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 四月地方氣候行動新訊

【國際重要政策動態】

A.朝無車城市邁進 巴黎公投贊成擴大行人徒步區

巴黎於 2025 年 3 月 23 日舉行的公投中,首次將投票年齡下調至 16 歲。​根據《The Connexion》的報導,此次公投允許 16 歲及以上的市民參與投票,然而,16 至 18 歲的年輕選民中,僅有約 300 人登記投票,顯示出對此議題的參與度較低。

此次公投儘管投票率偏低(約 4%),但支持者佔多數,計畫目標是擴寬人行道、增加綠化並移除 10,000 個停車位

一、背景與影響

1.城市綠化比例:​巴黎的綠地僅佔城市面積的 26%,低於歐洲首都平均的 41%。

2.交通政策延續:​此次公投是巴黎市政府自 2023 年以來的第三次類似公投,前兩次分別是禁止電動滑板車和提高大型 SUV 的停車費用。

3.交通量變化:​自 2000 年以來,巴黎的車輛交通量已減少超過一半。

二、通過項目與實施內容

項目 內容
新增行人專用街道 將 500 條街道改為行人專用區,平均每個行政區(arrondissement)新增 5 至 8 條。
停車位減少 預計移除約 10,000 個路邊停車位,約佔全市總數的 10%。
居民諮詢 市政府將與各區市長合作,透過居民諮詢決定哪些街道將轉為行人專用區。
綠化與公共空間 目標是在每位居民 300 公尺範圍內設置一條「花園街道」,提升城市綠化率。
預算 每條街道的改造平均預算為 50 萬歐元

整理自外媒 (Parisians say yes to more green and pedestrian friendly streetsParis votes to make 500 streets car-free、 Paris goes pedestrianThe Real Lesson From Paris’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Less About Planning And More About Leadership(相關影片),(台灣聯合新聞網)

B.〈Paris, New York, London Cut Cars. This is What Happened Next〉Bloomberg (祐任整理)

紐約、倫敦、巴黎這三大城市,為了改善空氣品質和減緩交通壅塞,分別推動了各種限縮車輛的措施,例如市中心收費、老舊車輛罰款、降低速限、劃設無車區等。初步成效顯示,這些措施確實帶來空氣改善與交通順暢的正面影響,但同時也伴隨著政治爭議與市民疑慮。

一、三城市減車政策重點整理

城市 主要措施 初步成果 主要時間點 其他說明
巴黎 Paris – 外環道路降速至 50km/h

– SUV 停車費提高

– 高速公路劃設共乘/公車專用道

– 禁止市中心穿越車流(居民、計程車可進入)

– 空氣品質改善 12%

– 交通事故減少 17%

– 市中心交通壅塞緩解

– 2024年10月:外環道路降速

– 2024年11月:市中心通行管制啟動

– Hidalgo 市長推動,將於2026年不再競選連任

– 違規通行將罰款 €135

紐約 New York – 曼哈頓部分地區擁擠收費(最高9美元/日) – 通勤時間縮短(橋梁與隧道最明顯)

– 週末交通量下降

– 大眾運輸使用增加

– 2025年1月5日:擁擠收費正式上路 – 由民間團隊用 Google Maps 資料追蹤交通變化
倫敦 London – 超低排放區(ULEZ)擴大到大倫敦範圍(600平方英里)

