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分類

(環境資訊中心)總預算覆議案表決未過 民團分析:三面向影響氣候治理

李蘇竣/報導 立法院今(12)日表決中央政府總預算及財劃法兩大覆議案,皆未通過,維持原決議。台灣經濟民主連合上午也舉辦座談會,邀請環保團體及學者分析,總預算遭刪凍後,對於氣候治理與能源轉型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分析:氣候治理受阻 不利淨零政策協調、公正轉型 今年初,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刪減金 […]

分類

(CSR@天下)台灣最後一座核反應爐運轉將到期,二次能源轉型該討論些什麼?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EA)統計,2021年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量首次超過核電發電量後,2023年太陽能和風能新增裝置容量更分別成長73%和51%,合計接近460GW,遠大於各國對核電的投資。再生能源,持續為全球能源的投資重心。 2025年5月,台灣最後一座核能反應爐運轉到期。接下來台灣的能源轉型是否該納 […]

分類

(Reccessary)台灣半導體業3年內用電飆升、水資源告急,國科會旗下智庫報告揭4大政策解方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但半導體業屬於高用電、用水產業,並深受氣候風險的影響,2021年曾遇「百年大旱」,缺水問題一度威脅竹科的晶圓生產。 由國科會旗下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 與環境權利保障基金會(ERF)於20日發布「氣候變遷與基礎設施韌性:台灣半導體產業水資源 […]

分類

(天下雜誌)政府喊出史上最大野心減碳目標,核二、核三延役議題浮上檯面

文/劉光瑩、天下Web only 農曆年前,總統府拋出震撼彈。總統賴清德設定最新減碳目標,2030年碳排要比2005年減少3成,比先前蔡英文總統高出5個百分點。2035年更是要減少4成。 「這數字真的很不容易,」環境部長彭啓明在與《天下》專訪中透露,去年10月第二次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後,他發現 […]

分類

(環境資訊中心)核電是AI時代解方? 國際核能專家:成本居高不下、SMR沒比較便宜

李蘇竣/報導 台灣將在今年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核三機組已達40年使用年限,但社會對於核能存續仍沒有共識。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提出核能占比30%,在野黨也高舉核電延役修法,盼用核電滿足低碳電力需求。 國際知名核能研究學者M.V. 拉瑪納(M.V. Ramana)昨(18)日首度訪台 […]

分類

(今周刊)核電成本是光電與風電的4倍!從經濟性到時效性,競爭力都不足…氣候危機「核」解?國際學者拉瑪納訪台進建言

文/朱偉銓 全球暖化引發的氣候變遷,已成為21世紀最嚴峻的挑戰,多國政府與科學家積極投入低碳轉型,試圖尋找兼顧經濟與永續的能源方案。 其中,核能因不直接排放二氧化碳,被部分人視為一條減碳的快捷途徑。然而,興建與維運核電廠所需的高昂成本、冗長審批期,以及核廢料處理與安全風險,是否足以抵銷它的減碳潛力, […]

分類

(台灣教會公報)核能有助解決氣候危機?建設與時間成本過高

【林婉婷整理報導】針對在野黨意圖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將「非核家園」表述改為「非碳家園」等修法,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特別邀請長期撰寫《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的拉瑪納博士(Ramana)訪台,於2月18日在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 […]

分類

(Reccessary)核能議題再成政治焦點,環團:核電成本高、建置久,應加速再生能源建置

隨著今年5月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核三2號機」40年運轉執照年限到期,台灣即將正式邁向無核時代,然而因應產業經濟發展,低碳能源需求水漲船高,朝野產學間的「核電延役」、「新核能應用」討論不曾間斷也愈演愈烈。 面對產業、AI用電需求攀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強調,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對人工智慧 […]

分類

2025 世界經濟論壇(WEF )重點議程側記

  【淨零轉型】 議程:State of Climate and Nature 本場講座以科技、解方和夥伴關係為主軸,討論以上三者幫助政府和企業在面對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時,提供更有力和更及時的應對措施,以應對當前正在發生的危機。 美國前副總統Al Gore指出,Climate Trace利用AI和衛星 […]

分類

M.V. Ramana/核能作為氣候解方並不可行

文:M.V. Ramana(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翻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編按:本文作者M.V.拉瑪納博士受台灣氣候行動網絡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之邀,即將來台訪問,並於2月18日(二)參與「氣候危機,核去核從?全球能源轉型下的核能爭議」國際論壇,分享其長期對於核能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