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公民行動如何加速淨零?德國推動「漢堡未來決策」,用公民投票強化城市氣候行動

當政府淨零決心不夠積極,公民可以怎麼辦?德國漢堡市民進行名為「漢堡未來決策」(Der Hamburger Zukunftsentscheid)的公民倡議,成功收集超過10.6萬個連署,達到公民投票發起的標準,也讓城市得更積極面對淨零。

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嚴峻,各國加緊腳步邁向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德國漢堡市政府也不例外,設定2045年需達成目標,比台灣設定的2050年淨零的目標更加積極。

目前德國已有七個聯邦州將目標設定在2040年,漢堡長期作為氣候行動的典範城市,現行目標與德國其他聯邦州相比,則略顯保守。

「漢堡未來決策」倡議者盧・特勒(Lou Töllner)指出,通過公投修改現行法案,將氣候中和時間提前五年,並設立年度目標,將有助於城市及早應對未來氣候挑戰。

【圖一】「漢堡未來決策」公民連署行動。圖片來源/陳欣提供

城市碳預算確保2040氣候中和

自 2020 年起,漢堡市的氣候中和目標受《漢堡氣候保護法》(HmbKliSchG)監管,需在2030 年減少 55% 的碳排,並在 2050 年實現 95% 的減排。2023 年 12月,則通過《加強氣候保護法》,進一步提高氣候目標:2030年減少70%,並在2045年實現98%的減排。

「漢堡未來決策」運動的主要訴求不只是更積極的目標:2040年達成氣候中和,更是依據環境、氣候、能源和農業管理局(BUKEA)制定的情境 B,設定年度碳預算。與從國家目標情景(Bundesszenario 2050)由下自上的情境 A 相比,情境 B 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基於漢堡的現狀,專注於特定領域(產業、家庭、商業、運輸)能源消耗的碳排進行推測,這種方式更強調地方自主性,確保決策能夠符合漢堡的實際需求。

【圖二】環境、氣候、能源和農業管理局(BUKEA)情境B 年度減量目標。圖片來源/Neue Hamburger Klimaschutzziele

如圖二所示,該情境規劃了2024年至2030年、2035年、2040年和2045年的部門別與總體減排目標。其中,參議院批准並立法通過 2030 年和 2045 年的目標,並將 2030 年 69% 的目標上調至 70%。

「漢堡未來決策」基於研究數據與參議院調整結果,逐年縮減的排放預算,以確保2040年達成氣候中和的目標,比較如圖三。

【圖三】情境B與漢堡未來決策年度減量目標圖。圖片來源/:Hamburger Zukunft Entscheid

加速盤查,以利氣候治理

對漢堡市而言,目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數據需要 15 至 18 個月後才能確定,與全國能在 3.5 個月內發布相較之下,無法及時進行必要的調整,因此「漢堡未來決策」呼籲漢堡市政府縮短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的發布時間,減少至 6 個月內。

此外,「漢堡未來決策」認為應建立明確的應對機制,主張當未能達成減量目標時,應在 5 個月內提出具體的補償計劃,並將整體碳預算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以避免短期失敗對長期規劃的負面影響,確保氣候目標不因一次性偏差而脫軌。

為實現 2040 年氣候中和的最終目標,漢堡市必須將碳碳預算維持在規定範圍內,故「漢堡未來決策」建議,每年超出或低於目標的碳預算應納入未來 5 年內的調整範圍,透過動態調整機制確保碳預算不超過設定上限,從而實現長期減排目標,推動城市邁向氣候中和。

公民投票進程:從倡議到實踐的關鍵步驟

自2023年6月,此公民運動開始籌備,進行政策的評估與研究,並於12月29日正式註冊為公民倡議。

根據規定,公民倡議需在6個月內收集至少1萬個連署支持。「漢堡未來決策」僅用4週便成功收集了2萬3,316個簽名,並於2024年1月31日提前提交市政廳,最終於2月27日獲參議院確認。

在公民倡議期間,「漢堡未來決策」於市政廳環境委員會的公開會議中陳述訴求,並於5月6日開始與社會民主黨和綠黨展開對話,希望能直接在議會通過法律文本而無需舉行公投,但未能成功。因此,在9月至10月期間需要收集6萬5,835個連署。最終,「漢堡未來決策」在三週內成功收集了10萬6,374個簽名,並於10月21日提交。

【圖四】「漢堡未來決策」在三週內成功收集了10萬6,374個簽名。圖片來源/截自Hamburger Zukunftsentscheid facebook

參議院隨後有六週時間審核並確認結果,預計公民投票將於2025年秋季舉行,屆時所有具有選舉權的漢堡市民將對該法律進行投票。若多數投票者支持該法律,該法律將於一個月內正式生效。2026年6月30日將發布首份評估報告。2027年6月30日,根據第二份報告審查預算狀況,若碳預算超標,參議院需在五個月內制定首個緊急計劃,並於同年設定2040年的年度目標。

根據北德廣播公司報導,該倡議獲得了來自多個組織和機構的廣泛支持,包括工會(如ver.di)、漢堡戲劇院(Hamburger Schauspielhaus)、德國自然保護聯盟漢堡分會(BUND)及聖保利足球俱樂部(FC St. Pauli)等,動員進行連署。支持者透過動員連署、社群媒體宣傳,以及在公共場所張貼海報來表達支持,甚至在街頭海報上也能看到部分支持團體的照片,例如【圖五】右二即顯示了聖保利足球俱樂部的參與。

