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大交工,台灣該如何回應:COP30峰會觀察
| 活動日期 | 2025/11/26 |
|---|---|
| 活動時間 | 19:00-21:30 |
| 活動地點 | 左轉有書 |
活動簡介
今年 COP30 在亞馬遜雨林旁的港口城市貝倫登場,正值《巴黎協定》十週年,被寄望成為第一個真正落實氣候協議精神的「執行 COP」。巴西作為COP30的主辦國,向世界發出邀請——「一起努力投入這場全球性的氣候行動」,呼籲更多行動者跨越疆域,連結各地的行動,並匯聚力量。「Mutirão」代表著持續性的動員方式,也同時表達從COP30前開始,延續至會期之中,並在會後繼續推展的意涵,目標是希望透過建立積極的傾聽空間,強化在地與全球之間的連結,並讓多元的聲音與知識被看見與重視。
在台灣,「交工」是一種自發性的互助模式,憑藉情感與信任一同完成工作的集體勞動,這種深植於台灣生活經驗的互助方式,帶有濃厚的情感與草根力量,象徵相互扶持、一起面對困難的精神,因此 「Mutirão・ 全球交工」能傳達從在地互助文化拓展至全球尺度,讓世界在氣候行動的關鍵時刻,能一樣相互信任、協助和集體投入。COP30希望透過集體共作,開啟一種新的氣候治理模式:更加參與式、公平及互助,當世界因共同目標團結起來,就能形成更強大且有力的整體。
為具體落實行動,這次COP30各國須在會前提交NDC 3.0,更新 2035 年的減量目標,同時也必須在氣候融資、再生能源與公正轉型等領域提出更具體的承諾。此外,COP30 公布「行動議程」(Action Agenda),設定6大面向與30項關鍵目標,聚焦於加速減量、推動氣候調適與促進永續經濟轉型。行動議程所號召的對象如公民社會、企業界等,這些行動者雖不直接參與談判,卻是能讓行動真正落地的關鍵力量。然而在COP30 談判首週,仍面對氣候資金承諾、公正轉型機制等核心議題未能突破僵局,並將面臨更艱鉅的協商過程。
因此,本次講座邀請三位親赴 COP30 的講者,分享大會現場的深度觀察與分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趙家緯總監,將從整體視角解析貝倫的談判脈動與最新議題走向;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陳惠萍理事長,將分享如何透過公益機制發展再生能源,推動能源自主與社會共享,並提出女性與青年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林子倫副教授,則從全球治理與淨零策略視角,解讀 COP30 的國際情勢,並與台灣政策經驗對照。三位講者將共同帶領我們思考,COP30進入全球氣候與淨零政策快速變動之際,全球及台灣應如何調整自身定位、加強行動動能,並與世界共同邁向具體氣候行動作為與氣候正義,回應這次COP30 「Mutirão・ 全球交工」的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