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在杜拜時間13日正式落幕。
COP28是全球簽署《巴黎協定》之後的首次盤點,在會議上檢討審視人類減碳的情形,並訂下之後的調整目標,希望最後可以達到《巴黎協定》「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 1.5度」的目標。
COP28上各國討論了哪些議題呢? 各國對於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態度為何?
趙家緯博士日前剛從杜拜回國,本集零碳未來,我們就來請教趙博士。他在COP28現場的所見所聞,以及今年的會議重點和各國減碳的進度和檢討。
來賓: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趙家緯博士
本集節目要點:
- 今年的聯合國第28屆氣候大會(COP28),一大討論的重點就是「石化燃料」;「脫離化石燃料」有被明文放進協議內,近200國承諾進行能源系統轉型,希望可以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
- 許多國家針對「再生能源」的目標設定都有再提升。像是德國將淨零目標提前到2045年,歐盟也在討論2040年減碳90%,但像剛結束大選的荷蘭的新任執政黨,對於減碳就比較保守。日前因為烏俄戰爭的原因,石化燃料有「起死回生」的趨勢。此協議訂立後可以再觀察各國對於再生能源比例的推進。
- 關於「核能」的議題也在COP28中出現:第一次由國家提出核能對減碳的貢獻,由美國和法國發起宣言,提案內文提到核能在能源轉型的角色,企圖推動核能發電量在2050年前翻3倍,同時呼籲世界銀行與各個發展銀行進一步挹注核能,有22個國家簽署此宣言。
- 趙博士表示,核能的討論在COP28上確實很活躍,有22個國家簽署「核能發電量在2050年前翻3倍」,但目前全球使用核能的國家,包含台灣在內有32個國家,並不是所有核能使用國都簽署,此宣言是否可以斷言為「核能復興」還有待觀察和商確。
- 另外,趙博士也提醒「核能發電量要為現在的3倍」,此數據評估是立基於一個「過時的研究」,這是國際原子能總署發表根據2018年IPCC的「1.5度報告」裡情境的分析,核能提升3倍才可能達到淨零的目標;但實際上根據國際能源總署和IPCC新的研究,核能在2050年的貢獻大概是2倍,不是3倍;且目前電力結構的占比核能發電約9%,但未來全球用電量持續增加,核能發電占比預估會往下降,約5~7%,主要的電力的來源,核能並不是主角。
收聽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