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聲明】核三重啟公投未通過
立法院自5月20日通過核三重啟公投案,至今僅短短95天,全國性公投匆促上路,這是第一個並非經由公民連署成案,而是因民眾黨與國民黨在立院提案通過、由立院直接提出的公投案,8月23日公投結果出爐,同意票未超過500萬票公投門檻,投票率未超過30%,此案已被否決未能通過。 公投門檻放寬後,投票率史上最低的 […]
立法院自5月20日通過核三重啟公投案,至今僅短短95天,全國性公投匆促上路,這是第一個並非經由公民連署成案,而是因民眾黨與國民黨在立院提案通過、由立院直接提出的公投案,8月23日公投結果出爐,同意票未超過500萬票公投門檻,投票率未超過30%,此案已被否決未能通過。 公投門檻放寬後,投票率史上最低的 […]
引言:全球共通的治理挑戰 去年底《今周刊》刊登一篇匿名外商的心聲[1],直指「地方勢力勒索綠能業者,拖垮開發進度」,引發輿論譁然。上個月,一篇名為「太陽能7大陰暗內幕」的文章[2]廣為流傳,使用AI摘錄Sovacool教授團隊的最新論文[3],指出即便在監管嚴格的加州,太陽能產業依然存在不當行為。 […]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本週六 8 月 23 日即將舉行重啟核三公投。許多人總是愛說「台灣能源政策錯誤」才導致台電虧損、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問題多不可靠、必須使用核電、重啟核三。台灣目前的能源政策真的錯了嗎?再生能源真的有這麼不堪嗎?核電真的是國際趨勢?《沃草》專訪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台灣氣 […]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今日(8/20)召開記者會,發布9個國際環保組織與9位國際能源學者聲援信,呼籲各方本週六核三延役公投應投下不同意票,堅守非核家園。參與此行動的組織與學者中,均強調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非核國家的歷史議題。而近20封聲援信中,更就本次公投中各方關注的「核電復興是 […]
台灣最後一座核能反應爐的40年運轉執照於今年五月到期,進入除役階段後,將於8月23日迎來馬鞍山核電廠(核三廠)是否應在「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重啟運轉的全國性公投。為提供台灣選民當前最先進的科學知識與國際能源轉型的最新資訊,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特別邀請九位能源領域的國際專家學者,就本次公投中各方關注的「核電復興是否為國際趨勢」、「老舊核電延役風險」、「核電與國安」以及「核電是否可作為氣候解方」等關鍵議題,提供其觀點供全國民眾思考。
臺灣能源安全長期以來為能源政策論辯時的關鍵議題,即將舉辦的核三延役公投亦將「保留一定程度可運轉之核能發電設施,強化台灣能源供應韌性」列為四大理由之一。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於公投前夕,於8月18日下午邀請到全球知名能源專家日本再生能源研究所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托馬斯・卡伯 […]
劉十賢/採訪、撰稿;張書堯/攝影、剪輯 反核或返核您會如何抉擇?國際間又如何看待核能議題?2023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以美、加為首的25個國家,曾簽署核能倡議,希望帶動全球核電發展,日本近年也陸續重啟福島核災後,曾關閉的核電廠;但同一時間,德國則成為先進國家中的非核先鋒。這些經驗給了台灣什麼樣的啟示? […]
劉修彣/BBC中文特約記者 2025年8月15日 當你用AI修圖、生成文字時,背後有一套龐大又耗電的運算工廠正在台灣運轉。 隨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和亞馬遜等國際科技巨頭紛紛在台擴大資料中心,這座島嶼希望成為全球AI產業鏈的關鍵樞紐。 台灣政府預估未來五年AI用電需求將暴增八倍 […]
和碩董事長、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近年多次於公開場合表達支持核電延役與小型模組化機組(SMR)開發的立場,視其為台灣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減碳能力的可行方案。童董事長的論述自稱務實,並提出多項數據與比較。然而,這些觀點與部分國際趨勢、核能產業現況及台灣的具體條件之間,仍有進一步討論與檢證的空 […]
國內再生能源的發展受限於自然資源、能源以及土地等,可以說是瓶頸重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趙家緯指出,目前最大的考驗其實是社會瓶頸,也就是公民參與及社會共識,而中央也不應輕忽與地方的協調工作。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表示,以太陽能為例,在台灣的推動是一條艱辛的路,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