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政治禁忌,躍入政策議程:國際棄成長思潮發展
本文探討「棄成長」運動的興起,強調其並非否定經濟發展,而是呼籲重新思考成長的意義。文章指出,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式已無法應對氣候危機,過度追求GDP成長可能導致資源耗竭和環境破壞。棄成長運動提倡縮減生產消費、減少工時、推動綠色稅收等政策,以實現社會福祉的提升和環境永續。
本文探討「棄成長」運動的興起,強調其並非否定經濟發展,而是呼籲重新思考成長的意義。文章指出,傳統的經濟成長模式已無法應對氣候危機,過度追求GDP成長可能導致資源耗竭和環境破壞。棄成長運動提倡縮減生產消費、減少工時、推動綠色稅收等政策,以實現社會福祉的提升和環境永續。
2022年全球碳價收入逼近千億美元,但仍遠低於化石燃料補貼,難以有效推動減碳。多數國家持續加嚴碳價管制,歐盟CBAM正式通過,企業須落實減碳以降低衝擊。碳權市場出現萎縮,但仍有發展潛力,需加強治理機制。台灣應儘早施行碳稅,並以實質減量為主,輔以自願碳抵換市場,以達成淨零目標。
台灣運輸部門減碳關鍵在於機車電動化,但目前電動機車市占率低於政策目標。民眾對電動機車接受度不高,主因是充電成本高於燃油機車。油價未反映外部成本,導致電動機車騎士負擔較高。建議透過資費補貼、溫室氣體效能標準等政策工具,加速機車電動化,並建立民眾信心。
台灣淨零轉型面臨社會溝通挑戰,公正轉型政策應重視勞工權益、社區發展與環境健康。政府應加強與利害關係者對話,並參考國際經驗,提出更完善的衝擊評估與政策規劃,確保轉型過程不遺落任何人。
2023年05月04日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 蔡英文總統上月19日出席台灣美國商會舉辦的謝年飯,致詞時宣布,台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隔日,證交所發出新聞稿,表示將在2023年中,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成立碳權交易所,主要業務涵蓋三大面向:國內碳權交易、國際碳權買賣,及碳諮詢宣導服務。 […]
CCRM報告指出,多數大型跨國企業的氣候承諾誠信度不足,減排目標多未涵蓋範疇三排放,且過度依賴碳抵換。SBTi則澄清其方法學與CCRM不同,強調企業須以實質減排為主。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則呼籲政府應介入制定規範,協助企業落實氣候行動。鴻海在報告中因排放揭露不完整、減排措施細節不足,被評為低誠信度,應強化資訊揭露並減少對碳抵換的依賴。
2023年05月02日 文 / 林柏任(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專案研究助理)、趙家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屋頂光電在全球淨零之角色 依據國際能源總署所提出的淨零路徑圖,在發電結構上,再生能源於電力結構之占比將由目前的 26%,於未來十年急劇提升至 61%,在 2050 年時達到 88%。而再生 […]
IPCC報告指出全球33~36億人處於高度氣候脆弱區,現行減量政策不足以達成1.5度目標。為達標,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需比2019年減少48%。報告強調再生能源、節能等減量方案的重要性,並呼籲停止新的油氣開採計畫。台灣2030年減量目標與國際仍有落差,需強化需求面政策,並提出更積極的2035年目標。
歐盟面對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推出RE Power EU計畫加速能源轉型。短期內透過強制節電、提高能效等措施減少對俄羅斯化石燃料依賴,長期則更新建築能效標準、推動再生能源發展。這些措施已見成效,天然氣消費量大幅下降。台灣應借鏡歐盟經驗,強化節能措施,提升能源韌性,加速邁向淨零排放。
台灣工業部門碳排放量高,淨零轉型面臨挑戰。本文建議建立整合性工業淨零戰略,涵蓋明確目標、具體減量措施、政策工具組合、利害關係人參與、預算來源及效益評估。台灣現行工業減碳策略分散,缺乏長期目標與政策工具。建議參考國際經驗,強化政策工具應用,並提供資金支持,加速工業部門淨零轉型。