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發展策略

議題簡介

台灣自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政策以來,再生能源雖已大幅提升,但其衍生的各類爭議降低了台灣社會對再生能源發展的信心,也讓2025年原定的再生能源佔比20%的目標無法如期達成,拖延台灣整體的減煤、減碳速度。因此,需要研究能與生態及社會相容的再生能源發展機制,建立社會信任,同時加速再生能源發展,以確保及時淘汰化石能源,實現2050淨零目標。

相關文章

分類

2025 三月能源轉型新訊

【研究小組整理】 快速、公平、公正地邁向再生能源系統的十項原則 本報告雖以探討再生能源為主題,但通篇強調社區參與的重要性,並提及國際貿易與盡職調查、綠色金融等面向 → 因此對地方氣候行動小組而言,可能也有參考價值。 該報告由GCEN工作小組撰寫,強調:向100%再生能源系統的轉型必須兼具速度、公平與 […]

分類

(報導者)台電負債比逾9成,2025上半年電價凍漲:7張圖表解析長期影響

文字:謝馥伊、黃浩珉 攝影:陳曉威 設計:江世民 資料分析/林奕甫;核稿/方德琳;責任編輯/黃鈺婷 2022~2024年,台電以低於成本價格售電,至2024年底累計虧損超過4,200億元。若台電財務持續惡化,台電將面臨資不抵債的破產窘境。 昨日(28日)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 […]

分類

【聯合聲明】電價合理調整,能源轉型才走得遠

電價審議委員會於3月28日召開,雖然國際燃料價格已有所下降,且過往三年亦均有調整。但由於能源轉型推動,本年度將大幅減少大型燃煤火力發電占比,因此若未調整,平均售價仍會低於成本,形成補貼情形。依據台大風險中心2023年的民意調查,全台有8成以上的民眾,願意為了減少未來氣候災害,多支付電價,亦有7成以上 […]

分類

從德國組閣角力看氣候政策:解析兩大黨能源、產業立場,台灣能從中學到什麼?

編按:德國素來是氣候行動的領頭羊,但本次大選結果顯示,氣候議題在政治優先順序中退居次位。保守派基民/基社聯盟勝出、中間派社民黨失利,使得新政府的氣候政策方向充滿變數。在兩黨展開組閣談判之際,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德籍特約撰述宋諦明(Tim Steczka)以及總監趙家緯深入剖析雙方的氣候、能源政策 […]

分類

(環境資訊中心)總預算覆議案表決未過 民團分析:三面向影響氣候治理

李蘇竣/報導 立法院今(12)日表決中央政府總預算及財劃法兩大覆議案,皆未通過,維持原決議。台灣經濟民主連合上午也舉辦座談會,邀請環保團體及學者分析,總預算遭刪凍後,對於氣候治理與能源轉型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分析:氣候治理受阻 不利淨零政策協調、公正轉型 今年初,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刪減金 […]

分類

(CSR@天下)台灣最後一座核反應爐運轉將到期,二次能源轉型該討論些什麼?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EA)統計,2021年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量首次超過核電發電量後,2023年太陽能和風能新增裝置容量更分別成長73%和51%,合計接近460GW,遠大於各國對核電的投資。再生能源,持續為全球能源的投資重心。 2025年5月,台灣最後一座核能反應爐運轉到期。接下來台灣的能源轉型是否該納 […]

分類

(Reccessary)台灣半導體業3年內用電飆升、水資源告急,國科會旗下智庫報告揭4大政策解方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但半導體業屬於高用電、用水產業,並深受氣候風險的影響,2021年曾遇「百年大旱」,缺水問題一度威脅竹科的晶圓生產。 由國科會旗下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 與環境權利保障基金會(ERF)於20日發布「氣候變遷與基礎設施韌性:台灣半導體產業水資源 […]

分類

(天下雜誌)政府喊出史上最大野心減碳目標,核二、核三延役議題浮上檯面

文/劉光瑩、天下Web only 農曆年前,總統府拋出震撼彈。總統賴清德設定最新減碳目標,2030年碳排要比2005年減少3成,比先前蔡英文總統高出5個百分點。2035年更是要減少4成。 「這數字真的很不容易,」環境部長彭啓明在與《天下》專訪中透露,去年10月第二次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後,他發現 […]

分類

(環境資訊中心)核電是AI時代解方? 國際核能專家:成本居高不下、SMR沒比較便宜

李蘇竣/報導 台灣將在今年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核三機組已達40年使用年限,但社會對於核能存續仍沒有共識。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提出核能占比30%,在野黨也高舉核電延役修法,盼用核電滿足低碳電力需求。 國際知名核能研究學者M.V. 拉瑪納(M.V. Ramana)昨(18)日首度訪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