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不足的淨零戰略,台灣如何達到2050淨零目標?
By 趙家緯 /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原文2022.12.29刊載於商周
繼國發會在今年3月宣布「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後,相隔9個月,終於趕在年末提出如何邁向淨零的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眾人引頸期盼,但計畫內容卻有「三不足」 — — 雄心不足、政策工具不足、工業轉型去碳規劃不足,如此恐怕難解台灣的「碳焦慮」。
有12大戰略,但預算分配還沒出爐
趕在跨年前夕,國發會在28日公布12項關鍵戰略,規劃期程,是從明年起到2030年間,但每個關鍵戰略更具體完整的細節,又預告要延期到農曆年前才能公布,是故尚無法掌握各行動計畫的預算分配。
不足的部分,放在後面說。先談談這12大戰略研議過程,跟以往的氣候政策有何不同。
首先,這是台灣政府首次橫跨多個部會,進行橫跨8年期程的策略及預算規劃。
其次,這次計畫終於擺脫了「老迷思」 — — 最根本的能源轉型,不是電廠愈多愈好,而是要藉由大量儲能投資,把再生能源發的電儲存下來,建構彈性優先、靈活調度的電力系統。
第三,政府提出了公正轉型具體措施,還要求每個戰略都要做公正轉型評估,即轉型後對不同族群有何影響,一改過往能源轉型只考慮硬體建設、創造商機的路線。
「三不足」 讓台灣難進G7氣候俱樂部
上述已是台灣在氣候政策上的三大突破。但接下來,我要講講不足的部分:雄心不足、政策工具不足、工業轉型去碳規劃不足。
首先,要確保台灣可邁向淨零排放目標,拿到七大工業國將正式籌組的「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的入場券,台灣得展現出真正的決心來。
可惜的是,這12大戰略雄心不足。依照現有政策與工具,台灣在2030年,至少可減少30%碳排;我在2020年發表的台灣淨零路徑研究,則需到40%。
但根據國發會規劃,台灣在2030年的整體碳排量,只需要比2005減量24%,這完全不符合台灣淨零路徑。
積極目標,是為引導短期內市場、資金與科技發展,如果目標保守,對台灣衝刺淨零效果有限。
以美國為例,其2030目標訂為較2005年減半,但其確切可藉由通膨抑制法的氣候投資,可達到的減量幅度約40%,剩下10%則強調由於整體減碳條件的建構,可促進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減量,便可達成。台灣方面,ㄧ方面在簡報中,盤點12個戰略逐一貢獻的減碳效益,便可達29%,另一方面,六都的2030年減量承諾至少均達30%,但最終卻在經建部門的抗拒下,僅提升至24%,讓各界懷疑政府的淨零企圖心,無助引導資金、市場與科技的發展。
其次,是政策工具不足。
目前政府雖以氣候法制作為基礎,提出7大法律跟法規命令12項等,但在無論是運具電動化、工業節能上,諸如公共採購、資訊揭露等的角色,都沒有見到完整的政策工具規劃。
第三,政府對最難減碳的工業部門,去碳化規劃零散。
在12項關鍵策略中,沒有一項是以工業為題。雖然台灣工業排碳比重過半,且攸關台灣可否擠入氣候俱樂部,但目前工業去碳化政策,卻是零散於節能、氫能、資源循環零廢棄等,綠色金融跟公正轉型在工業去碳化的角色也未能策略性規劃。
我建議,若要彌補三不足,政府的誠意至少要作足。
首先,當然是上調2030年減碳目標量!
國際上將從2023年後半年起,啟動第二次國家自訂貢獻的研擬(指各國列出減碳目標),各國需研提2035年目標。而依據國內法規要求,正式具有法定效力的2030年階段性管制目標,也需要在2024年時要提出。因此,再怎麼樣,都不該只有減碳24%。
而且,這次規劃,已明定2030年台灣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要達到46GW左右,這代表:2030年時,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破1100億度,換算一下,等於綠電密集度每年可以以2%速度成長,佔整體發電三分之一,減少燃煤發電量從1200億度降至300億度。若再搭配工業製程與運輸部門的減量,現行政策承諾都可達到2030年相較2005年減量30%的目標。
因此,建議政府擬定第二次國家減量目標時,得依據「符合淨零路徑」、「科學為本」與「充足引導作用」等原則,訂定積極的2035年目標。
第二,政府除了要在農曆年前公布完整行動計畫外,務必要補上「工業去碳化」補充專章。
占台灣排碳量過半的工業部門,其減量措施牽涉了節能、循環經濟、碳捕捉封存、氫能發展等,更需仰賴綠色金融驅動足夠的投資,以及推行公正轉型因應勞工與社區經濟的衝擊。
但本次關鍵戰略中,工業淨零議題,散落各戰略中,且主責此事的工業局仍多著墨於輔導措施、協助產業公會自主提出轉型路徑等低管制強度作為。
COP27之後,七大工業國都已明確要加速工業去碳化,這是國際趨勢,台灣必須得跟緊。
最後,是公正轉型需要具體落實。
近年來國際對於公正轉型的討論,從緊急救濟,演變成事前規劃氣候政策。
台灣這次公布的公正轉型戰略,雖提出未來至2030年時,各部會匡列338億元的預算投入公正轉型,但其中以碳匯佔比最高。
再看細一點,每個行動計畫對公正轉型影響範疇的分析,對於衝擊最大的煉油、石化、鋼鐵產業討論極為不足。顯然,各部會知道這很重要,但缺乏顯方法學,就沒法掌握如何研擬適切的因應策略。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說,公正轉型是要「盡力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想讓這事發生,就得建立跨部會推動小組與公正轉型委員會,有專人盯著、有人管、有人找方,才能讓此事不只流於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