【圖五】「漢堡未來決策」運動廣告張貼情形。圖片來源/陳欣

聯邦與地方政治變動與氣候政策的分歧

漢堡聯合執政的社會民主黨(SPD)和綠黨(Grüne)對「漢堡未來決策」的訴求看法不一。漢堡市議會綠黨(Grüne)黨團主席多米尼克・洛倫岑(Dominik Lorenzen)認為可以達成,儘管實施過程中需要採取積極措施,但與巴黎協定的1.5度C目標相比,這一目標並不過於激進。

然而,社會民主黨(SPD)市議會黨團主席德克・金舍夫(Dirk Kienscherf)則表示,儘管大家在目標上達成共識,但如何實施該目標仍需考慮可行性。他對綠黨是否具備具體的實施計劃表示懷疑,並指出目前缺乏具體方案。漢堡市長彼得・特岑舍(Peter Tschentscher)則警告過度加速減碳進程可能會導致收入有限的公民的需求被忽視。

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於2025年2月23日舉行,而漢堡州議會選舉則定於2025年3月2日進行。在聯邦層面,選舉結果顯示,中間偏右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以28.5%的選票、208席成為最大黨。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約20.8%的選票、152席排名第二。而現任總理奧拉夫·蕭茲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則獲得16.4%的選票、120席,表現不如預期,未能維持過去的優勢。綠黨(Grüne)獲得11.6%的選票、85席。

儘管AfD取得歷史性進展,成為第二大黨,但由於其極右翼立場,主流政黨仍拒絕與其組建聯合政府。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領袖弗里德里希・梅茲強調,將優先處理移民政策、經濟穩定以及歐洲的外交和安全事務。

漢堡的政治格局與聯邦層面有所不同,漢堡的選民更傾向於中左翼政黨。選舉結果顯示,社會民主黨(SPD)以33.5%的支持率,繼續穩固其作為漢堡最大政黨的地位。基督教民主聯盟(CDU)的支持率為19.8%,略有上升,超越綠黨(Grüne)成為第二大的政黨。綠黨則獲得18.5%的支持,仍是漢堡的重要政治力量。儘管AfD近年來在全國範圍內支持率上升,尤其在東部地區獲得較多選民支持,但與全國趨勢不同的是,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漢堡的支持率僅為7.5%,低於與左翼黨(Linke)的11.2%。

【圖六】「漢堡未來決策」推動的公民投票預計將於2025年秋季舉行。若多數投票者支持該法律,該法律將於一個月內正式生效。圖片來源/截自Hamburger Zukunftsentscheid facebook

綜整目前漢堡前五大政黨的氣候政策,社會民主黨(SPD)保持原訂2045年達到氣候中和,著重​​強化基礎設施,擴大極端天氣事件的民事保護和救援服務;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在聯邦選舉提出2045年達到氣候中和,並在地方選舉中強調透過對現代技術、再生能源和永續交通的投資,讓漢堡成為氣候保護和能源方面的先驅;綠黨(Grüne)支持漢堡2040年實現氣候中和;左翼黨(Linke)喊出最遲在2035年實現氣候中和,促進再生能源、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和擴大供暖網路;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並未提出實現氣候中和的具體時間,反而拒絕現行的氣候政策,主張解除對化石燃料的限制並推廣核能作為替代方案。

漢堡的氣候政策在社會民主黨主導下,持續朝向減少碳排放和實現氣候中和的方向發展,漢堡市長彼得・特岑舍表示,他將首先與綠黨進行會談,但隨後也希望與基民盟展開對話。然而,最終選擇與綠黨維持紅綠政府,還是與基督教民主聯盟組成紅黑政府,將影響政策的具體執行方式與優先事項。若與綠黨繼續合作,由於綠黨對於該訴求的高度支持,漢堡的氣候政策可能將更加積極,進一步加快邁向氣候中和的步伐;若與基民盟合作,雙方同樣支持保持原定目標,於2045年實現氣候中和,因此在是否提前至2040年達標的議題上,可能缺乏足夠的對話空間,導致氣候政策的推進力度相對保守。

此外,由於各政黨對實施計劃想法不一,並隨著AfD在聯邦和地方層面的影響力增強,對於氣候政策的抵制和反對聲音可能會加大,這將迫使執政政黨在推動環保措施時更加謹慎,以便取得更廣泛的政治支持。因此,未來的政策制定需要平衡不同政治勢力的需求。

回顧台灣:地方減碳進程

近年來,台灣各縣市政府陸續將中期減量目標納入淨零自治條例。以台北市為例,其《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成為全國首部完備的地方政府淨零管理自治條例。根據該條例的第7條,台北市設定了具體的中期減碳目標,包括2030年比2005年減少40%、2040年減少65%,並計畫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高雄市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第4條亦規定,應以2年為一期訂定碳預算(即排放上限),並提送給市議會審議。明確的目標設定不僅有助於城市、經濟及公民的轉型規劃,還能通過定期檢查目標的實現進度,確保行動的有效性。

然而,與漢堡等國際城市積極推動氣候行動相比,台灣的氣候政策仍顯得較為保守,特別是在設立明確的年度減排目標和調整機制上,仍面臨不少挑戰。台灣的城市層級在未來減碳過程中的角色尤為重要,當中央政策進展緩慢或停滯時,地方自治條例往往成為推動政策變革的重要力量。

無論是漢堡還是台灣地方政府,如何結合公民與政府的力量,並在時限內付諸行動,將決定我們能否在2050年迎接一個更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