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分類

新版NDC 3.0只更新了22份 國際碳權、甲烷減排,歐盟與中國的可能措施牽動淨零成敗

2035年NDC(NDC 3.0)作為關鍵的中期減量行動藍圖,但到今(2025)年2月10日繳交大限,卻僅有13個國家於期限內繳交,排放大國如歐盟、中國以及印度至今為止仍尚未繳交NDC 3.0,繳交期限也延長到了9月中旬的聯合國大會。這對今年的氣候峰會(COP 30)會帶來什麼影響?台灣可以如何推進氣候治理?

分類

接軌國際,反貪治理:台灣能源轉型的必修課

引言:全球共通的治理挑戰 去年底《今周刊》刊登一篇匿名外商的心聲[1],直指「地方勢力勒索綠能業者,拖垮開發進度」,引發輿論譁然。上個月,一篇名為「太陽能7大陰暗內幕」的文章[2]廣為流傳,使用AI摘錄Sovacool教授團隊的最新論文[3],指出即便在監管嚴格的加州,太陽能產業依然存在不當行為。 […]

分類

陷入核復興幻覺?解析童子賢董事長的六項擁核觀點

和碩董事長、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近年多次於公開場合表達支持核電延役與小型模組化機組(SMR)開發的立場,視其為台灣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減碳能力的可行方案。童董事長的論述自稱務實,並提出多項數據與比較。然而,這些觀點與部分國際趨勢、核能產業現況及台灣的具體條件之間,仍有進一步討論與檢證的空 […]

分類

倫敦氣候週揭轉型金融新趨勢:2025成台灣「可信度」落地關鍵年,政府與企業如何跟進?

隨著國際間對金融體系在氣候行動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視,我國金管會從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1.0、2.0、3.0,至2024年10月公布之《綠色及轉型金融行動方案》,顯示出金管會跟隨國際趨勢,將轉型金融也納入行動方案中。 然而,現行方案是否足以對應實體經濟(Real Economy)的轉型需求?相較國際間 […]

分類

碳費該為美國關稅讓步?從數據看對碳排大戶成本影響,為何台灣碳費政策不該再鬆綁

2025年是台灣碳定價政策發展的關鍵時刻,不僅是台灣首次與國際同步提出加強版的國家自定貢獻(NDC),也是正式邁入碳排有價的第一年。 歷經多年討論,台灣終於在去年確立碳定價制度藍圖,設定至2030年以碳費為主的路徑。然而,在碳費上路之際,卻遇上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對等關稅政策,導致台灣碳費政策似乎又起波 […]

分類

擺脫傳統能源安全窠臼,才能增進台灣韌性

台灣的能源使用高度依賴進口化石燃料,根據經濟部能源署的統計,2024年台灣的發電結構中,39.3%來自燃煤發電,42.4%來自液化天然氣(LNG),火力發電約佔80%,化石燃料與核燃料棒皆依賴進口,再生能源則占比11.6%。對進口能源的高度依賴,更被形容是安全議題的「阿基里斯腱」。 2025年5月時 […]

分類

要減碳卻還修高爐?中鋼減排行動三大缺失

中鋼股東會將於6月19日登場,做為全台製造部門第二大碳排放源,推估明年碳費制度上路後,中鋼每年將繳納56億以上碳費,規模超過去年中鋼全年稅前盈餘。 中鋼是國內產業龍頭,更是在國際市場中代表台灣的鋼鐵大廠,除了應扮演減碳領航角色,引導產業鏈轉型;更應站在股東立場,積極回應淨零法規及減排要求,避免過度排 […]

分類

解析台灣製造部門減碳之路:政策工具與旗艦計畫需如何補強?

賴清德政府於今年1月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公布了「國家減碳新目標」草案:相較於基準年(2005年),台灣2030年的減碳目標將從原本的減量24±1%強化28±2%,且規劃2032年減量 32±2%、2035年減量 38±2%。 為達成上述目標,六大部門將提出共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以加速氣候 […]

分類

台灣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已變成一場「傳聲筒遊戲」?

112年度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成果報告摘要》於近期公布,報告集結七大領域共126項行動成果,試圖展現台灣在調適治理上的整體進展。然在細讀內容後,筆者觀察到制度設計與實務執行間存在斷裂與異化現象,彷彿一場從政策設計到落實操作的「傳聲筒遊戲」──起初的法源精神與治理理念,經多次轉譯後,在最終的執行成 […]

分類

【氣候法未竟之業】企業省到錢,有沒有減到碳? 碳費自主減量計畫透明度不足

在台灣的碳費政策設計中,自主減量計畫扮演著關鍵角色,企業若申請自主減量計畫,便可適用極為優惠的碳費費率,因此,其執行成效與監督機制至關重要。如何確保企業真正落實減碳措施,而非僅藉此減輕財務負擔,是碳費政策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 自主減量計畫可申請優惠費率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9條,企業可申請自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