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_紐約氣候周_低碳交通區政策工具在國際都市推動狀況
紐約氣候周觀察
1.紐約擁擠收費(Congestion Pricing):2025 年啟動後至 9/9,曼哈頓 60 街以南的車輛少 1,760 萬輛(-12%);事故 -14%/傷害 -15%;公車 +13%/地鐵 +9%;第一季度收入 1.59 億美元,並資助 大都會運輸署(MTA)的計畫。
以紐約為首的城市級道路定價,和歐洲城市的低/零排放區共被視為同級工具箱,實行帶來的效益量化證據,正在以以下方面逐步擴充:事故減少、安全感、機動運具行駛距離量下降、運具轉移至主動運輸與公共運輸、財務增加。但在政策推行方面,仍遇到聯邦層級的政治與法律挑戰。連結1 連結2 連結3
給台灣的啟示:1.明確目的 × 開放資料能快速建立社會信任;2.收入反饋目標為公共運輸能形成正反饋;3.跨域健康指標(事故、傷害)應同步納入績效盤點。(IPCC 將「城市/聚落」視為減緩與調適交會場域,地方治理與公平性是設計關鍵準則。)
2.氣候週運輸專場(9/23):ITDP × ICCT × Crux Alliance,聚焦:電動化 × 空污 × 公平,強調健康與空污監測、零排放貨運與在地政策落地。
- ITDP 保護型自行車道投資實驗計畫:波哥大「自行車週」× 安全自行車網:9/22–28 舉辦第 18 屆自行車週,擴大夜間安全騎乘與反光宣導、學校腳踏車課程據點擴充;「騎腳踏車去上學(Al Colegio en Bici)」今年目標服務規模達 1.3 萬學童,並持續擴及郊區。
保護型自行車道策略與低碳交通區的政策架構支持:
- 學童通學「Al Colegio en Bici」今年度規模上看 1.3 萬名學生(118 名導騎與 9 名區域管理)、並擴及農村學校至少 180 名學童;媒體估算全市受惠群體已逾 9,000 名且持續成長。
- 女性安全騎行:市府以夜間騎乘與女性交通安全為主題的活動與培訓,補強性別視角(含女性機車駕訓、夜間可見度宣導等)。
- 活動與網絡:舉辦免費活動、夜間騎乘環境、反光安全「Vidas Reflectivas」宣導、增設Usaquén 自行車學校常設點。
-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9/2_SLOCAT_Transport, Climate & Sustainability – Global Status Report
SLOCAT 在 2025年9月推出《Transport, Climate & Sustainability – Global Status Report》第四版(GSR4),是目前全球相對很完整的運輸部門減碳與永續發展基準報告在「運輸部門的狀況盤點(status report)」這一類型裡,GSR4 同時滿足多運具×多層級×NDC/NAPs 對齊×診斷工具×區域與國別檔案×滾動更新等六項指標。
GSR4 是 SLOCAT 的最新運輸部門「基準盤點」,不同於過去的讀頁式年度刊本,第四版以模組化、滾動更新的互動網站發表,強化即時性與決策可用性。本版涵蓋 2023–2024 年的政策、投資與行動,並酌列 2025 年上半年最新進展。核心目標是把各國(含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運輸減碳與永續進展,轉譯為「可落地、可量測」的路徑與指標,供 NDC 3.0 與 COP30 前後政策對齊。
《GSR 4》還有8份模組之4尚未發布,2025年9月發布兩份《經濟、金融和能力建設推動交通運輸轉型變革》和《運輸路徑實現氣候與永續發展目標》報告,以下整理各報告關鍵發現:
1.《經濟、金融和能力建設推動交通運輸轉型變革》報告,關鍵發現:
- 財政與正當性壓力:全球公共支出審查日益嚴格,運輸投資需凸顯健康、空污改善、韌性等「共益」來獲得政治與財政正當性。
- 投資缺口:全球運輸基礎設施需求龐大,2015–2040 年需約 50 兆美元 。低中收入國家缺乏氣候融資、專業能力與可操作的數據工具,導致可融資性不足,影響運輸專案推進。2023 年運輸部門獲得 5450 億美元氣候資金,但遠低於所需的 2.7 兆美元/年(僅七分之一) 。
- 融資重點:未來應優先鎖定e-Bus、零排貨運走廊、基礎設施韌性等領域,並設立可衡量的 KPI 與 MRV 機制。公共運輸票價收入普遍不足,需土地開發、廣告、區域稅等方式多元化收入來源。
- 多元協作:呼籲結合國家x次國x企業多層級行動,動員公共、開發性金融機構、私部門資金,共同推動運輸轉型。
- 能力建構:需加強數據治理、規劃工具、政策評估能力,以支持低碳運輸投資決策,避免僅停留在口號或零散行動。解決之道包括:擴大獎學金、更新課程、強化學界—政府—產業夥伴關係,以及建立制度化的監測評估工具 。
- 系統性挑戰:若不改善融資機制與能力建設,NDC 與 LT-LEDS 中的運輸目標將難以落實,國際社會需更有針對性的支持方案。
2.《運輸路徑實現氣候與永續發展目標》報告,關鍵發現:
- 加速必要性:全球運輸是第二大且成長最快的溫室氣體來源,2023 年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 21.9%,其中 95% 以上能源來自化石燃料,但目前各國總體上運輸部門並未走在正軌。若要達成《巴黎協定》2050 年淨零、2030 永續目標及《仙台減災架構》,至 2050 年需至少減排 59%(相較 2020 年)。
- 國家政策:有越來越多國家在 2023–2025 年間發布「永續或零排運輸」國家策略,如美國《交通去碳化藍圖》、法國生態計畫、越南電動車轉型方案,顯示國家層級規劃的重要性。
- 全球盤點 (GST) 訊號:COP28 首次全球盤點(GST)呼籲各國加速道路運輸減排,透過基礎設施建設與低/零排車輛;並強調需整合需求管理、TOD規劃、公共運輸、自行車、鐵路等多模式策略。
- NDC 3.0 現況:95% 國家錯過 2025/2/10 提交期限,延至 9 月;截至 2025/8/1 僅 29 國提交。雖然第三代 NDC 的減排措施比前一代更廣,但仍過度聚焦電動化,且貨運、航空與航運等部門被忽視。
- 調適行動不足: NDC3.0 中,只有萊索托與尼泊爾納入運輸調適目標。
- 長期策略 (LT-LEDS):78 份提交,但多數來自中高收入國;僅 30% 有運輸減排目標,24% 涵蓋調適行動,企圖心不足,大部分減排目標設定在 2030–2050,時間點過晚,導致 1.5°C 碳預算在 2032 前就會耗盡。
- 永續發展目標 (SDGs):運輸對幾乎所有 SDG 都有貢獻,但截至 2025 年,僅 18% 的 SDG 目標在正軌上。運輸相關的指標(道路安全、全天候道路、公共運輸可近性)進展有限,甚至倒退。
國際倡議:COP26–29 推出大量多方運輸倡議(如 Avoid & Shift Breakthrough、零排車輛宣言、零排貨運聯盟等),但多屬非強制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