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word or breakthrough beyond growth? The mainstreaming of the Wellbeing Economy (韋翰整理)
本文檢視「福祉經濟」(Wellbeing Economy, WE)的主流化過程,探討其是後成長思想的突破還是被稀釋成政治流行詞。福祉經濟源自對 GDP 為核心的成長模式的批判,主張將人類與地球需求置於經濟活動的中心,並強調在地球生態邊界內追求福祉。然而,隨著 OECD、歐盟與 WEGo 政府採納此概念,其內涵逐漸被淡化。OECD 明確將「福祉經濟」定義為「福祉與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歐盟亦強調福祉對生產力與財政永續的助益。
透過對紐西蘭、冰島、蘇格蘭、芬蘭與威爾斯的案例分析,研究指出這些政府雖引入「超越 GDP」的衡量框架,如紐西蘭的福祉預算、威爾斯的《未來世代福祉法》,並推行部分「適度」政策如縮短工時、交通減量措施,但整體仍維持對 GDP 成長的高度依賴。例如,蘇格蘭仍以「加速經濟成長」為政策目標,芬蘭則強調福祉與成長的互補關係。僅威爾斯展現較多後成長傾向,透過豐足(sufficiency)政策(如限制道路擴建、鼓勵共享與再利用)嘗試突破成長依賴。
- 保持與後成長的連結
將福祉經濟與 後成長(degrowth)、足夠性(sufficiency)、行星界限(planetary boundaries) 明確綁定。避免讓「福祉」僅僅被定義為促進「更多成長」的手段,而是強調「在有限資源內過好生活」。
- 制度化「豐足」而非「效率」
推動政策重點從「效率提升」轉向「消費與產出的縮減」,例如限縮道路擴建、推動共享、循環利用。威爾斯案例顯示,豐足政策(如停止擴張高速公路、法定世代正義)比單純的福祉指標更能避免被收編。
- 跨界聯盟與社會運動支持
把福祉經濟與 氣候正義、平等運動 等連結,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壓力,避免其被精英化或去政治化。透過 草根組織、地方政府、NGO 共同推動,使之不僅是「OECD 或歐盟的口號」。
- 政策指標去 GDP 化
堅持以 多維度福祉指標(健康、教育、環境、社會凝聚力)取代 GDP 作為主要政策目標。尤其要避免將 GDP 成長再度包裝為「福祉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