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台灣交通系統的政策推動停留在「車本主義」的思維,導致高私家車擁車率與低公共運輸使用率,這也使公路運輸在路權規劃上,長期偏向機動運具,不僅沒能改善台灣行人地獄的處境,交通碳排更是居高不下。該怎麼辦?
2022年12月,國際媒體CNN將台灣交通形容為「行人地獄」的報導,成為輿論的觸發點,激化了台灣社會長期對交通問題的關注,一連串的公民行動促使台灣政府將「零死亡願景」納入政策目標,更加速了台灣在運輸轉型方面的進程。
長久以來,台灣交通系統的政策推動處在「車本主義」思維,導致高私家車擁車率與低公共運輸使用率,這也使公路運輸在路權規劃上,長期偏向機動運具。
車本主義對行人與地球帶來雙重威脅
最新統計至2025年9月,全國汽車登記數已超過875萬輛,機車數量則接近1460萬輛,然而全國公共運輸市占率統計至2024年,仍僅有15.2%。
此背景也反映在台灣交通事故傷亡問題,截至2025年9月的初步統計,2025年至9月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2,150人,受傷總人數則已超過40萬人。其中,最弱勢的行人,累計傷亡總數超過1萬2,800人,從這幾年統計數字來看,台灣還是處在行人地獄之中。
長期「車本主義」政策推動衍生出的外部成本,不僅反映在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傷亡數字上,其移動污染源更是都會區空氣污染的主要貢獻者。
從全球視角觀看,運輸部門不僅是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大來源,更是成長最快的部門,也有深度仰賴化石燃料的特性。然而,除了長期的氣候影響,交通工具排放的空氣污染,更對民眾健康構造成威脅。因此,推動運輸轉型不僅是為達成《巴黎協定》的減排行動,更是有著巨大健康效益的公共衛生政策。
此一觀點更揭示交通系統轉型為何是攸關所有人的公共議題。根據永續低碳運輸夥伴關係(SLOCAT)的分析,運輸是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關鍵因素,因為運輸系統幾乎包含所有17項指標。因此運輸轉型在2050淨零目標上,不僅是氣候對策或公共衛生政策,更是推動整體社會朝向更公平、更永續發展的關鍵路徑。
永續運輸的治理架構:由社會運動加速A-S-I治理
在2023年「820行人路權大遊行」的壓力下,台灣交通法規體系迎來關鍵性的變革。作為台灣第一部交通基本法的《交通安全基本法》於2023年12月三讀通過,而專法《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草案也加速推動,行政院更核定四年400億的「行人安全永續提升計畫」,專款投入改善人行道等主動運輸基礎設施。
這些立法與財政手段的核心意義在於確立全新的治理框架,透過「2050零死亡願景」制度化與「2050淨零排放」政策的共效性,完備A-S-I治理模式的架構,要從偏重於駕駛行為管理與車輛技術「改善」(Improve),開始轉向投注資源至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建構。台灣政策方向必須投資主動運輸(步行+自行車)基礎設施,以「轉移」(Shift)民眾的出行方式,並透過規劃來「避免」(Avoid)不必要的旅次。
A-S-I 作為全球運輸轉型核心框架,台灣在政策推動上也必須著眼於運輸部門NDC3.0的政策期程建議,第一階段(2025–2030),為奠定基礎與創造有利環境,重點是建構硬體設施與完善法規框架,加速運具電動化,完備人行與腳踏車道連結公共運輸,並推動「低碳交通區」試辦與治理模式。第二階段(2030–2035):在基礎設施與法規相對完善後,全面推廣與深化治理,此階段的重點是擴大低碳交通區的政策覆蓋範圍與引入更積極的需求管理措施。

台灣運輸部門也需要具體的調適策略
根據永續低碳運輸夥伴關係(SLOCAT)第四版全球狀況報告(GSR4)強調,運輸部門對氣候衝擊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極高;各國在國家氣候承諾中,正逐漸提高調適(Adaptation)在運輸部門中的地位,以增加交通系統的韌性(Resilience)。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氣候風險,將直接威脅到A-S-I治理架構的減緩(Mitigation)成效。
根據統計,氣候相關災害對全球運輸系統每年造成約 150 億美元的直接損失,如不積極於淨零路徑的轉型推動,在當前政策情景下,運輸部門預計到 2050 年,將面臨高達 98% 基礎設施淨資產價值損失。
台灣情境下,「避免」策略旨在透過城市規劃、土地使用策略,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TOD)和需求管理減少對機動運具的需求。「轉移」策略則鼓勵使用更永續的模式,如步行、自行車、鐵路等。如果因淹水、高溫或颱風而中斷、延誤或服務取消,通勤者可能會轉向私人運具以確保可靠性,這將直接破壞「轉移」和「避免」的策略目標。
運具電動化所需的充電基礎設施、電網以及鐵路網絡等資產,也會面對氣候風險,如極端高溫會導致道路變形、鐵軌彎曲,這將阻礙「改善」策略的推動,迫使運輸服務暫停營運或進行更頻繁的維護,這直接影響淨零排放技術的投資回報。
截至 2025 年 8 月,在各國提交的 NDCs 3.0 中,55% 包含運輸調適行動,但只有賴索托和尼泊爾,有包含相關量化的運輸調適目標。
這意味著,台灣在運輸部門的調適策略「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和減緩策略「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的規劃中,需更緊密協同和整合,並提出更具體的量化目標和政策期程;如建置連續遮蔭的保護型人行道與腳踏車道,此舉不僅能提升民眾步行與騎乘的意願,創造包容身心障礙者、長者等所有用路人的人本環境,達成運具「轉移」的減緩效益,更能應對日益頻繁的熱浪,兼具「高溫調適」功能。在「避免」策略中,國土與都市計畫應引導發展遠離災害潛勢區,並透過增加都市綠覆率,應對熱島效應等方式,同時達成減緩與調適。
