas與Siemens Gamesa等,承諾於2040年前,透過更好的融資環境以及加速降低成本的學習曲線,將離岸風電的均化能源成本(LCOE)降低30%。產業也承諾投入更多資源於投資專案、製造量能與人力資源,為社區與整體社會創造長遠價值。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2025/4 透過改善棲息地的策略增強農業光電的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
本研究採用德國東北部51個公用事業規模太陽光電場址的土地利用歷史資料,基線情境設為 它們興建前的傳統耕作下的土地利用,並使用InVEST模型進行模擬,比較而得 棲地增強型農業光電 在 生態系統服務 方面的潛在效益。
本研究首先設定 Mini、Midi、Maxi 等情境,分別在案場導入8.4-22.6%的棲地增強元素(如灌木,花叢)。Mini為架高或懸掛式光電板;Midi、Maxi則鋪設地面光電板。
接著設定了2種混合栽培多種作物&植栽的情境:
- 園藝 (Eco-Horticulture):結合一年生大田作物、園藝作物,並搭配架高或懸掛式光電板。
- 果園 (Agriforst Orchard):整合果樹、植栽(如花叢),搭配架高式光電板。
模擬結果顯示,棲地增強策略 顯著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傳粉者供應增加 33-88% 、水滯留增加 9-22% 、沉積物滯留增加 7.5-20% ,碳儲存最高增加 8% 。
尤其是混合栽培多種作物&植物的情境:不僅富有潛力增強生物多樣性,同時為農民提供多元化的收入來源。因此,相較於一般農田,農業光電更具經濟誘因、吸引農民導入棲地增強措施。
面對氣候變遷下的乾旱,農業光電的光電設施首先調節了微氣候;若結合棲地增強策略,將可發揮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管理效率、有益農業的生態系統服務(蜂蝶授粉,天敵抑制害蟲)。
此外植被元素還能改善太陽光電案場的景觀,以改善公眾接受度。
RE100與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出版報告:台灣再生電力市場報告: 助力企業採購平價綠電(by 睿晴)
報告由RE100與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發布,探討台灣再生電力市場現況、挑戰與政策建議。報告指出,儘管台灣設下2050年再生能源達電力比例60–70%的目標,惟目前企業在綠電採購上仍面臨供給不足與價格競爭力低落等困境。
針對再生電力的成本問題,該報告主張取消離岸風電競標中的強制性國產化規定(LCR),指出其雖具在地產業培育初衷,實際卻造成成本攀升、競爭力下降,並可能違反WTO規範。政府已承諾自第3-2期風電案起調整LCR設計,未來將不再列為資格門檻。
該報告借鏡英國與歐盟經驗,建議以非強制性手段支持在地供應鏈,例如英國透過供應鏈計畫要求開發商針對超過300MW的專案說明其在地貢獻,歐盟則透過《淨零產業法》整合人才、資金與永續評估等措施,均能在不違規的前提下強化在地能產業。
此外,該報告探討創新採購模式,包括「台電售電業模式」與「泛官股售電平台模式」,用以提高再生電力的可負擔性(Affordable)、易取得性(Accessible)與外加性(Additional)。前者適用地面型太陽能,可提供短期合約彈性(如 1 年、3 年或 5 年);後者則針對離岸風電設計,有助非高電量消費者拓展採購選項,無須並單次購入大量電力。
【其他補充資訊】
0421 Wind Taiwan – 聯邦政府喊停!紐約州25億美元離岸風場建設暫時中止(by 睿晴)
0425 Wind Taiwan – 台灣離岸風電大突破!全球排名躍升第五(by 睿晴)
-
其他能源(化石燃料 、核能、氫能)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0324 綠氫在澳洲各地發展皆停滯不前,為何澳洲政府依然大力推動?
