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熱、看不見的責任:走出勞工抗高溫調適的困境,建構責任鏈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極端高溫已不再是偶發的氣候現象,而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公共風險。當高氣溫的風險變得前所未有地「看得見」時,啟動保護機制的權責歸屬與政府與企業的協同行動卻仍處於系統性的「看不見」狀態。當前的困境並非源於缺乏風險意識或防治工具,而是整合額責任鏈的失靈,導致政策善意無法有效落地,將勞 […]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極端高溫已不再是偶發的氣候現象,而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公共風險。當高氣溫的風險變得前所未有地「看得見」時,啟動保護機制的權責歸屬與政府與企業的協同行動卻仍處於系統性的「看不見」狀態。當前的困境並非源於缺乏風險意識或防治工具,而是整合額責任鏈的失靈,導致政策善意無法有效落地,將勞 […]
2025年是《巴黎協定》通過的十週年,也是台灣碳定價政策正式啟動的第一年。十年間,全球碳定價版圖持續擴張。根據世界銀行(2025)最新報告,全球已有43項碳稅以及37個碳交易制度運行中。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驅動下,越來越多中等收入國家,如巴西、印度、智利、土耳其等,也都積極推動碳定價。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COP30主辦國的巴西,於峰會召開之際提議成立一個包括歐盟及中國在內的「開放氣候聯盟」(Open Climate Coalition),期望整合各國排放交易制度。 在這股全球浪潮的推動下,台灣也終於邁入碳排有價的時代。歷經多年的討論與立法,碳費制度於今(2025)年正式上路,受管制對象需於今年開始試申報,並在2026年依據2025年排放量及適用費率繳納碳費。
今年台灣受到許多極端天氣事件的衝擊,丹娜絲颱風對南台灣造成極大的損害;颱風造成的堰塞湖溢流衝擊馬太鞍等聚落;大台北、高雄等也受到高溫和都市熱島效應的衝擊。種種事件讓「氣候韌性」與「城市韌性」的討論浮上檯面,凸顯了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同時解決環境挑戰和社會不平等的新發展框架。 本文透過「甜甜圈經濟學」的理 […]
第30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COP30)將在巴西亞馬遜雨林的港口城市貝倫(Belém)登場。本屆大會適逢《巴黎協定》簽署十週年以及各國提交第三版的「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 3.0)、強化2035年減量目標,各方可謂高度關 […]
在全球氣候危機加劇、主要經濟體紛紛推動淨零政策的此刻,台灣三大排放產業——石化、鋼鐵與電子業(AI)——正站在轉型的歷史十字路口。這三個部門合計占我國製造部門近七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其減碳進程不僅關乎氣候責任,更攸關供應鏈安全與國家經濟韌性。然而,台灣的減碳政策仍以「個別產業」或「短期技術改善」為主, […]
長久以來,台灣交通系統的政策推動停留在「車本主義」的思維,導致高私家車擁車率與低公共運輸使用率,這也使公路運輸在路權規劃上,長期偏向機動運具,不僅沒能改善台灣行人地獄的處境,交通碳排更是居高不下。該怎麼辦? 2022年12月,國際媒體CNN將台灣交通形容為「行人地獄」的報導,成為輿論的觸發點,激化了 […]
紐約氣候週作為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平台,今年吸引近十萬人參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連續第二年參與,今年更在「亞洲再生能源日」分享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經驗及天然氣議題,以演講者身份提供現場第一手觀察與深入分析。
今年7月,南台灣受豪雨重創,除了大量民宅,也有不少古蹟損害,台南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的剪黏掉落、牌樓倒塌;嘉義的「嘉義舊監獄」受損;澎湖的天后宮室內嚴重漏水,讓極端天氣下的古蹟保存問題浮上檯面。不只台灣,國際上也有許多世界遺產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面臨著毀損、消失的危機。 復活節島摩艾石像:傳統文 […]
近期因美國關稅壓力,工總再度要求碳費緩徵兩年。對此,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則回應,將與環境部、行政院溝通。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企業針對碳費已有相當程度的準備,環境部也提供多項配套及優惠措施以降低碳費對企業的衝擊,因此碳費徵收不應再拖延。若此刻延宕,不僅恐削弱台灣產業的長期競爭力,更恐錯失低碳轉型 […]
兵棋推演或桌上演習(Table Top Exercise, TTX)具備風險低、成本效益高、可識別資源需求與能力缺口,以及找出潛在最佳實務作法等的優點,透過模擬跟決策,是在制度建立初期,提升整體危機應變能力與跨部門協調的關鍵訓練工具。近年各國軍事與安全部門在進行兵推時,也常引入各種新興威脅,諸如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