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相關重要研究 (paper 或報告)
Bärnthaler, Richard, Sebastian Mang, and Jason Hickel.(2025). Full article: Toward a post-growth industrial policy for Europe: navigating emerging tensions and long-term goals (韋翰整理)
歐盟後成長工業政策框架重構
基礎宜居性(Foundational Liveability):建立層級化、需求中心的產業生態系統,區分基礎依賴系統(住房、醫療)、生活舒適支持系統(旅遊、餐飲)和可交易服務系統,優先保障日常必需品的集體供給。
在星球和平共存(Peaceful Planetary Co-Existence):透過多極化區域合作,基於主權平等與不干預原則,減少對全球南方資源掠奪,建立最小全球共識框架。
民主協調永續性(Democratically Coordinated Sustainability):透過民主規劃和經濟決策民主化,將生產能力從目前獲利但有害的活動,轉向滿足社會需求的領域。
三大轉型策略
基礎經濟策略:透過(重新)市政化和(重新)國有化基本服務,逐步重奪對住房、照護、交通等關鍵部門的公共控制。利用歐盟競爭法豁免、修訂國家援助規則等現有制度槓桿,強化公共服務模式。
充足性安全策略:將需求管理和資源使用減量重新包裝為經濟主權、安全與成本節約的務實策略,而非主要的氣候政策。透過2040年約束性目標、修訂歐盟治理法規、建立常設公民大會等機制,系統性降低歐洲物質足跡。
綠色經濟規劃:在資本主義框架內建立國家主導去碳化機制,超越「去風險國家」模式。具體包括:央行信貸引導、公私流動性擔保、差異化準備金要求、擴大關鍵部門國有制、創新社會化等措施,持續將私人資本與戰略公共優先事項對齊。
三大策略具有關鍵互補性:基本公共服務發揮公平配給功能,確保充足獲得生活必需品;國家控制的信貸創造緩解預算限制,支持基本部門投資;充足性導向的需求管理促進永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