澳洲綠氫產業正經歷明顯的停滯期。雖然氣候變化與能源部長Chris Bowen曾宣稱澳洲為「世界綠氫之都」並預計有價值2000億澳元的投資計畫,但多個主要項目已被擱置或面臨嚴重困境。專家指出,這種從高度期望到失望期的轉變是許多新興技術常見的「炒作周期」一部分。
一開始綠氫被視為一種「瑞士刀」,可應用於家庭供暖、能源儲存、交通和鋼鐵製造等諸多領域。然而,高成本、複雜性和建置速度低於預期,導致其可行應用範圍大幅縮小。格拉頓研究所的Alison Reeve指出,生產綠氫需要大量電力,成本高昂。隨著風能、太陽能和電池技術成本下降,直接使用電力在許多原本計劃用氫能的領域變得更具競爭力。關於出口的觀念也發生變化,從最初設想的像液化天然氣一樣運輸液態氫,轉變為在國內生產和使用氫氣製造能源密集型產品,再出口這些產品。
綠氫在特定行業仍有重要價值,特別是在解決氨生產和鋼鐵製造等難減排產業的排放問題上。專家認為,氨產業「肯定」需要綠氫,因為氨已使用氫作為原料,而目前這些氫來自化石氣體,每年產生約400萬噸二氧化碳。在鋼鐵製程中,使用氫代替冶金煤被視為限制該行業排放的有效方式。瑞典已開始建設首個使用氫的商業規模綠色鋼鐵廠,預計2026年開始運作。
專家們強調,綠氫產業的成功需要持續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大量電力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合理的期望管理。澳洲過去成功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表明,在適當條件下,綠氫產業同樣有望克服當前困境,最終實現商業化成功。
0407 UK announces new hydrogen power projects to boost growth
英國第二輪氫能分配計畫(HAR2)補助中,展示了氫能在多個產業部門的應用潛力:
能源生產與轉型:綠氫利用再生能源電解水生產零碳燃料,提供潔淨發電選項,有助建立英國能源安全並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這些項目覆蓋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形成全國性的潔淨能源樞紐網絡。
工業製造去碳化:氫能將協助高碳排產業如玻璃製造和磚塊生產減少碳足跡。這些傳統工業需要高溫熱能,而氫能提供無碳燃燒選項,可替代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燃料。
食品與飲料業:首輪計畫中Whitelee綠氫項目支持Inchdairnie威士忌酒廠實現永續生產,展示了氫能在精緻食品飲料行業的創新應用,為傳統蘇格蘭威士忌產業提供低碳轉型路徑。
化工生產:入選項目包括氨生產設施,這是化肥和工業原料的關鍵來源。氫能替代傳統生產方法可顯著減少化工業的碳排放,同時保持產品品質和產能。
永續航空燃料:永續航空燃料(SAF)生產涵蓋多個補助項目,顯示SAF是航空業減碳的關鍵途徑。氫能可作為SAF生產的重要原料,或透過e-燃料路徑與捕獲的CO₂結合生產合成航空燃料。
英國政府的強力支持不僅推動這些技術應用,還將在工業重地創造數千個高技能就業機會,包括工程師、焊工、建築工人、管道工和操作專家等崗位,支持產業升級和經濟成長,同時實現國家減碳目標。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1.New Energy Outlook 2025 | BloombergNEF | Bloomberg Finance LP
根報告中的淨零情境 (Net Zero Scenario, NZS),為達成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氫能將扮演關鍵的減排角色,尤其在難減排產業發揮重要作用。
工業是氫能應用的核心。NZS 預期氫能在鋼鐵(如:直接還原鐵)、鋁和水泥等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中,提供必要的低碳替代方案。此外,透過清潔氫氣製造氨和甲醇,也為化工產業的深度脫碳帶來潛力。
在交通運輸部門,NZS情境強調氫能對重型運輸脫碳的重要性,例如:利用氨和甲醇,作為航運業的替代燃料;同時,氫燃料電池在重型卡車等陸路運輸工具上也具備減排潛力。
發電部門也可能利用潔淨氫氣作為穩定電網的儲能,以補充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提供電網所需的穩定性與彈性。
要實現此情境,必須依賴技術的持續突破、成本的下降以及強而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驅動氫能及其衍生燃料的大規模部署與應用。
