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202506 IETA Launches Report on The Evolution of Glogal Response to CBAM,中文摘要請見此(by雨璇)
20250710 Auditors can’t save carbon offsets (by雨璇)
為了振興備受質疑的碳抵換市場,人們普遍認為第三方查驗是確保碳權可信度的「關鍵」。 但作者指出,這種依賴其實錯置了焦點,來自多個領域的大量研究顯示,由受查單位挑選並支付費用的查驗人員,往往會產出偏向客戶利益的結果。這是因為查驗人員容易受到「自利性偏誤」(self-serving bias)影響,讓他們傾向以有利於客戶的方式詮釋證據。許多研究指出自利性偏誤最容易出現於以下幾種情境:審查內容本身模糊且需要主觀判斷時;當查驗人員是在審閱他人提出的方案而非自己做出決策時;以及當查驗結果若為負面會立刻對查驗人員造成後果,而正面判斷所帶來的風險則遙遠且不確定時。這些情況在碳抵換查驗中普遍存在。
報告針對 95 個已銷售碳權,並登錄於 Verra 的專案進行回顧分析,這些專案都已經被指出有嚴重高估的問題。報告發現,截至 2024 年底,Verra 認證的 33 位查驗人員中,有 21 位曾參與至少一個這類有問題專案的查驗,這顯示問題並非個別查驗人員失職,而是整個制度結構促成了這些結果。碳抵換體系對於遏止這些結果的能力極其有限,因為市場中所有關鍵參與者都從碳權被高估的情況中獲益,可以想像若查驗人員真的依據目前研究所建議的高比例駁回碳權申請,他們恐怕將難以在市場中立足。儘管目前有持續推動方法學的修正,但這些措施無法消除碳權計算中所倚賴的主觀判斷,而這正是偏誤的根源。由受查單位自行挑選與支付費用的第三方查驗人員,並無法如所宣稱那樣,成為碳權誠信的防線。
20250716 CBAM must not be used to export pollution (by雨璇)
碳邊境調整機制的設立,本是為了取代歐盟過時的「碳洩漏」因應措施;這些舊措施旨在保護歐盟產業免於高污染活動外移至環境保護較弱的國家。但過去二十年來,這樣的制度卻使得高排產業得以逃避巨量排放所產生的成本,而該成本則由社會其他人承擔。
歐盟執委會在7月初公布潔凈工業協議(Clean Industrial Deal)的推動計劃,將在2025年底提出立法草案,對受影響的生產商提供「與免費配額逐步淘汰程度相稱」的補償。執委會表示,這項補償措施會由CBAM收入提供資金。執委會也將提出一份更新的分析,評估CBAM涵蓋商品出口所面臨的「碳洩漏風險」。但CMW批評將焦點放在「風險」而非碳洩漏的「證據」上是有問題的,這可能會導致過度補償,並誇大因氣候政策成本而外移的風險。另一問題是,若讓非歐盟生產者所繳納的費用去補貼歐盟生產者,尤其當這些稅是針對開發中國家的產品時,是不公與適得其反的。CBAM法規中開始出現類似EU ETS中的「補償污染者」邏輯,例如免費配額與間接成本補貼,而這正是歐盟應該淘汰的制度。CMW認為必須尋找其他解方,避免持續獎勵污染最多的企業,讓他們既在歐洲污染,又將高污染產品出口到他國。
CMW指出,儘管「出口」在CBAM辯論中成為焦點,但實際受影響的生產占比相當有限。2023年,CBAM涵蓋商品中,用於出口的產量僅佔總產量的一小部分:鋼鐵18%、肥料15%、水泥7%、鋁僅3%。此外,CBAM商品在整體貿易中所占比例也微不足道。根據執委會的資料,2020年,CBAM產業僅佔歐盟總體附加價值(GVA)的0.8%,對外出口中佔比僅為2.6%。這代表目前CBAM僅影響歐盟2.6%的出口,其餘97.4%皆不受影響。正如歐盟執委會自己所說:「整體而言,CBAM對出口的影響有限。」
CBAM若對出口給予退稅,會削弱EU ETS的價格訊號,並可能違反WTO規則。若改為透過增加免費配額補償出口量,同樣會削弱碳市場效能。長期以來已有證據指出,獲得免費配額的部門,其排放並未依巴黎協定的路徑減少。2026年時,ETS免費配額仍可涵蓋97.5%的排放量,2030年才會降到50%。換句話說,重污染產業在未來至少五年內仍不必為大部分排放買單。與此同時,免費配額制度也讓各國政府與公民蒙受鉅額損失。僅2023年一年,歐盟就因免費配額損失了400億歐元的氣候投資潛力。
綜上,歐盟可以針對出口導向產業提供直接的財務支援,幫助其投資清潔技術,減少其在全球貿易中面對的壓力。這類支援也可以具體體現在競標與減排補助的分配上,優先考量出口導向企業。隨著免費配額的逐步淘汰,將釋出數千億歐元的資源,歐盟各會員國與既有資金計畫可因此具備足夠能力支持這些公司與技術的轉型。最終的長期解方,仍是推動更多國家建立碳定價制度。已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CBAM正在驅動各國制定氣候政策與碳定價策略。若此時轉向粗糙與無針對性的出口補貼,將重創這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