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2025 二月氣候法新訊

【外媒】

Eco-business_Climate-conscious Singaporeans back tougher rules, higher carbon tax on polluters ahead of 2025 budget

新加坡國家氣候變遷秘書處(National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NCCS)日前結束為期一個月的2050淨零減碳路徑的線上公眾諮商。在總共收到的580份回覆當中,有高達77%的民眾認為政府應透過政策強化企業排碳的遏制因素;在支持對污染者採取更為嚴厲的政策的回覆者中,又有66%表示願意為減碳速度較快的公司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提高自身支出——雖然這些數據並不具全體國民的代表性(96%的回覆者對氣候變遷相關議題感興趣、20至39歲區間的民眾回覆狀況最為積極),但至少對於有參與此輪公眾諮商的民眾而言,許多碳密集度高的公司以「綠色通膨」和消費者的淨焦慮為氣候延遲辯護的論點是並不成立的。

另外,新加坡碳稅制度的成效也是部分回覆者和青年氣候倡議團體SG Climate Rally在其線上諮詢填答指南中所關注的重點。碳稅稅率雖於去年提升至每噸25元星幣(約18.6美元),但能源業、化工業等排放者據媒體報導在密集碳排放貿易型(EITE)產業的轉型框架下,獲得了高達76%的退稅,意謂其實質稅率在調陞之後每噸僅上升1元星幣,而非原先的五倍。此轉型框架的主管機關貿易暨產業部(MTI)表示,各廠退稅的額度是依其在特定能源效率和碳密度指標上的表現而定,後續會考慮在保護商業敏感資訊的前提下釋出政府所提供的碳稅額度總額之資訊。

根據新加坡財政部於二月初所公布的綠色預算文件,政府自2020財年以來已徵收10億元星幣(約7.4億美元)的碳稅收入。據2024年預算書,2023財年的碳稅收入為2.002億元星幣(約1.48億美元),2024財年預計將增至2.037億元星幣(1.5億美元)——在稅率調升五倍的情況下,收入為何僅增加1.7%,是政府目前尚未明確說明的。此外,安侯建業(KPMG Singapore)也指出碳稅收入的運用目前也同樣存在資訊揭露與透明度上的問題,呼籲政府明確說明碳稅收入投入企業減碳作為和補貼低收入戶電費之辦理情形。

0204_EU under pressure to simplify CBAM as it looks to combat industrial decline

由於歐洲產業陷入負擔和競爭力危機,歐盟成員國更為關注產業生存而非脫碳,再加上歐盟掌握資料顯示,僅有不到20%的企業負責了產品中超過95%的碳排放量。因此在歐洲人民黨的呼籲下,歐盟執委會正計畫要精簡CBAM,預計在2月底釋出期綜合提案,包括將簡化CBAM流程和排放報告。但這仍需經過多方審議和批准。

歐盟氣侯執委Wopke Hoekstra表示,改革後的CBAM將會讓超過 80% 的受影響歐盟企業免於CBAM的徵收,希望將CBAM限制在最大型的進口商,減少多數企業遵守規定和支付費用的負擔,讓20萬家受影響企業中的18萬家得以免於遵守規定。

歐盟官員認為這次改革的目標是為了幫助歐盟企業,,而非削弱 CBAM 的影響,因為仍有超過 95% 的進口商品會受CBAM約束,並希望藉此促成其他國家實施碳交易。

關於延期的討論,則多被認為會適得其反,因此確定不會延期。但鋼鐵工業也要求要修改CBAM,同時也強調CBAM的必要性,如果沒有CBAM,鋼鐵價格恐進一步暴跌,加劇歐盟鋼鐵公司的挑戰。歐洲鋼鐵協會Eurofer呼籲對CBAM進行三點改革,包括(1)引入結構性解方,以保護歐洲出口,確保全球競爭力(2)實施更嚴格的規則,反對規避行為(3)將CBAM範圍擴大到鋼鐵密集型下游產業。除此之外,嚴格的預設值跟免費核配調整也必須確保環境完整性。Eurofer也呼籲要簡化程序以減輕業者負擔,但不應給小型企業廣泛的豁免,卻未將其與貨物規模掛鉤,恐致CBAM的有效性被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