「難減排」的行業,包括鋼鐵、鋁、水泥、石化、重型運輸及航空業,需要創新技術解決方案。氫能(H₂)與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因此成為關鍵工具,為這些行業提供可行且互補的減排途徑。氫能可作為清潔燃料和化學原料,而CCUS則直接處理無法避免的碳排放,共同為難減排產業轉型提供雙重保障。
未來數十年,這兩種技術的發展前景將受多重因素影響。報告預估,綠氫成本因電解槽規模擴大和提升生產效率而降至更具競爭力的價格,2030年可能降至每公斤2-9美元。
CCUS成本仍存在巨大差異,從高濃度源捕獲的15-25美元/噸CO₂到直接空氣捕獲的600-1,000美元/噸不等。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將推動成本下降,但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合作對加速採用至關重要。區域氫能中心和區域CCUS中心的建置將決定全球減碳進程。
氫能與CCUS技術不僅是互補的減碳工具,更是實現難以減碳行業轉型的根本解決方案。雖然高生產成本、基礎設施限制和技術成熟度差異仍構成挑戰,但持續創新、政策支持和全球合作有望克服這些障礙。
3.新焦耳秩序(The New Joule Order)(by 睿晴)
美國凱雷集團(Carlyle)的報告指出,全球能源轉型正進入一個以能源安全為核心的新階段,稱為「新焦耳秩序( The New Joule Order)」,強調能源使用的穩定性與主權,而非單純依賴氣候目標驅動能源轉型。在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風險升高地背景下,許多國家正從依賴可貿易化石燃料,轉向本地化的再生能源與核能,以降低對外部的依賴並增強韌性。
該報告指出,歷史經驗顯示「安全導向」的能源轉型能促進一個更具獲益性、乾淨且快速的轉型,例如1973年石油危機後至1993年間的美國能源政策,相較於2010-2024年間的「淨零導向」轉型速度快一些。
同時,傳統的「石油峰值」(Peak Oil)概念已轉為「石油貿易峰值」(Peak Oil Trade),指出全球能源貿易量自 2017 年起已開始下降。其中,中國早在 2019 年達到化石燃料進口高峰後,迅速轉向擴張核能與綠能;相比之下,歐洲能源自產不足、進口依賴日增,安全風險升高。
投資邏輯亦應隨之轉變。該報告主張應超越「綠色/棕色資產」的分類,改以「固定回報」(如具PPA的再生能源)與「變動回報」(如儲能)劃分資產類型,並以現金流結構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為核心評估標準,取代對均化能源成本(LCOE)的過度關注,特別是在高利率、資本有限的背景下,更需聚焦於資產的實際回收能力與風險承擔結構。
該報告也提醒,隨著電網快速擴展,各類能源將競逐供應相同焦耳,逐漸趨向輸出端的融合。最佳的能源組合取決於國家的可用資源與供應能力。例如,核能前期資本成本高且建設期長,但提供穩定與不貴的電力;再生能源(光電、風電與儲能)前期資本成本高並具間歇性,但部署快且邊際成本低;化石燃料(如天然氣)相較之下具調度性,但邊際成本較高且容易受貿易影響。能源體系的多元化也將帶動投資組合多樣化,同時使不同能源在擴張電網中互補,有助於分散風險與穩定報酬。
- 其他補充資訊
興達電廠氫混燒計畫:環境效益與挑戰分析(by 韋翰)
摘要:
興達電廠氫混燒計畫,目標透過將5%氫氣與95%天然氣混合燃燒發電,以減少火力發電碳排放,目前正評估未來提升至15%混燒比例的可能性。
然而,氫混燒技術對環境的影響具有雙面性。正面效益包括減少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懸浮微粒及一氧化碳的排放。5%氫混燒可減少部分碳排,若提升至20%混燒比例,則可減少約5.7%的二氧化碳排放。
混燒主要負面影響是可能增加氮氧化物(NOx)排放,研究顯示5%氫混燒可能導致NOx排放平均增加8%。NOx會刺激並損害人體呼吸道,導致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加重哮喘和慢性肺病,長期暴露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認知功能下降風險。
氫氣來源的碳足跡也是關鍵考量。目前主流的「灰氫」由化石燃料製成,製程本身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藍氫」雖採用碳捕捉技術但效率不完全;「綠氫」則取決於所用電力是否真正為低碳或零碳。此外,氫氣洩漏也可能間接產生溫室效應。
綜合評估顯示,在平均情境下,NOx排放增加的環境成本可能抵消大部分碳減排效益。完整的環境評估應包含發電廠排放及整體氫氣供應鏈的環境足跡,才能確實判斷混氫技術的真實氣候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