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1.5°C需要的42項任務僅「輕量電動車」達標,擴大碳定價、取消化石燃料補貼皆受挫|全球氣候行動報告(上)|COP28中場戰役

分析完成 expand_more 2023氣候行動情勢報告評估了42項2030年前應達成的短期目標,僅輕型電動車銷售占比達標。再生能源發展迅速,但淘汰化石燃料發電進展緩慢。運輸部門排放量持續上升,永續交通模式轉變緩慢,但電動車銷售成長可觀。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行動需加速以達成1.5°C升溫目標。


1.5°C需要的42項任務僅「輕量電動車」達標,擴大碳定價、取消化石燃料補貼皆受挫|全球氣候行動報告(上)|COP28中場戰役

文:楊沛為/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助理原文於11/28刊於CSR@天下

COP28前夕,由知名智庫及貝佐斯地球基金組成的「系統變化實驗室」,發布2023年全球氣候行動報告顯示,42項評估2030年前應達成的短期目標,僅輕量電動車銷售占比達標,有逾半項目接下來近乎得2倍速加緊達成。且減緩去森林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以及擴大碳定價體系的進度,在過去一年中遭受近年最顯著的挫敗。

《巴黎協定》簽訂以來首份檢核200國氣候行動進展的「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將在本(11)月底於杜拜登場的COP28峰會進入最終政治談判階段,各國將在今年9月所發表的技術評估(technical assessment)報告內容的基礎之上,辨識出各國行動與支持待強化之面向、產出政治協議。在氣候危機相關災害持續惡化並蔓延,但包括太陽光電與風電等解方同時也在迅速擴張的當下,全球總體在氣候行動、達成巴黎協定1.5°C升溫目標上的確切進展是各方高度關注卻也不易綜整的議題。

由知名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貝佐斯地球基金(Bezos Earth Fund)等單位所合作組成的系統變化實驗室(Systems Change Lab)近日所發表的今年度「全球氣候行動情勢報告」,就以達成世紀末升溫1.5°C、2050淨零排放所需的行動為前提,提出共42個各部門在2030年前應達成的短期目標,並以此衡量當前進度。

相較於去年評估的40項指標中沒有任何一項達標今年的42項指標中至少有了「輕型電動車銷售佔比」一項符合2030年排放減半的短程目標(詳見圖一)。全球具有氣候風險揭露義務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因歐盟、印度、日本等國的新法上路而亦有顯著的進步,從去年的3國、約佔全球總排放量3%成長到現今的35國、20%,但要達標仍須在加速1.5倍。

2023氣候行動情勢。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其餘指標則有超過一半(如燃煤發電汰除、建築部門去碳化、減緩去森林化等)必需在2030年以前加速至少兩倍。另外也有六項指標仍然在朝錯誤的方向前進。

取消化石燃料的公共補貼、減緩去森林化、擴大碳定價體系等方面的努力則在這一年內經歷了近年來最顯著的挫折:去森林化自2016年以來首度惡化,政府對於化石燃料的補貼金額與2020年相比成長了近兩倍,來到近十年來新高。

要守住升溫1.5°C的防線並避免氣候危機最嚴峻的衝擊,需要的是將全42項指標都步上正確的路徑。在COP28即將召開之際,要如何使各國的政策、金融和支持措施皆投入到彌補這些既有缺口當中,是當前的挑戰。本文以下整理今年度氣候情勢報告在零碳電力系統、永續運輸、重工業去碳化、碳移除和氣候金融等五大面向的進度追蹤與分析,並以此作為台灣氣候政策與治理進展之對照。

全球零碳電力來源迅速成長,但淘汰化石燃料發電的進展不如人意

發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22年來到了史上最高,但隨著再生能源的裝置與發電量迅速地成長,電力部門的排放已漸趨穩定且可能於今年開始下降。包括太陽能和風能在內的零碳科技操廣泛而言皆已成熟且商業化,其成本連同相關儲能技術也持續地以前所未見的速度下降。尤其是太陽能光電和陸域風電目前對全球至少2/3的人口而言已是新建發電來源中最便宜的選項。成本的下探在近年來驅動了這些技術的採用屢破紀錄,強烈的證據也顯示光電往後仍將指數性的成長。

特別值得欣慰的是,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最快的地區中有許多是如納米比亞和烏拉圭等發展中國家,其風電與光電的擴張同時也在增強能源安全、擴大通電人口上助了一臂之力。但電力部門若要達到與1.5°C相符的目標,這些進展仍須急劇加速:全球風電與光電的發電占比目前每年成長約14%,這個數字需要在2030年以前達到24%。

而電力部門的去碳化同時也需要迅速降低化石燃料發電,但在淘汰燃煤和燃氣發電上目前的進度遠遠落後。在再生能源迅速擴張的同時,許多國家仍在投資化石燃料發電廠。目前運轉中的燃煤電廠共有超過2400座,另又有530座新電廠在興建中。若要與巴黎協定的目標相符,燃煤發電的佔比必須以較當前快7倍的速度下降,這相當於在2030年以前每年要退役240座平均規模的燃煤電廠。另外,各國也必須以較現在快10倍的速度淘汰未搭載碳捕捉利用與封存的化石天然氣,方能避免將來的排放鎖定(emissions lock-in)。

永續運輸模式的轉變仍尚未引起迴響,但電動車銷售已開始起飛

收入增加所連帶提升的交通里程和汽車持有率使得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穩定上升。舉例而言,全球汽車持有率從2015年的每1000人240輛成長至2020年將近280輛,尤其已開發國家的成長幅度特別高。不出所料的,在美國等富裕國家,私家車的使用量不僅高居不下還繼續成長。

要降低這些私家車的行駛里程需要的是更為永續的運輸模式:步行、騎乘自行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但在排放量高的城市,擴建自行車道與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的計劃雖朝正確方向發展,進展卻仍過於緩慢。這些城市需要在2030年以前每年建造合計140,000公里的自行車道、約1,300公里的地鐵、輕軌和巴士專用道。

要降低私家車的行駛里程,需要的是更為永續的運輸模式。如今,相比起目標進展卻仍過於緩慢。圖片來源/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儘管在驅動整體運輸模式轉變的過程具高度挑戰性,但在既有交通形式的電動化方面近年來有相當可觀的進展。輕型電動車的銷售比目前就在達到其2030年所需目標的路徑上。成本的下降、里程續航力的提升和充電基礎設施的擴建都是近期電動車銷售比指數性成長的關鍵。挪威、冰島、瑞典、尼德蘭和中國是電動車採納最快的幾個國家。長途運輸去碳化的進展倒是有些滯後,卡車、航運與空運方面仍須更多的資源支持才有機會達到2030年的目標。

(延伸閱讀:工業去碳化停滯、氣候融資達1.4兆美元卻遠不及達標所需| 全球氣候行動報告(下)|COP28中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