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析:「太陽能裝置量恐連四年跳票」
By 趙家緯,原文發布其2022/10/25 FB頁面
原始新聞出處:2022/10/25 聯合報:https://udn.com/news/amp/story/7238/6711541?fbclid=IwAR1Zrt-6Q87nRTokln8OLH9cg_flcjAJFnTCM_n55IL6SHo559j0rygb4ho
若看些好消息,今年截至八月底為止,同意備案裝置量為2.8GW,已經比去年一整年的2.4GW來得多,也已高過2020年的2.76GW。
希望還是能衝到2.3GW以上,讓年底裝置量破10GW這個點。
但同時也要面對個血淋淋的事實,若今年底衝到10GW,但離原定的年底11.25GW有些差距。而這樣的落差,若沒有突破社會瓶頸,2025年時僅能衝到17GW之時,就會導致該年度再生能源發電量比原定的調降後的目標差個40億度,相當於一部興達燃煤機組發電量。
而如我八月份這篇文章中的分析:
「佔比由20%下修至15%,代表原預定2025年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為617億度,現在僅能達到485億度左右。另因天然氣接收站設計進程延遲,燃氣發電量也將較原定目標為低。故在再生能源發展延宕下,2025年時台灣燃煤發電量,僅能從2021年的1,289億度降至1,046億度(佔比為33%),而非原本能源轉型政策規劃的850億度(佔比為27%)。
這200億度的減煤進程落差,並非只是抽象佔比數字的變化,這對於台中火力發電廠(簡稱中火)燃煤機組轉為備用的數量、麥寮燃煤火力機組的除役時程、興達燃煤四號機可否提前轉為備用,均有所影響。」
這些延遲,將會再次讓燃煤機組除役與轉備用更為困難,更不用說2025年的第二階段減碳目標。當然更具有效果的比例尺,就是依照先前RE100台灣年報推估,臺灣2025年時的再生能源需求量是220億度。而這樣延遲情境下,臺灣很可能在2025年時可供給的風力與光電發電量很難超過在350億度。這對供應鏈要符合品牌商要求,會產生不少風險。
這些警訊,搭配這週末後興起的2027作為新時間座標的憂慮,我們可能得好好學習個歐盟在烏克蘭危機後提出的RePowerEU。
參考資料:
能源局官網:各縣市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同意備案核准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