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 二月淨零轉型新訊

【外媒】

0106 Hydrogen in 2025: The Journey through Progress, Pitfalls, and Policy Shifts • Carbon Credits

美國藍氫市場引領全球

2025年,美國氫能市場將呈現以藍氫為主導的發展態勢。預計藍氫年產能將達到150萬噸,較綠氫增長幅度高達十倍。根據行業報告顯示,至少三個大型藍氫項目將在今年邁入最終投資決策階段,美國很可能躍升為全球最大的藍氫生產國。

綠氫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在當前政策環境下,綠氫產業的發展正面臨諸多考驗。川普政府對潔淨能源關注度降低,可能導致綠氫項目的最終投資決策不及預期。此外,數據中心對電力資源的強勁需求,加上電網併網延遲等技術性障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綠氫產業的發展進程。值得關注的是,運輸和鋼鐵等重工業領域的部分綠氫項目可能因此被迫推遲或取消。

新興市場綠氫發展潛力巨大

儘管在美國市場面臨挑戰,但南美、中東、印度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綠氫發展前景卻十分光明。這些地區有望在2025年啟動多個超大規模綠氫項目。其成功要素在於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能夠提供低成本的太陽能和風能,再加上各國政府積極的政策支持,使項目在經濟性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以印度的卡金納達項目為例,通過充分利用現有氨基礎設施並獲得政府補貼支持,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電解槽製造優勢顯現

在全球電解槽市場中,中國製造商正在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特別是在東南亞、中東和北非等地區。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占據北美和歐洲以外市場至少三分之一的訂單份額。這一優勢主要源於具有競爭力的價格、較短的交付週期,以及強大的產能保障。更重要的是,中國計劃於今年新增超過10吉瓦的產能,這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

歐美綠氫創新突破

在歐洲,綠氫發展正在加速推進。歐盟委員會已啟動總額近20億歐元的氫能拍賣項目,這是其46億歐元淨零技術加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市場更是表現活躍,多個規模在5至50兆瓦之間的綠氫項目正在積極開發中,這些項目將為工業生產、電網調節以及氫能車輛提供潔淨能源支持。

氫能供需市場待平衡

市場研究顯示,在已達到最終投資決策的550萬噸低碳氫能產能中,約有250萬噸尚未簽訂銷售合同。這一現象在美國藍氫領域尤為明顯。而在歐洲市場,由於碳交易和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實施,部分開發商選擇保持產能未簽約狀態,以期待更優化的市場價格。

美國核能潔淨氫政策

美國財政部最新發布的潔淨氫稅收抵免政策,為瀕臨退役的核電廠開闢了生產潔淨氫的新途徑。這一政策不僅為潔淨氫產業提供了投資穩定性和靈活性,還推動了相關能源企業的股價顯著上漲。這些政策的明確導向將有效促進更多潔淨氫項目的落地實施。

總體而言,2025年全球氫能產業將呈現出區域發展特色鮮明、技術路線多元互補的格局。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氫能產業有望實現更大規模的突破性發展。

0106 Nuclear becomes eligible for hydrogen tax credits under updated US rules

這項政策的背景源自2022年通過的《通貨膨脹減降法案》中的第45V條款,旨在支持多種途徑生產的潔淨氫。最初版本的規定較為嚴格,要求用於生產氫氣的電力必須來自投產時間不超過氫能設施運營前三年的發電設備。這一限制實際上排除了核電在內大多數現有潔淨能源發電設施。

美國財政部和國稅局最新發布的最終規則在保持增量發電要求的同時,提供了更多認定途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核電廠的特殊考量:對於「面臨退役風險」的核電廠,每座符合條件的反應爐最多可將200MW的發電量認定為增量電力。這一規定的制定基於一個重要觀察:「某些核電廠因經濟因素面臨退役風險,如果能夠避免核電廠退役,那麼用於氫氣生產的額外需求實際上不會導致額外的碳排放。」

美國最大的無碳能源生產商Constellation公司對這一政策調整表示歡迎。該公司總裁Joe Dominguez指出,這一變化使得相當部分現有商業核電機組可以獲得氫能生產補貼。這對於希望轉型使用潔淨氫能的客戶來說極為重要,因為他們需要可靠的核能支持。

這一政策調整對2023年獲得約70億美元聯邦資金支持的區域潔淨氫能中心項目具有重要影響。其中,Constellation參與的MachH2中心計劃在伊利諾伊州的LaSalle潔淨能源中心建設全球最大的核能驅動潔淨氫生產設施。目前,該公司正在仔細評估最終規則以及新提出的輸電收費對項目可行性的影響。

0207 Government warned over ‘high risk’ multibillion-pound backing for carbon capture | The Independent

英國政府推動的碳捕捉技術(CCUS)計劃將對民生能源支出造成重大衝擊。議會公共帳目委員會指出,在未來25年中,這項耗資217億英鎊的計劃中,高達四分之三的資金將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意味著英國民眾,儘管已經承擔著全球最高的能源費用,還要為這項未經驗證的技術支付更多的電費。

公共帳目委員會主席特別強調了這項政策對電費的影響,指出無論是一般消費者還是工業用戶,都將面臨能源成本的顯著上漲。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在規劃這項龐大支出時,竟然沒有建立任何機制來確保納稅人和消費者能從項目成功中獲得經濟回報。

委員會質疑在當前能源價格已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政府是否應該將如此巨大的財務負擔轉嫁給消費者。報告建議政府應該重新評估項目的可負擔性,並建立相關機制,確保當計劃獲得成功時,承擔高額能源費用的民眾能夠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

此外,政府在2024年已下調減碳目標,這不僅引發了對計劃實施效果的質疑,也讓人擔心消費者可能為一個效益未明的項目承擔過高的能源費用。委員會呼籲政府應該同時發展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減排方案,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且昂貴的技術路線,以減輕民眾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