– 舊款汽油與柴油車輛需繳費進入

– 氮氧化物排放減少 33–39%

– 97% 車輛達標

– 商圈人流未明顯減少

– 2019年:ULEZ 首次設立

– 2023年8月:擴大到近600平方英里

– 電動車進城免收費將於2025年底結束

– 擴大政策曾引起激烈政治攻防,但市長 Khan連任成功

二、政策系統動態討論

主題 現象與發現 意涵
單一減車措施無法全面解決污染 – 以奧斯陸為例,即便限速、禁車、電動車普及,仍有空污問題。

– 污染來源轉為輪胎磨損、燒柴取暖、撒鹽與碎石造成的粉塵。

– 減少燃油車是必要,但不足以全面清除城市空污。

– 需要搭配其他污染源管理策略。

經濟影響的預期與實際差異 – 初期擔憂減車措施會打擊小商業(如倫敦 ULEZ 擴大時的反對聲音)。

– 但數據顯示,擴大後的商圈消費與人流並未明顯下降。

– 經濟恐慌未必成真。

– 推行前後應以實際數據追蹤、持續溝通修正。

政治阻力與市民接受度挑戰 – 巴黎、倫敦推動減車政策時,均遭到保守派與部分民眾反對。

– 倫敦市長選舉中,ULEZ 成為主要政治爭議議題,但推動者仍成功連任。

– 減車政策需搭配強韌的政治領導與社會溝通策略。

– 需提前因應可能的社會與政治反彈。

城市層級超越國家立法速度 – 歐洲已有 35 座城市承諾設立「零排放區」。

– 地方行動速度超前於中央政府。

– 城市成為氣候與空氣品質治理的前線。

– 地方政府具有引領全球城市轉型的重要角色。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A.IPCC Speci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nd Cities

(資料來源:IPCC WebsiteIPCC YoutubeThe Straits Times報告架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預計於2027年發表首份「氣候變遷與城市特別報告」,為首次聚焦城市氣候議題的科學評估報告。城市目前約占全球超過70%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氣候行動與永續轉型的關鍵場域。

該報告由IPCC三個工作小組共同負責:第一工作小組分析城市尺度的氣候條件與極端天氣事件;第二工作小組聚焦城市風險、調適與韌性;第三工作小組則針對減緩潛力與系統轉型策略(如能源效率提升、都市設計、交通與電氣化)。報告由來自全球的科學家與實務工作者合作撰寫,希望以跨界合作形式推動更具行動力與在地性的城市因應策略。

目前,氣候變遷已在全球多個城市造成洪水、熱浪、乾旱等災害,突顯城市脆弱性與因應氣候變遷的需求。該報告期望能提供各地區城市因應特定氣候挑戰的策略,並分享成功的在地實踐案例,作為全球城市行動參考。

該報告旨在提供具科學依據、在地脈絡與政策導向的工具,協助各城市規劃韌性發展、落實低碳轉型與提升民眾參與,亦象徵著氣候治理逐步從「以國為本」走向「以城市為本」的新階段。

  1. OECD 《Cities for All Ages》OECD Urban Studies (2025/4) 

OECD國家城市老年人口比例正迅速上升,城市也繼續吸引年輕人人口數上升。如果沒有包容年齡的政策,可能會產生重大的社會和經濟後果,從健康情況惡化和孤立程度更高,到工作力流失、公共支出增加和人才流失。

一、背景與必要性
1.OECD 城市人口快速老化,2040 年 65 歲以上人口將達 27.9%。
2.不友善全年齡城市的代價:健康惡化、貧困增加、公共支出上升、生產力下降。
3.全年齡包容城市能同時促進競爭力、環境永續、社會凝聚力。

