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 九月公正轉型新訊

  •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含外媒)

0928 The Standard_ Scottish Government grants more than £8m to North East energy projects 

蘇格蘭首席部長John Swinney近日於氣候週宣布將撥款超過800萬英榜(約3.28億新台幣),支持東北地區的四項潔淨能源專案,作為實踐公正轉型的一環。這四項專案皆與離岸風電的基礎建設和供應鏈發展有關,獲選原因在於其所在地過往為石油與天然氣重鎮,政府希望能透過策略性的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創造在地就業與經濟發展機會,確保鄰近社區能持續扮演作為蘇格蘭能源發展中心的角色。

此外,蘇格蘭政府也將投入450萬英鎊(約1.84億新台幣)於亞伯丁(Aberdeen)的東北蘇格蘭學院(North East Scotland College)成立「能源轉型技能中心」(Energy Transition Skills Hub),由政府、殼牌企業和在地非營利組織能源轉型區(Energy Transition Zone)合作推動,培育青年在再生能源產業中勝任高技能職位的能力。

 

0902 Climate Home News_ Support grows for COP30 ‘just transition’ talks to address critical minerals (沛為)

隨著COP30將至,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與氣候倡議者主張,UAE公正轉型工作計畫(UAE Just Transition Work Programme, JTWP)的議程範疇,不應再侷限於化石燃料產業的轉型議題,而應擴大涵蓋關鍵礦產(critical minerals)。

所謂「關鍵礦產」如銅、鎳、鈷、鋰等,是當前包括電動車電池、風機等潔淨能源技術不可或缺的原料;多分佈於剛果民主共和國、智利、印尼等地。這些國家希望在扮演著全球能源轉型關鍵原料供應者角色的同時,亦能透轉型獲得更多經濟效益、創造高薪就業機會,並降低礦業帶來的環境破壞與勞工權益侵害風險。

於是,在 COP30 談判前夕有不少過繼倡議者主張應新成立「貝倫行動機制」(Belém Action Mechanism),協助協調、督導並加速全球公正轉型行動之際, G77集團與中國也正推動將關鍵礦產相關議題納入今年JTWP談判議程及後續相關推動機制當中,以確保其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話語權。

對此,國際知名非營利組織自然資源治理研究所(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Institute,NRGI)的Antonio Hill表示樂觀其成,認為過去幾次的JTWP對話會議已拓展至調適等議題,不再侷限於綠領就業與勞動市場,有助於推動整體經濟的公正轉型。不過,Hill也認為,可以預見會有國家主張關鍵礦產的議題應在其他非公正轉型或甚至非氣候談判的場域討論,或是將其作為在其他議題上博取支持的交易籌碼,皆為此倡議是否能夠成功增添變數。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歐洲議會_自發報告:勞動世界的公正轉型指令(Just transition directive in the world of work)  

歐洲議會的就業與社會事務委員會(Committee on Employment and Social Affairs)正在準備一份聚焦創造就業與活化地方經濟的公正轉型指令的自發報告(own-initiative report,簡稱INL,若通過變為議會向執委會針對特定法案或修正案的正式請求),並於九月提出此份說明INL發展進度的摘要報告,作為議員及其團隊後續立法工作之參考。

報告辨識出當前歐盟推動公正轉型所面對的四大挑戰,包括:

  • 衝擊分配不均——儘管整體轉型將新增的就業機會多過可能流失的職位,其空間分配極為不均。東歐及南歐共有四成的二級行政區(NUTS-2 regions)的綠色轉型脆弱度指數高居全歐盟前20%,北歐及西歐地區面對轉型的韌性顯著較佳。
  • 技能缺口拖慢轉型進程——以熱泵產業為例,2030年前將有安裝700萬座熱泵的需求,此規模對應的是約50萬個全職從業人員。但該產業目前僅雇用約11.7萬人,且其中約50%的既有勞工將需再訓練,若未能彌補這個技能缺口將面臨拖慢轉型的風險。
  • 缺乏社會面向的成果監測機制——歐盟公正轉型基金(JTF)下,多數區域公正轉型計畫(TJTPs)的仍侷限在經濟發展與就業層級的措施,少見更為廣泛的社會面向標準及指標;後續實踐情形的追蹤與衡量往往過於空泛。
  • 對於勞動條件安全性與公平性的疑慮——因轉型而新增的就業機會在勞動條件上會因產業與技術層級而有所不同。比利時的營建業至2030年預計將新增將近六萬個工作機會,但若未有相關配套措施與政策引導,可能深化當前勞動條件不甚安全、透過各種外包行社會傾銷之實的現狀;德國和西班牙等國也正面臨「平台經濟」的成長,使得勞動條件與勞工身心健康的保障更具挑戰性。

對此,報告也提出幾項歐盟層級後續可強化的政策與治理方向:

  • 強化社會面向條件與社會夥伴之角色——從TJTP執行的經驗而言,計畫本身制定過程的社會對話與團體協商仍非常態;多數團協為企業層級而非產業層級。團協覆蓋率不及80%的會員國應強化社會對話的機制與量能,並制定具備清楚時程與具體推動措施的國家計畫提升團協覆蓋率。此外,歐盟公共採購指令接續將啟動的修法作業亦是強化社會面向條件(如優先考慮有簽署團協之企業等)的機會。
  • 保障公平勞動條件——有別於許多傳統產業已有產業層級的團協保障勞動條件,轉型中或新興產業未必有相同程度的保障,且目前各方也未必理解其製程與勞動環境的風險與危害。後續應全面透過衝擊評估,以產業層級通盤提升就業品質,並開展出區域性的措施減緩轉型潛在的負面衝擊。
  • 增加就業與縮小技能差距的投資——支持勞工獲得新技能,並透過前瞻性的未來需求預測及最新的勞動市場與技能情報協助求職;鼓勵企業創造新興就業機會並投資於員工培訓與技能提升;社會福利政策亦應照顧在產業或企業間轉職的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