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選
分類

住商節能靠補助達標!電動機車市占落後,一文看懂2050淨零12項關鍵戰略進度深度剖析

行政院近期公布了淨零12項關鍵戰略進度報告,住商節能與小客車電動化取得顯著進展,但風力與光電裝置量落後目標。電動機車市占率也未達標。報告雖提及產業轉型,但缺乏具體措施與減排效益說明。氫能發展、耗能產業節能規範與淨零監督機制也待加強。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建議建立更完善的社會溝通機制,並提出15項淨零核心措施,以利淨零轉型。

分類

汽車大廠保時捷也看好 碳中和燃料e-fuels是什麼?

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但德國為保護汽車產業爭取e-fuels豁免權。e-fuels是碳中和燃料,能讓傳統內燃機繼續使用,但高成本、高耗能是其挑戰。支持者認為e-fuels可取代傳統燃料,反對者則質疑其產能、污染及效率。保時捷等企業看好e-fuels前景,但e-fuels能否成為減碳解方仍有待觀察。

分類

檢視侯友宜能源政策:拋棄「綠能丑角論」值得鼓勵,但仍深陷「以核減煤」的迷思之中

侯友宜提出的能源政策相較國民黨過往立場有所突破,但仍陷於「以核減煤」迷思。其引用國際能源署報告強調核電重要性,但忽略再生能源才是減碳主力。過度倚賴核電將排擠再生能源發展,且核電廠延役成本高昂,不利電價穩定。侯友宜提出的綠電規劃不足,無法滿足企業需求,也未正視再生能源併網的挑戰。文章建議總統候選人應聚焦再生能源空間規劃與高耗能產業轉型,而非糾結於核電議題。

分類

面對氣候風險,地方政府如何克服調適缺口

氣候變遷加劇,城市成為氣候風險熱點。調適策略能降低氣候衝擊,但常面臨治理、資金等限制。IPCC報告強調城市應從城市規劃、基礎建設、自然方案及社會系統進行全面調適。台灣城市多為已確立且緊密型,可參考國際經驗推動智慧交通、再生能源等調適措施。中央地方需合作,強化治理、資金、監測評估、技術創新等有利條件,並納入鄉村地區,以提升整體氣候韌性。

分類

啟動系統轉型,邁向地方淨零之路

IPCC為城市減緩氣候變遷提供行動指南,強調跨空間、跨部門的系統性轉型,包含城市與基礎建設、能源、土地與糧食、工業及社會制度五大面向。城市可透過政策、空間規劃、資金、科技創新及行為改變等方式實現轉型。台灣城市多為已確立且緊密型,可參考國際經驗,推動MaaS、屋頂光電義務、市民參與等措施。中央地方需合作,並建立長期治理及跨部門溝通,以加速淨零轉型。

分類

減碳策略之後,企業更「前瞻」的挑戰來了!逾6000家公司2年內提「氣候轉型計畫」,跟CSR/ESG報告有何異同?

企業氣候轉型計畫是實現1.5°C目標的路線圖,強調前瞻性、可量化目標、全面性、整合性、當責性、靈活性。計畫應包含減排策略、治理與商業策略整合、公共政策參與及公正轉型四大面向。目前僅少數企業的計畫符合CDP標準,多數企業在財務規劃、減排目標及公共政策參與方面表現不佳。企業應積極改善,以強化氣候韌性並提升競爭力。

分類

超越物質成長,走向福祉經濟:治理架構該如何翻轉?

超越物質成長,走向福祉經濟:治理架構該如何翻轉? 文:林韋翰(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研究員);原文於7月26日刊登於環境資訊中心 一、福祉經濟的概念 從二戰後至今,追求GDP成長作為單一目標的經濟模式,對於環境、社會都造成極大的衝擊,因此招致許多的批評。近年來,許多政府、學者、決策者開始重新定義何 […]

分類

臺灣碳排放階級不平等:現狀分析與政策挑戰

臺灣碳排放階級不平等:現狀分析與政策挑戰 文:趙家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本文於7月18日刊載於台灣永續棧 氣候不平等的現狀分析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強調公正轉型的重要性,並在附件中明確定義公正轉型乃是「一套旨在確保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過 […]

分類

打造超越GDP議程,台灣才能落實SDGs永續發展目標

本文探討超越GDP的社會福祉衡量指標。過去30年來,國際上已提出許多替代GDP的指標,如人類發展指標、永續經濟福祉指標等。研究發現GDP成長並不等同於社會進步,甚至可能犧牲環境、分配等福祉。台灣的綠色國民所得帳低估環境外部成本,福祉衡量指標也存在不足。國際上已將超越GDP納入政策議程,台灣應重新檢討現行指標,開啟超越GDP的討論。

分類

從拼經濟到拚幸福,國際超越GDP的主流化

本文探討GDP作為經濟指標的侷限性,指出其未考慮無酬勞動、環境成本及分配不均等問題。超越GDP運動倡議以更全面的指標衡量社會福祉,如人類發展指標等。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已將此納入政策議程,台灣也應正視此趨勢,重新檢視現行指標,並思考如何以更全面的角度評估社會進步與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