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核電廠變戰場|烏俄經驗給台灣的能源警示

活動簡介

台灣面對極端氣候和潛在軍事封鎖與攻擊的威脅,要透過什麼樣的能源政策與配比才能確保與形同國家安全的能源安全,是近期各方高度關注的議題。不僅八月中所舉辦的核三重啟公投提案方便將「保留一定程度可運轉之核能發電設施,強化台灣能源供應韌性」列為四大理由之一,前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Jim Ellis和前能源部長朱棣文呼籲美國協助台灣重啟核能、強化能源安全的聯合投書亦引發許多討論。

對此,長期觀察俄國核能產業以及俄羅斯如何在侵略烏克蘭的過程中將核能技術武器化的俄羅斯著名環境團體Ecodefense創辦人斯利魏雅克(Vladmir Slivyak)認為,核能反應爐和核廢料貯存設施在衝突情境下,對交戰國和周圍國家皆構成極大的安全威脅。俄羅斯強行佔領烏克蘭的車諾比和札波羅熱核電廠,並將兼具核能和核武業務的國營核子企業Rosatom人員駐廠便是一例。

此外,在氣候危機減緩方面,斯利魏雅克也強調,除了舊核能既有的風險和核廢料處置問題仍未解以外,新核能尚未獲得充足的驗證,新增風險不可忽視,且極為昂貴,不宜作為氣候解方。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特別邀請斯利魏雅克在訪台期間,藉由本次講座解析核能設施在戰火下的各式風險,以及真正能夠強化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之道。

🌏 講座資訊
時間:2025年10月3日(五)10:00-12:00
形式:實體講座(無線上)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阿基米德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85號B1)
翻譯:採中英文逐步口譯
主辦單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協辦單位:環境權保障基金會


講者簡介
斯利魏雅克|Vladimir Slivyak
俄羅斯環境組織Ecodefense共同創辦人

斯利魏雅克於1989年蘇聯時代末期成立Ecodenfense,並迅速成為俄國環保與永續議題的領導組織,長期反抗化石燃料的開採與擴張以及核能產業的發展。斯利魏雅克也曾在莫斯科的高等經濟大學(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擔任環境政策高級講師,開創俄國高教在傳授能源轉型議題上的新猷。他在2021年獲頒旨在表彰傳統諾貝爾獎忽視的環境與國際發展成就,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優質民生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

近年來,斯利魏雅克與Ecodefense因其倡議工作而受俄國當局列為「外國代理人」而無法歸國。但他仍在海外積極監督俄羅斯的環境、氣候與能源議題,並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投入他國企業撤資俄羅斯能源的倡議。去(2024)年亦曾受邀訪台呼籲台籍企業停止進口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