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分類

想像一個「後資本主義」的世界 台灣如何創造在地「根經濟」?

2024/07/15 文/林韋翰 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成長在近代成為了幾乎全世界所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過度追求經濟成長也造成了環境破壞、貧富差距擴大等等問題。「根經濟」透過推動「在地經濟」、增強社區連結,不僅要解決資本主義帶來的問題,也嘗試想像一個不同於資本主義的社會。 「根經濟」是什麼? 在資本 […]

分類

126萬名股東們應給中鋼的氣候測驗

中鋼碳排量高,減碳成效不彰將影響獲利及淨零目標。國際鋼鐵業積極投入低碳技術,中鋼減碳目標與國際趨勢不符,且過度依賴CCS技術有風險。股東應於股東會要求中鋼揭露氣候風險、提出氣候轉型計畫並積極社會對話,以確保公司永續發展。

分類

「死亡的星球上沒有工作」:台灣五一勞動遊行為何首次納入公正轉型訴求

2024年04月30日 文 / 楊沛為、魏揚、趙家緯 今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台灣勞團按照往例走上街頭,以「連續執政無蜜月,國會修法挺勞權」為主調,呼籲即將邁入第三屆任期的民進黨政府以及新國會重視勞工權益,並提出許多修法建議。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五一勞動遊行的隊伍中,除了工會團體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 […]

分類

大力推動混燒氫氨,徒增台灣電力去碳化風險

台電推動燃煤混氨發電,但這項技術減碳成效低、成本高、能量耗損大,且會延長燃煤電廠壽命並增加空氣污染。日本作為推動國,在國內外都受到批評。氨混燒並無法真正解決能源安全問題,應重新思考氨在淨零戰略中的定位,將其用於取代灰氨、協助難減排產業脫碳。台灣應拒絕錯誤的減碳策略,加速發展再生能源並汰除燃煤電廠。

分類

從能源效率邁向能源豐足:歐洲實踐與臺灣展望

能源豐足概念強調透過需求面改變減少能源消耗,並非節儉,而是超越效率的全面思維。歐洲因應能源危機實施能源豐足政策,法國能源清醒計畫已見成效。歐盟透過資料庫追蹤能源豐足指標,並提出政策建議。台灣可借鏡國際經驗,從政策法規、在地計畫、數據標籤、能源場景等方面推動能源豐足,實現深度節能,邁向更全面的能源之路。

分類

電價合理調漲有助於加速台灣轉型,但要如何兼顧「深度節能」與「公正轉型」?

文:趙家緯(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劉仲恩(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戴興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邱花妹(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3月22日電價費率審議會依據「反映成本、照顧 民生、穩定物價、節能減碳、使用者付費」原則​​,決議平均電價調整11%,但國民黨 […]

分類

電價調整應成為淨零轉型的加速器

3月22日將進行電價審議,但過往三個月的討論中,聚焦於若不調整,台電虧損嚴重,但又擔心一調整,會加劇通膨。但已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的台灣,面對電價調整議題,亦應從其對淨零轉型政策的影響思考。本文提出下列七項關鍵數據,作為各方論證電價調整以及相應配套設計時的參考。以避免「綠色通膨」一詞此反動修辭,延緩淨零轉型進程。

分類

碳費很焦慮、降低競爭力?錯!拖晚、低收,台企才會流失競爭力

碳費徵收不會導致通膨,反而能促進企業投資綠色技術,提升競爭力。國際間碳關稅實施的前提是先開徵碳費,台灣應儘早實施碳費,並提高費率以推動減碳。優惠費率旨在鼓勵企業積極減碳,不應放寬標準。碳費徵收有助於台灣邁向淨零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

分類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國際研究趨勢中,不同淨零排放情境的版本都越來越少依賴碳捕捉。碳捕捉技術已經被許多團體、學者稱為氣候危機的「虛假解方」,但多數油氣公司仍用力遊說、大力投資,認為碳捕捉技術可以幫助達成淨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