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七月 能源轉型新訊

0722 A Moment of Opportunity: Supercharging the new energy era of renewables, efficiency, and electrification 

聯合國最新報告強調:全球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

  1. 太陽能&風能已成為最便宜的發電選項:2024年太陽能比化石燃料便宜41%、風能便宜53%
  2. 再生能源為國家能源安全&主權的基礎:再生能源不受化石燃料價格、供應中斷、地緣政治衝擊,可自給自足、供應穩定&價格合理的能源。
  3. 易於取得:再生能源部署速度快、便宜且靈活,可惠及偏遠地區。

一、經濟效益顯著

  1. 減碳&經濟成長可以並行:40多國已實現經濟增長&碳排放脫鉤
  2. 創造大量就業:2023年的清潔能源的就業人口達3,480萬,貢獻全球GDP增長10%
  3. 投資回報豐厚:2024年的全球清潔能源投資首度突破2兆美元

二、六大政策倡議重點

  1. 政策一致性&長期規劃

-制定2050年淨零排放路線圖

-建立各部門協調一致的政策框架

-終止化石燃料補貼(2023年全球仍達6,200億美元)

-實施有效的碳定價機制。

  1. 基礎設施投資

-優先投資儲能系統、電網現代化、電動車充電站

-目前全球尚有3,000GW再生能源專案等待併入電網

-至2030年需達成1,500GW全球儲能容量目標

  1. 以再生能源滿足新增電力需求

-政府應確保 所有的新增電力需求均由再生能源滿足,以善用再生能源的成本優勢--尤其是AI、資料中心等高耗能產業

  1. 公正的能源轉型

-確保轉型過程的能源可負擔性,保護低收入族群

-為受影響的化石燃料產業工人提供培訓&再技能機會

-到2030年實現能源普及:符合SDG7,人人普遍享有清潔的電力&烹飪方式

  1. 強化貿易與投資合作

-提升清潔能源供應鏈的多樣性

-降低再生能源技術的貿易壁壘

-改革國際投資協定,以符合氣候目標

  1. 推動轉型融資

-擴大多邊開發銀行的支持能力

-利用 創新去風險機制(Innovative De-risking Mechanisms),動員私人資金

-協助發展中國家的清潔能源專案 達到可融資標準(bankable standards)

 

0801 Solar and battery can reduce energy costs and provide affordable outage backup for US households

面對極端天氣&老舊的基礎設施,太陽能&儲能系統已證實為有效的對策。
本文對於推廣分散式能源、解決能源負擔性問題、增強電網韌性的倡議者的啟示是:需要努力解決現有的光電&儲能系統的可及性落差。

一、核心發現

著名的《Nature Energy》期刊刊登一則最新研究,分析超過50萬筆的美國家庭資料,發現太陽能&儲能系統具有顯著經濟效益:

  1. 60%家庭可降低電費平均15%
  2. 63%家庭在停電時 可獲得經濟實惠的備用電力,滿足51%基本能源需求

二、關鍵政策挑戰

  1. 經濟效益 嚴重分配不均

-地域落差:最需要備用電力的 高停電風險地區,反而較難獲得光電儲能系統,難以獲益

-社會不公平:人口稀少社區、弱勢社區 向來難以取得光電儲能系統,可及性相對較低

-政策轉換風險:當各州從淨計量電價(net energy metering)變更為 其他的電力費率政策時,可能會加劇既有的不平等

三、政策建議

本研究強調:需要採取 針對性的政策介入措施,才能讓上述的各類不利社群 得以公平地取得太陽能與儲電系統、從中獲益--特別是在電力費率政策 變更時的關鍵時刻。

  1. 改善光電&儲能系統在不同社群間的可及性差異
  2. 對電力費率政策的轉換 進行謹慎的評估,以瞭解對公平性的影響
  3. 將光電&儲電系統及其效益 導入 最需要的地區(ex.高停電風險地區)
  4. 其他能源(化石燃料 、核能、氫能)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0708 Clarity to hydrogen sector with new EU methodology for low-carbon hydrogen and fuels

0708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the Delegated Act defining low-carbon hydrogen and fuels

歐盟委員會於2025年7月8日發布低碳氫氣和燃料溫室氣體排放評估方法,旨在解決產業面臨的投資不確定性問題,為投資者提供明確的法規指引,進而推動潔淨氫氣生產的規模化發展。

根據新方法,低碳氫氣必須達到較化石燃料減排70%的門檻。生產方式包括天然氣重整搭配CCUS,以及使用低碳電力進行電解。此方法採用生命週期評估方式,涵蓋從原料開採、製造、運輸到使用的所有排放,並考量甲烷排放和實際碳捕捉率。值得注意的是,此法規同時適用於歐盟境內外的生產商,確保進口氫氣也需符合相同標準。

