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天下)聯合國報告示警:公正轉型尚難落地,台灣的轉型之路該往哪走?
文/林羿心 當全球都在談論氣候、生態、能源等環境議題,一場更為複雜的社會面挑戰——「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逐漸浮上檯面。這不僅關乎淨零減碳,更觸及轉型過程中,誰會受益?誰又將付出代價?聯合國最新報告揭示,儘管各國對公正轉型的關注度提高,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依然明顯。 20 […]
文/林羿心 當全球都在談論氣候、生態、能源等環境議題,一場更為複雜的社會面挑戰——「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逐漸浮上檯面。這不僅關乎淨零減碳,更觸及轉型過程中,誰會受益?誰又將付出代價?聯合國最新報告揭示,儘管各國對公正轉型的關注度提高,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鴻溝,依然明顯。 20 […]
114-08-26 環境部綜合規劃司 環境部今(26)日舉辦「114年環境科技論壇暨成果發表會」,公開113年度多項重點科研成果,包括含氟廢棄物再製純化技術、碳市場制度藍圖建構、淨零綠生活推廣與環境健康風險控管等,展現臺灣在邁向淨零目標過程中,以政策與科技雙軌並進的積極作為與創新能量。 本次論壇匯聚 […]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本週六 8 月 23 日即將舉行重啟核三公投。許多人總是愛說「台灣能源政策錯誤」才導致台電虧損、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問題多不可靠、必須使用核電、重啟核三。台灣目前的能源政策真的錯了嗎?再生能源真的有這麼不堪嗎?核電真的是國際趨勢?《沃草》專訪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台灣氣 […]
劉十賢/採訪、撰稿;張書堯/攝影、剪輯 反核或返核您會如何抉擇?國際間又如何看待核能議題?2023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以美、加為首的25個國家,曾簽署核能倡議,希望帶動全球核電發展,日本近年也陸續重啟福島核災後,曾關閉的核電廠;但同一時間,德國則成為先進國家中的非核先鋒。這些經驗給了台灣什麼樣的啟示? […]
劉修彣/BBC中文特約記者 2025年8月15日 當你用AI修圖、生成文字時,背後有一套龐大又耗電的運算工廠正在台灣運轉。 隨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和亞馬遜等國際科技巨頭紛紛在台擴大資料中心,這座島嶼希望成為全球AI產業鏈的關鍵樞紐。 台灣政府預估未來五年AI用電需求將暴增八倍 […]
國內再生能源的發展受限於自然資源、能源以及土地等,可以說是瓶頸重重。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趙家緯指出,目前最大的考驗其實是社會瓶頸,也就是公民參與及社會共識,而中央也不應輕忽與地方的協調工作。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表示,以太陽能為例,在台灣的推動是一條艱辛的路,關 […]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為了達成2035年減碳38±2%目標,政府各部會今年初提出六大部門「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經濟部上週五(4日)辦理製造部門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的社會溝通會議。民間代表關注減碳政策工具,如何建立國內低碳市場需求,以及從源頭減少產能。 環團換算 減一噸碳大約要花5917元 經濟部 […]
經濟日報 記者余弦妙/台北報導 我國2050淨零目標規劃六大部門分頭進行,交通部在運輸部門雖已規劃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然運具電動化速度慢,電動小客車市售比約7.9%,雖預計可達成今年度市售比10%目標,但電動機車市售比目前僅4.7%,與今年度目標20%仍有差距。 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委員、台灣氣候行動 […]
來賓:NGO工作者同時也是研究者的魏揚 就在核三停機短短兩天後,立法院通過「核三延役公投案」,預計在8月23日舉行投票。支持者說是為了能源穩定,反對者則質疑這是對民主程序與永續政策的倒退,本集節目繼續邀請NGO工作者同時也是研究者的魏揚跟我們聊聊,當公投再次成為能源決策工具時,公民社會該如何應對。 […]
來賓:NGO工作者同時也是研究者的魏揚 上週,核三廠二號機正式停機,象徵台灣走向非核家園的一大步。今天的節目,我們邀請長期參與反核運動的NGO工作者及研究者魏揚,一起聊聊核電在台灣的歷史、廢核理念背後的價值,及目前台灣面臨的能源問題到底是什麼。 收聽請至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