二、建構全年齡友善城市的政策方向

政策領域 核心策略 案例、作法
包容性城市設計與規劃 – 建立無障礙空間與可及性改善

– 強化步行、自行車與公共交通網絡

– 促進安全、綠色與多功能公共空間

慢街區(Slow Streets):如美國舊金山推動降低車速、增加步行安全

15分鐘城市(15-Minute City):如巴黎促進居民日常生活圈內滿足需求

關懷街區(Care Blocks):哥倫比亞波哥大,結合托育與長照資源於鄰里單元

創新住宅供給 – 提供符合各年齡層需求的多元住宅選擇

– 促進可負擔、可適老、近生活機能的住宅

青年共居(Co-housing):如義大利波隆那專為35歲以下設計的住宅

銀髮支援住宅(Senior Supportive Housing):如美國紐奧良針對高齡者住宅改造

代際共住(Intergenerational Housing):如美國巴爾的摩推動不同世代共同居住

老屋無障礙改造補助:如法國 MaPrimeAdapt’ 計畫

地方經濟強化與勞動力融合 – 提升青壯年與高齡者的勞動參與

– 發展銀髮經濟與數位健康產業

– 維持城市對青年的吸引力

高齡者再培訓(Reskilling Older Adults):如英國大曼徹斯特地區推動高齡再就業訓練

數位健康發展:如西班牙巴塞隆納推動銀髮族數位健康服務

城市文化吸引策略:如德國曼海姆強化夜生活與文化空間,留住青壯族群

三、行動架構

行動區塊架構 方向
策略設定 制定規劃與政策標準 – 將年齡包容納入城市規劃與建設標準

– 推動無障礙設計與普及化

– 發展代際共居、可負擔住宅方案

促進企業與社會部門參與 – 支持青年與銀髮創業、就業促進計畫

– 建立育成中心、創新平台

資源開發 動員公共與私人資源 – 推動公私合營(PPP)與地價融資工具

– 提供土地、補貼支持住宅與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政府內部能力建構 – 培訓地方官員推動全齡友善政策

– 建立年齡分群資料庫與數位雙生模擬

利害關係人協作 跨部門整合政策推動 – 成立跨部會或跨市聯盟協調小組

– 將全年齡思維納入交通、社福、住宅等政策主流化

促進世代共同參與與國際交流 – 進行共設計、參與式預算規劃

– 加入全球城市網絡,交流最佳實踐

【其他補充資訊】

A.運輸,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召開(114/4/7):第11屆第3會期內政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 召集人:牛煦庭委員 】「市區道路品質改善計畫執行效益與檢討」進行專題報告邀請內政部部長、交通部並備質詢。
【本次議案係114年度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及所屬「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市區道路)」業務費預算解凍條件之檢討改善專案報告】

🔹 內政部報告重點

生活圈道路建設計畫:111–113年執行 208.68 億元,114 年度預算 72.99 億元,達成率 98%。  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已核定 457 案、改善 799 處行人易肇事路口,完工率高達 99%(595 處完成)。

🔹 交通部報告重點

推動公路系統(非都市區)改善,總經費 228.92 億元,完成 642 件、改善道路 2,174 公里、人行道改善僅 35 公里。生活圈計畫補助 200 件,目前僅完工 98 件,施工中 33 件。
———————————–
立法委員質詢亮點與質詢主題分類(發言精要版,並挑選委員)

主題 委員/官員 內容
人行道普及與執行績效 麥玉珍委員 質疑報告執行率過高(98%、95%)但實際普及率僅36–38%,認為缺乏實際改善範圍說明與中短期目標。指出流標、經費追加、進度落後(如彰化大補鄉案)問題,要求具體措施與成效,不應僅以執行率作為績效依據。
地方執行落差與補助公平性 鄭天財委員 指出原鄉道路條件與市區不同,要求補助標準與審查流程調整,建議山地與平地混合道路設例外條款,並協助地方政府編列前期經費避免設計卡關。
執行協調與中央治理能力 洪孟楷委員 指出市區道路品質改善牽涉內政部、交通部及地方政府,需加強跨部會協調。
吳興修署長 回應流標主因為營建物價上漲,已依「已核定案優先」原則執行,新案暫緩核定。說明人行道改善已拆分兩類計畫,並解釋普及困難在於土地限制與高工程成本,未來將以標線型與路口改善同步推進。
預算凍結與政策延宕影響 劉世芳部長 說明行政院尚未達成636億元通刪與凍結共識,影響新預算執行(如社會住宅案),目前僅能用既有持續性預算。呼籲立法院針對急迫案解凍,強調依法程序辦理,避免違反預算法。

  1. 「淨零永續綠生活」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社會溝通114年 04 月 16 日直播連結
    相關檔案:開會通知單、議程及會議說明 、淨零永續綠生活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社會溝通簡報、開場說明、案例分享
    (Wishper-V3 + ChatGPT-4o)AI 逐字稿整理結果,以發言人為主軸整理會議發言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