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倡議家)碳費優惠給太多?趙家緯憂壓縮財政資源、拖慢企業轉型腳步

 倡議編輯室 范毓雯

2023年12月,環境部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預計將在2024年正式開徵碳費,但碳費的收費制度,以及未來對國內整體經濟的影響,始終無法達成社會共識。而目前的碳費政策將透過經濟誘因,鼓勵受管制的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同時提供碳洩漏係數和優惠費率等折扣,以促進企業減碳。

碳費優惠不合理?企業既有作為反獲獎勵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過高或過低的碳費徵收費率,都無法實質促成企業投入減碳行動。如果碳費徵收價格過高,企業資金將用在繳納碳費,而無力再行投入研發或製程改善;而價格一但過低,企業也無感於營運所必須付出的減碳成本,同樣無法促使企業投入低碳技術與投資,進行淨零轉型。

但趙家緯認為,台灣實現減碳目標,除了碳費費率設定的拉鋸,還有政府給予企業過量優惠政策。他強調,目前政府設定的碳費優惠費率,可能導致企業難與國際接軌,原因在於其他國家幾乎沒有類似的優惠費率制度,台灣企業往後進行國際貿易在國際碳定價對接時,出現價格換算問題。

此外,企業因政府要求每年節電1%,亦或受供應鏈牽制、承諾購買綠電等,可達成減排,但這是企業在現行規則下本來就會執行的,卻還能以此獲得碳費優惠,並不合理。

碳費優惠不只排擠財政資源 減碳效果也打折扣

趙家緯認為,碳費優惠政策短期內確實能夠提供企業減碳的動力,但在促進長期減碳效益上還存在兩大隱憂,一是徵收到的碳費,將少於原先以每噸500元起徵預估的500億元,壓縮淨零重要財源;二是企業因應減碳的準備會有所拖延、無法明確掌握產品的碳成本,進而在貿易上削弱國際競爭力。

而台灣目前僅對碳排放大戶徵收碳費,占全國54%的碳排放量。趙家緯說明,但政府提供企業2.5萬噸免徵額度、碳洩漏係數、自主減量計劃等,折換下來,符合規定而必須繳納碳費的碳排放量,估計大約只有35%,最終有近4700萬噸的碳排被排除在外,無須負擔外部成本。

加上,企業繳交自主減量計劃即可減免碳費,表面上看起來受到碳費制度規範,實則仍無須繳交費用。趙家緯認為,應取消種種有利企業的優惠,才能真正反映出企業的減碳成本。

除了無法真正減少碳排量,也少去了減碳的重要收入。碳費的徵收和使用對於綠色能源、節能技術研發與推廣發展和應用相當重要。其次,碳費的有效運用也對提升公共財政有正面影響。例如,將碳費收入用於支持低碳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用低碳鋼鐵或水泥,達到降低環境損害和相關的健康成本。

未考量碳費後續應用 經濟影響評估不足

在最新一次的碳費審議中,環境部針對不同費率對台灣GDP的潛在影響進行了評估,但當中缺乏將碳費收取後實際應用的效果考量其中。趙家緯指出,這將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無法達到全面的理解和預測。

雖然現階段碳費徵收對一般民眾影響有限,但在不遠的2030年將全面課徵碳費,因此對於往後的民生影響,亟需提早因應。趙家緯也強調,碳費收入的用途之一是公正轉型,可以仿效歐盟,將碳費成立社會氣候基金,投入弱勢區域進行建設,解決能源貧窮問題,「這個可能不是現階段碳費的重點,但整體政策未來還是要因應這件事。」

至於碳費政策對一般民眾或低收入戶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能源成本增加。「碳費政策雖然主要針對大型碳排放企業,但其成本很可能會間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特別是在電力、燃氣等基本能源價格上。」趙家緯表示,這對於收入較低的家庭而言,能源費用的增加可能占據其家庭支出的較大比例,進而加劇財務壓力。

為了緩解此影響,趙家緯建議政府應考慮設立能源補貼或提供能效提升服務,尤其是對於低收入戶,如:對老舊住宅進行能效改造的補助、提供節能家電,或財政補助,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碳邊境調整勢在必行 台灣可先做2件事

至於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則是目前碳費討論中,尚未有明確規劃的一環,但對於台灣防止碳洩漏卻有重要性,也就是避免企業將生產量能轉移至碳價格較低的國家,從而確保國內實施的碳減排措施,不會因國際市場競爭壓力而失效。

趙家緯認為,現階段台灣完全有條件開始籌備和討論此機制的建立,例如針對台灣和進口國的產品排放量差異,進行資料盤點與揭露,「不是短期做不到碳邊境就卡在那邊。」

他認為,隨著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正逐步推行碳邊境調整,台灣若能夠跟進,不僅能提升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有助促進國內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此外,碳邊境調整的實施將有助於台灣更公平地參與國際貿易,避免因國際碳價差異而受到不公平競爭。

碳抵換成效有限 碳費機制仍待完善

此外,趙家緯進一步指出,碳抵換在推動淨零轉型上的效用有限,但台灣可以考慮加大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並推動能源效率的提升,建立碳定價機制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通過設定碳的直接成本,激勵企業和個人選擇低碳或無碳解決方案。

在國際上,德國已經在推動工業部門進行碳捕捉和存儲技術(CCS)的開發和應用,以及使用綠色氫氣作為能源來源。同時,加拿大正在實施碳稅並逐步提高其價格,用以促進經濟各部門的低碳轉型,而這些做法都是台灣可以參考和學習的先進經驗,以加速實現國家的淨零目標。

此外,趙家緯認為台灣的碳費機制目前尚需補強多項配套措施,以充分發揮其潛力,透過更全面的數據監測和報告系統,以確保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性,政府也需提供更多的財政和技術支持,幫助中小企業適應碳費政策,特別是高耗能行業。

同時,公共意識和教育的提升也是必要的,才能讓社會各界理解和支持碳減排的重要性,並設立更多激勵措施,鼓勵企業和個人採取更綠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台灣的碳費機制才能更有效促進國內的碳減排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