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昨日公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Results, CCPI)評比結果,台灣在60個國家之中名列57名,各項指標獲得差或非常差的評分,國內氣候團體紛紛呼籲政府提出更積極的作為。環保署則回應,評比採全球齊頭式評分,忽略各國不同情境的差異,不具參考價值。
國內學者分析,今年台灣在某些指標拿到較高評比,是對我國的一大鼓勵。學者也提醒,評比是以「實際成果」評斷,雖然台灣各方面都有些微進步,但相比之下,其他國家進步更多,顯示我國仍有許多可以做、但都沒有做的施政。
台灣逃不出氣候低段班 環保署連年以「齊頭式」駁不合理、不具參考價值
2023年度「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3)評比全球60個國家減緩氣候變遷的進展。去年因引用錯誤人口數,導致台灣成績低下,雖然最後台灣排名從60名修正到58名,但在最新報告中,台灣比起去年上升1名,排在第57名,依舊未能跳出「非常差」的低段班。
報告指出,台灣的分項指標以「氣候政策」表現最好,其餘指標如人均溫室氣體排放、2030年排放目標等表現,均被打上最差成績。在這之中,僅「再生能源目前趨勢」(Renewable energy current trend)得到罕見的「佳」(High)。
我國CCPI排名落後多年,國內民間專家、團體都相當關切,而環保署往年的回應,則從一開始的尊重各評比結果,到指出評比不具參考價值。
環保署昨日晚間說明,CCPI評分方式不合理,德國看守協會依巴黎協定路徑,設定台灣2030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為2.7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僅以此判斷我國無法達成減排目標,給出「非常差」的評斷,完全沒有考慮我國產業結構,也不符合氣候公約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
環保署表示,在「再生能源」及「能源使用」項目下,CCPI採齊頭式,以2050年再生能源100%及全球統一人均能源使用量作為各國目標,對於我國屬獨立電網,能源經濟外貿導向的特性相對不利,導致成績不理想。
環保署指出,雖然評比排名不具參考價值,我國與全球大多數國家一樣,以2050淨零排放為目標,積極務實推動減碳工作。
趙家緯:台灣應著眼全體能源 不該只談發電占比、綠能裝置容量
民間團體仍提出評比的參考之處。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分析,今年台灣某些指標拿到較高的評比,如再生能源目前趨勢獲評「佳」,代表再生能源成長的速度獲得認可,可說是對台灣一大鼓勵。
不過,趙家緯提醒,台灣對於再生能源使用著重在電力占比,但CCPI評比採用的是「全體能源」,包含運具、石化業,因此很重要的是,我國應宣布2030年全體能源轉型的目標。
與此同時,我國人均能源使用(TPES)趨勢被評為「中等」,表現看似顯著,但這是受惠於疫情因素,石油消費減少所致。政府能源政策還應加強能源密集度提升的討論,以整體能源效率來評估,不該只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或裝置容量。
徐光蓉:評比以實際成果論斷 台灣仍有「可以做但都沒做」的措施
參與本次評比的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強調,評比是以「實際成果」來評斷,雖然台灣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但整體進度仍屬緩慢,去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僅占6%左右,看起來很難達成2025年占比20%的目標。同時,節能政策止步不前,對比國外不斷加嚴的節能目標,國內顯然還有很多「可以做但都沒有做」。
我國今年初公布2050淨零路徑,展開各項減排工作,如今評比成績依然不理想,徐光蓉點出,台灣各方面氣候行動都有些微進步,但其他國家進步更多。政府喊出淨零目標,但目前還看不到實際成績,減碳政策也不夠明確,不免被外界懷疑只是「口號」。
學者建議 對內推進氣候法 對外展開氣候外交
我國在「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目前趨勢」項目獲評「中等」,趙家緯認為,相較其他碳排不斷成長的國家,我國已比去年進步,是有在減排的象徵。至於該改善的部分,則是在氣候政策上,我國應重整國內氣候治理機制,並盡速通過「氣候法」等法案。他舉例,國發會淨零路徑的12項關鍵戰略欠缺細節,導致相關預算無法編列,當時的8年9000億預算,明年度僅有600億,恐怕沒有足夠的經費達成任務。
除了國內氣候政策,趙家緯建議,對外也有台灣能幫上忙的地方,如國際外交上,台灣具備強大的氣象實力,可協助發展中國家建立早期災害預警系統等,雖然目前台灣不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但這些行動也有助未來的國際談判。
同樣參與今年度評比的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理事長文魯彬則提醒,再生能源的出發點是對環境友善,但我國相關設施卻不斷破壞環境,如光電侵占濕地、離岸風電與白海豚棲地或漁業的衝突。最終發出來的電,又回去供給高耗能產業如半導體業。縱使近年政府高呼能源轉型,只要不檢討產業政策,未來不可能有實質改善。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與歐洲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