政策轉向的臨界點需要納入更廣義的「運輸轉型夥伴關係」
全球正邁入「永續交通十年」(2026–2035),這是一個難得的政策機會之窗。各國必須在 NDCs 3.0 中,同時納入「減緩」與「調適」的雙軌目標。
換言之,運輸政策不能僅著眼於電動化與減碳,也應回應極端氣候下基礎設施的韌性與社會的包容性需求。
SLOCAT GSR4 指出,運輸部門幾乎與所有SDGs有關聯。無論是減貧、性別平等、健康、城市韌性還是氣候行動,交通都是推動永續轉型的關鍵環節。同時,報告也揭示;在各國提交的減緩與調適策略中,涉及的利害關係人幾乎涵蓋整個社會,從政府、企業、金融、工會、社區、學界、公民團體與媒體。這意味著,運輸轉型不再只是基礎建設的議題,而是一場需要全民參與的系統變革。
2023 年的「820行人路權大遊行」社會運動撼動了台灣交通政策以往的慣性,促成台灣第一部交通基本法《交通安全基本法》出台,後續的關注與行動也引發一連串的法規與制度性變革,讓「2050 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成為法定目標,並與「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路徑結合。 這證明公民社會能夠在政治的縫隙中,開創政策臨界點,促使政府承認長期被忽略的交通結構性問題。
SLOCAT 在 2025年的全球狀況報告中特別強調,「交通系統的轉型將取決於社會運動、政策整合和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責任所產生的集體轉折點(Collective tipping point),而不僅僅是技術。唯有多方協作、跨部門治理與財務共擔,才能達成淨零與永續的雙重目標。」。
2025 年的台灣,永續運輸轉型架構在2023年由公民力量推動的制度性變革,已讓架構初具雛型,然而,截至目前,台灣政府的投資與具體政策力度仍顯不足。在「避免-轉移-改善(Avoid–Shift–Improve, ASI)」架構下,最高效益來自於「避免」措施,其次是「轉移」措施,最後才是「改善」措施,雖然運具電動化作為改善措施是必要的一環,但若不先減少旅次和運具模式轉移,單靠技術改善將難以達成減排目標,且成本更高。
根據 SLOCAT(2025)報告,「避免」與「轉移」政策可在較低成本下減少約 40–60% 的運輸排放,並同時提升公共健康、安全與社會包容性,應優先支持。
觀察交通部提出的第三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第 115 至 119 年),在未來五年總投入超過 1.3 兆元預算,包括:
- 主動運輸與需求管理:409.9 億元,用於公共運輸改善、人行道與自行車建設、共享運具推廣。
- 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852.6 億元,為最大支出項目,涵蓋公車、商用車、機車等電動化,以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 能源效率提升:35.3 億元,聚焦智慧運輸系統、新車能效標準、節能駕駛訓練等。
然而,投資結構失衡,「避免」與「轉移」的比重仍偏低,未能充分反映減碳潛力,應對齊國際,將兩者合計比例提升至總預算的 60% 至 70%,以形成更具結構性的政策投資。
台灣政策在推行層面上,從《台灣 NDC 3.0 草案》與《第三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觀察,政策期程應更具積極性,並提出量化目標。
以運具電動化為例,新售電動車市占率須加速;2030 年 60%、2035 年 100%,才能符合 2050 淨零情境;同時,應設主動運輸量化目標,如「連續遮蔭主動運輸設施覆蓋率」、「主動出行率」等。在低碳交通區部分,應設定啟動時間和擴大實施區域的時程;配合相應的政策工具,例如擁擠費、停車管理與差別收費、碳費與排放費,並提出完備治理架構的推動期程。
雖然 2023 年的「820 行人路權大遊行」社會運動曾顯著推動永續運輸議題的制度性變革,但自 2024 年總統大選後至今,相關政策動能卻明顯趨緩。無論是在《第三期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或《台灣 NDC 3.0 草案》中,運輸部門的政策議程皆未延續選前所展現的改革積極性,也未充分回應公民社會於 2023 年所提出的訴求與期望。
若要將公民社會所引發的政策臨界點,轉化為不可逆的長期制度推動,關鍵在於建立更廣義的「運輸轉型夥伴關係」(Transport Transition Partnership)。這樣的夥伴關係,應以聯合行動為核心,促使不同層級的利害關係人,從政府、企業到公民社會共同現身,分擔責任,協同治理。
作者認為,當政府的改革步伐停滯不前,公民社會就必須挺身而出,展現對於永續運輸轉型的關注,成為推動變革的關鍵力量。
即將到來的 2025/11/01「為氣候而走,打造韌性台灣」遊行,正是這股力量的集結。截止目前,這場行動不僅獲得許多公民團體響應,更串聯眾多曾參與「820行人路權大遊行」的組織,要一同上街頭,展現要求落實真正氣候轉型的決心。
我們也呼籲各層級的利害關係人一同站出來,在 2025/11/01 與我們一同上街頭,為加速台灣的永續運輸轉型共同發聲。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 於2024年12月舉辦《台灣永續運輸雙齊零論壇》。圖片來源/利祐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