委員會計劃於2026年就核能購電協議進行公眾諮詢,為直接核能來源生產低碳氫氣提供更多明確性。此外,委員會也正加強甲烷法規的務實實施,專注於簡單且能達成減排目標的實用解決方案。

歐洲氣候團體 CAN Europe回應

經過數月針對低碳燃料委託法案的政治角力,歐盟委員會屈服於化石天然氣產業的壓力,大幅降低了測量基於化石天然氣製成的『藍氫』碳足跡的關鍵數值。

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的碳排預設值現在都被削減了三分之一,同時為液化天然氣的液化、再氣化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甲烷排放創造了永久性的漏洞。

這項最終法案的預設值與二氧化碳排放的實際科學測量值相去甚遠,也不符合上游和中游甲烷洩漏的實際情況。這些規則最終將漂綠化石燃料製成的氫氣,並透過碳捕捉和封存技術為產業使用化石天然氣提供延長的生命線。這對真正基於再生能源的能源轉型是一個重大挫折。

0710 The US throws a lifeline to the green hydrogen industry — will it be enough?

美國綠色氫能產業在川普政府的「美麗法案」中獲得喘息的空間。原本預計在2025年底終止的45V稅收抵免政策,延期至2028年1月1日。這項政策為清潔氫能提供每公斤3美元的稅收抵免,對大多數綠色氫能專案的財務可行性至關重要。

然而,專家們對這個延期感到憂慮。Wood Mackenzie估計,75%已宣布的綠色氫能專案可能無法在2027年前符合稅收抵免資格,使230萬噸的宣布產能面臨風險。主要挑戰在於成本競爭力:綠色氫能的平均成本為每公斤3.74至11.70美元,而由天然氣製造的灰色氫能僅需1.11至2.35美元。即使有政府補貼,綠色氫能仍缺乏成本競爭力。

產業界對此機會表現樂觀。Plug Power執行長Andy Marsh表示,公司計劃在2027年底前開始建設三個新的綠色氫能專案。該公司目前日產40噸氫氣,預期在本十年末達到100-120噸。

然而,時間壓力仍然巨大。專家指出,風能和太陽能產業花費數十年才降低成本,而氫能產業尚未有足夠時間。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在綠色氫能領域已取得領先地位,2024年占全球總產能的50%,並且正在建設全球74%的太陽能和風能專案。

產業領袖強調需要緊急行動。燃料電池與氫能協會主席Frank Wolak表示「時間就是一切」,而保守派清潔能源組織ClearPath的Jeremy Harrell將此形容為「競賽」,要證明美國能在低碳氫能市場中成為領導者。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202211 Conversion of LNG terminals for liquid hydrogen or ammonia

本研究分析了將德國LNG進口接收站轉換為液態氫和氨的技術與經濟可行性。研究發現,接收站轉換的可行性高度依賴個別接收站特性和地理位置,無法得出適用於所有接收站的通用結論。

氨轉換方面: 氨被視為較有希望的轉換選項。研究顯示,若在設計階段考慮材料相容性,約70%的LNG投資成本可重新利用於氨。氨的沸點(-33°C)比LNG(-162°C)高,熱絕緣需求較低,但其毒性帶來運輸和處理挑戰。目前德國沒有氨管線網絡,道路運輸受到嚴格限制。若需要氫氣作為最終產品,氨裂解器是必要的,但目前尚未有工業規模的設備。

液態氫轉換方面: 液態氫的轉換技術上具挑戰性。其極低沸點(-253°C)需要大幅調整組件的熱絕緣。氫脆化風險排除了某些常用鋼材的使用,強烈建議在設計階段考慮LH2相容材料。若使用相容鋼材且可接受較高的蒸發率,約50%的LNG投資成本可重新利用,然而,缺乏大規模實務經驗導致高度不確定性。

關鍵挑戰: 兩種能源載體都面臨組件規模化經驗不足的問題。雖然氨有既有的肥料工業基礎設施,但現有接收站規模遠小於計畫中的LNG接收站。液態氫方面,全球僅有日本神戶一個小規模進口接收站,缺乏大型組件經驗。

系統性考量: 轉換可行性不僅取決於技術可行性,還需考慮全系統觀點,包括未來需求預測、工業區鄰近性、配送基礎設施可用性等。只有在建造階段就考慮後續轉換為氣候中性能源載體,並有可信的供應和接收站使用計畫時,才能降低化石燃料鎖定效應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