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華視)【公民的抉擇】台灣核能未來式|華視新聞雜誌

劉十賢/採訪、撰稿;張書堯/攝影、剪輯

反核或返核您會如何抉擇?國際間又如何看待核能議題?2023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以美、加為首的25個國家,曾簽署核能倡議,希望帶動全球核電發展,日本近年也陸續重啟福島核災後,曾關閉的核電廠;但同一時間,德國則成為先進國家中的非核先鋒。這些經驗給了台灣什麼樣的啟示?重啟核能,是否可以解決我們此刻,面臨的能源困境?繼續帶您深入了解。

2023年底,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期間,美加日韓等25個國家,共同簽署了一份核能倡議,期待吸引更多投資,讓2050年的核電規模,成長到2020年的三倍。雖然這項非正式協議,並沒有被寫進大會決議當中,但這是否意味著,在淨零與AI的時代趨勢下,核能將再度成為,國際社會的能源主流選項之一。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說:「所有重要的全世界(科技公司),紛紛加入核能的能源開發的時候呢,背後的意義三個字叫做競爭力。」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的確我們在近期來講,有看到在核能方面的政策討論,在各國裡面是有所提升,但實際上發電的占比,不斷地探底。」

根據最新《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全球有408座反應爐正在運轉,不過總發電量只占一成左右。曾經歷核災事變的幾個國家中,俄羅斯在核能技術輸出方面,位居領導地位,目前仍在境外興建超過20座核電廠。福島核災後,一度關閉所有核電機組的日本,近年來陸續重啟核電,目前已有12座機組重新運轉,供應全國約6%的電力。美國仍是目前,擁有全球最多核電機組的國家,縱使曾發生事故的三哩島電廠,曾在2019年停運,但近年因為AI產業,帶動龐大用電需求,電廠已與微軟簽約,計畫在2027年重啟運作為其供電。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說:「三哩島在美國,車諾比包括福島都還要核電,難道他們都不顧民眾的安全嗎。就是整個考量之後,安全的(風險)發生的機率,然後考慮到你可能面臨的問題。我們在2050年不是要淨零嗎,離現在也剩25年,你現在擔心幾萬年,核廢料不能處理的問題。」

另一方面,德國在2023年,成為歐洲第一個邁入非核的國家,此刻正積極在能源轉型,與電價穩定之間取得平衡,這些經驗為台灣帶來什麼啟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說:「本來他們的核電廠,還是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繼續,那也是因為福島核災的因素,促使他們臨門一腳決定,既然這樣就不要再興建新的核電廠,舊的就逐漸到期,讓它逐漸逐年地關閉,這點台灣跟德國是很相近的。」

基於能源政策的種種利弊考量,核能被不少人視為,增加電網調度彈性的選項。但無論延役或重啟核電機組,國內外都不敢掉以輕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日本就算是要重啟,但是安全性的要求,他們也是非常嚴謹。敦賀核電廠,就是因為它的耐震標準,沒有辦法符合需求,裁定不予以重啟。延役的話一定要做安全升級,那安全升級的部分,就會加到它後續的發電的成本中。高額的經費,跟我們一般講說,延役的電廠,好像是個很便宜的電廠,這其實是有一個迷思。」

台灣地狹人稠又位處地震帶,使得核電存廢,成為更複雜敏感的課題。2017年政府提出「非核家園」政策,計畫在2025年關閉所有核電廠,提升再生能源占比達到兩成,並將燃煤降到三成。但最新統計結果顯示,儘管核電已經歸零,再生能源卻只突破一成,燃煤仍高達四成,原本設定的目標落空,也成了擁核方的主張之一。

童子賢說:「歐盟的汙染(排碳能源)只有19%,台灣的不排碳(能源),剩下14%左右而已。」梁啟源說:「天然氣的儲存平均只有13天,但是天然氣現在是占電力配比的40%,然後再生能源又不穩定,間歇性的能源。」

然而在追求永續,對抗氣候變遷的路上,現階段核能並非萬靈丹。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資深專案統籌呂伊庭說:「其實核電廠,它並不是一個很可以因應氣候變遷的好機組,調度或者是能源的依賴使用上面,它其實並不彈性。因為核電廠,需要不斷地有海水進駐冷卻它的燃料棒,但是現在因為氣候變遷海溫升高,所以其實在很多國家都有發現,當天氣變得更熱的時候,核電廠其實是要降載的。」

核廢料往往也是爭議焦點,除了眼前的技術問題,是否債留子孫,牽動世代間的公平正義。核四前廠長林德福說:「芬蘭岩石底下挖了四、五百公尺深,瑞典也是同樣的一個技術。美國目前的做法,就是擺在乾式貯存場,用過的核燃料,裡面有95%的物質可以再利用,高階(核廢料)的部分也是一樣,集限在電廠內部,而且小小的空間,就可以把它容納下來,跟社會大眾沒有什麼影響。」

核三公投意見發表會反方代表首投族吳亞昕說:「芬蘭安克羅核廢料貯存庫,它其實光是建設,就耗資將近9億歐元(315億台幣),時間成本上,更是從1983年開始進行選址,溝通的程序,直到去(2024)年才開始試營運。台灣現在連第一步都還沒有跨出去,我們卻要主張重啟核三,這不就是把解不開的難題,留給我們這一代跟下一代嗎。」

能源政策與產業投資方向,將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國家發展,此刻公民的抉擇格外關鍵。崔愫欣說:「核電廠它的發展,其實就相對於印證了台灣就是經濟掛帥,但是對於其他的部分,都是會選擇犧牲或放在後面的,甚至它會相對地排擠了,不管是產業節能,甚至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童子賢說:「國際趨勢裡面最佳的競爭力,就是AI,當你在那邊問生成式AI一個問題,問到一半它就暫停說,你等我那個太陽(能)恢復供電我再回答你的問題,所以間歇性能源,就是有這樣子的一個不方便。那台積電也一樣,你在做晶片製造,製造到一半如果跳電,那個整個生產線的東西,都要報廢掉,核能是最穩健可靠的。」

趙家緯說:「AI資料中心跟地熱發展的潛力區,兩個一起共構,不是先設AI資料中心,再來找電用,而是怎麼在同時去選這個AI資料中心,選址的時候,我們是有機會,直接把它們對再生能源的發展,一起納入討論。」

核能在台灣運轉的時間,將近半世紀,這段漫長歲月,有過憧憬盼望,也曾帶來不安與衝突。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說:「核能安全的技術也都在進步,所以我們絕對不會,讓爐心熔毀的現象,在台灣出現。」

在產業升級與減碳趨勢下,國土安全永續同等重要。青少年共學團成員張璿糧說:「雖然現在我還沒有投票權,但我也是未來,要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其中一分子。你們可以投票,可以做決定,但是最終要活在這些決定裡的,是我們這一代人,是我們這群年輕人。」

面對重重挑戰,該如何找出最有利的前行方向,再次考驗全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